大宗商品市场发展趋势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宗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商品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几年,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变化较大。总体来看,就是从过去几年的短缺格局,转变为当前全面过剩的市场格局,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或者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大背景下,对大宗商品市场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趋势如何把握,这不仅需要企业在市场实践中予以关注,也确实值得理论界、学术界去关注,去研究。笔者将就当前大宗商品市场发展的趋势及其创新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从需求角度看,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将进入一个平稳期。
过去两三年,我国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是下降的,是下台阶的过程。这种下台阶的过程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或者说形成了市场的某种悲观情绪。我们在参加一些大宗商品论坛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气氛。这多多少少是因为,前几年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大宗商品市场需求增幅回落得确实很快,由过去两位数的增长,回落到一位数的增长,有些大宗商品需求增长的速度甚至低于GDP增长的速度,这种情况在2010年以前是没有过的。
以上变化引起了学术界的一些讨论和研究。学者们通过对大宗商品市场进行方方面面的研究,认为大宗商品市场也许已经达到了一个峰值或者说进入到了一个饱和期,比如钢铁市场的饱和期是7亿~8亿吨等。这样的研究结论并非没有依据,它是有一定依据的。也就是说,从需求角度讲,我国经济的发展要从主要依靠外需转变为以内需为主,而扩大内需又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沿着这样一个基本思路,推导出未来大宗商品市场还会有所变化,大宗商品市场或多数大宗商品开始进入到一个市场饱和期。
本人认为,这种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特别是从内需的角度讲,仍然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双轮驱动。消费需求的比重是要增加的,但扩大消费需求并不意味着减少投资需求,没有投资的需求无法形成更多的生产力,应该在稳定投资需求的基础上去扩大消费需求。这是目前理论界在需求侧或需求结构研究过程中应该纠偏的一点。不能只着眼于扩大消费需求,而反过来弱化投资需求。我个人认为,投资的强度并不会弱化,特别是未来五到十年间,投资需求还会有一定的稳定增长的空间,它所带来的大宗商品市场的潜在需求的强度还比较大。比如我国与美国国土面积差不多大,但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与美国相比还差得很远或者说我们这方面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比如我国现在的铁路里程是10万公里,美国是26万到27万公里,我们仅相当于美国的1/3。我们可以算一算,10万公里相对于我国13亿多人口而言,每个中国人所拥有的铁路里程只有一根香烟那么长。这方面我们差距很大,当然反过来讲我们这方面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我国的公路里程也就是400多万公里,而且还包括乡村公路。与美国比,我国的公路里程是它的一半多一点。我国有180个机场,美国有上千个机场,有资料讲是1600多个机场。因此,从基础建设角度看,未来五到十年对大宗商品的潜在需求空间是很大的。我们再把它放大一点,比如说我们的城镇化建设、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对大宗商品都会形成比较强的潜在需求。因此,未来五到十年,整个大宗商品从需求的角度看,应该会进入到一个平稳期或者叫后扩张期,它的增长速度应该不会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
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学术界也好,还是市场上的经营者也好,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必要对未来五到十年大宗商品市场的发展抱更加悲观的情绪。从发展趋势看,大宗商品市场需求会进入一个平稳期。
第二,从产业角度看,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将进入一个调整期。
之所以说它进入了调整期是因为,它确实出现了过剩,而且是全面的过剩。细数一下,大宗商品不过剩的恐怕没有了,这与前几年完全不同。两三年前,煤炭形势火爆,钢铁价格猛涨,而现在确实出现了全面过剩的局面。因此,从对市场的影响看,未来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解决,整个产业进入到一个调整期,需要对总量进行调整。本人认为,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更多地从供给侧着手来研究或分析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需求的增长已经基本上稳定了,那么市场供需之间能否平衡,主要矛盾就表现在供给侧,控制供给、控制大宗商品过剩产能,对未来大宗商品市场平稳发展至关重要。关于控制供给,有观点认为应当把产能控制下来,控制增量,同时把过剩的产能也压下来。这方面当然需要去做,但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做的事情是使产能释放与市场本身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在过剩经济的大背景下,产能过剩是一个常态,国外也是产能过剩的。2013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一个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文件,文件中提到,我们的钢铁产能利用率是72%。本人认为,72%实际上还是一个比较正常的产能利用率,所以说产能过剩是一个常态。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基于以往的实践,本人认为主要问题在于产能的过度释放。产能的过剩与产量的过剩是两码事,产能的过剩是一种常态,适度的过剩必须要有,但过剩产能不应转化为过剩产量。产量的过剩是不应该的,它会使市场形成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会影响到市场的波动。导致产量过剩的原因就在于,产能的释放并没有基于市场的需求,结果就会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在未来的调整过程中,要形成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就是要使产能释放的力度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比如,市场需求增长一个百分点,产能释放也相应地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了。如果市场增长一个百分点,产能释放增长两个百分点甚至三个百分点,这种高于市场增长好几倍的产量扩张是不行的。过去几年,导致大宗商品亏损的原因就在于此。因此,要形成自觉的调节机制,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这需要一种市场化的改革去解决它,因为现在看来产能释放问题不仅仅是市场的问题,也存在地方保护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没有一个出口来解决过剩产能淘汰之后的剩余劳动力问题,这需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来逐渐解决,当然这是更深层次的研究。我们的日标就是要形成自我调节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产能调节机制,应该通过市场化改革,形成企业的自觉行为和自觉机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除了总量的调整外,对大宗商品的产品结构也要随着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进行适当的调整,而这就需要创新,需要生产一些高端化的大宗产品,特别是钢铁这种加工类的大宗商品,更需要一些高端化产品的出现。
从产业角度来讲,应该说大宗商品市场进入到了一个调整期,且未来五到十年能真正促使大宗商品平稳发展并保持供需平衡的关键或者说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供给。
第三,从流通角度看,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将进入一个提升期。
大宗商品之前叫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发展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大宗商品流通解决了。一个问题,即解决了市场配置资源和市场化定价的问题,也就是说解决了商品价值实现问题,在流通中解决了商流问题。但另外一个方面,它仍然存在如何解决与使用价值相统一的问题,本人认为这是当前转型期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市场化过程中,整个大宗商品解决了价值实现的问题,但如何更快地实现它的使用价值,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映在流通中,就表现为商品的物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还产生了比较无序和混乱的局面。
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商品的概念,是统配统销。物流组织过程的实现是比较明晰的,尽管效率不高,却是有序的。但市场化以后,商品使用价值实现的过程或者物流过程,基本上是处在一个无序的状态,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分开的,商流和物流是分开的。而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时间差和空间差,必然会增大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不管是物流成本也好,流通成本也好,交易成本也好,都会提高。此外,仓储的费用、运输的费用、资金占压的贷款利率成本、融资的成本等,都会提高。
因此,当前大宗商品市场流通进入提升期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在流通过程中就是要实现商流与物流的统一,要通过商流和物流的统一来实现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要通过实现这两个统一来实现我们整个流通过程成本的降低。这是我们的目标,这需要创新。
现在就有一个创新,即平台经济。近几年特别是近三年来,大宗商品在平台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是比较快的,但现在平台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深入思考。
一是从大宗商品B2B的平台经济来看,不能走弯路。现在大宗商品和B2C消费品平台经济的发展,是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短处。比如,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的消费品B2C平台经济,其短处是没有物流,因此它还要回过头来做物流。当然,这也是平台经济发展的过程,现在它需要补课,要升级到第三阶段,即要有物流去支撑它,这是B2C。而我们大宗商品B2B平台经济的发展,要补交易的课。现在大宗商品平台经济发展只搞物流,是不行的,因为物流的前面一定要有交易,没有交易的话,这种物流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大宗商品做平台经济或者说发展电子商务,一定要有交易,要补交易这个课,要建设交易平台。
二是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谁做最合适。这个问题也是需要我们去探索的,即基于大宗商品的平台经济的发展,谁来做最合适。现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有这么几类:一类是行业性质的,由原来的电子盘转变而来,是行业式的平台;一类是大型流通企业做的,如天津、五矿等都在做;一类是生产企业做的,如上海宝钢也在做;还有一类是原先一些专门搞技术、纯粹搞互联网平台的转型来做大宗商品交易。当然,现在都需要去探索。但本人认为,最应该做这个平台的恰恰是流通领域,流通领域做这个平台是最合适的。其原因在于,生产企业做这个平台其资源是有局限性的,比如钢厂做的话,只能在那个平台上卖自己的产品,其他企业的产品肯定不会到钢厂的平台上去做;市场做这个平台,没有资源;有些互联网商懂技术,懂互联网,懂电子商务,但它没有市场资源,也做不好。因此,最适合做大宗商品平台经济或者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就是流通商。这是流通企业转型的重要机遇,是需要把握的,它可以海纳百川。当然这需要深入研究探讨。
三是大宗商品平台建设的驱动力在哪里。本人认为,大宗商品平台建设是资源驱动,要通过资源去抓需求。最近本人考查了三十几个平台,发现能够抓住资源的平台生命力是很强的。现在资源比较好抓,因为过剩经济时期,产品是过剩的。大家愿意在你这个平台上做,有了资源,就能把下游的消费者拉过来。资源驱动型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是有生命力的,但其切入点一定要把资源抓住。千千万万的消费者,没有资源的话是没有办法抓住的。对于这个方面,应提升到理论层面加以思考。
四是从客户端看,大宗商品平台经济需要做什么样的客户。本人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抓住它的终端客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抓批发商,包括一级、二级、三级批发商。因为,只有把终端客户抓住了,平台才能更加稳固。而且,电子商务平台的一个优势就是善于吸纳小批量的终端客户和供应商。最近,本人在对一些大宗商品平台的调研中就发现,目前平台订单大多都是30~40吨的小批量订单,这与传统协议订货上万吨的批量有了很大的变化。
总的来看,大宗商品流通确实进入到了一个提升期,从发展阶段看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年代的统配统销的流通模式;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至今,我们叫做“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市场化商流模式,办了很多批发市场,它们也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利用平台经济推动大宗商品市场流通和创新,确实值得我们去研究。
第四,从企业角度看,我国大宗商品的主体企业将进入一个转型期。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整个流通方式在不断提升,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而企业要适应市场流通环境,必须转型。现在我国做大宗商品的大部分企业,还只是个贸易商,只是一买一卖,赚取差价。它们最关心的是市场需求怎么能够扩张,怎么能够做大,市场价格怎么能够上升,这样它们就能怎么挣钱。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空间不在这里,市场发展的空间在于模式创新。所以说,做大宗商品的企业必须转型,必须从贸易商转型为流通商。大宗商品企业的服务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一买一卖,而是必须思考前文提到的既是理论层面也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从理论层面讲,必须思考如何实现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统一的问题;在实践中,必须考虑商流与物流统一的问题。要替下游企业降低成本,替下游企业提高商品使用价值和使用效率,企业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在大宗商品市场站住脚,就能够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所以说,企业已经进入转型期,但进入转型期后,会出现一种分化的过程,会有很多企业不适应这种转型。据说我国搞大宗商品经营的企业大概有三十几万家,也有的说法是四十几万家,做钢材的就有十几万家。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企业会适应不了,那就必然会退出,被淘汰;还有一部分企业这几年发财了,挣了点钱,转行去做别的了,比如房地产或其他产业,这叫业外转型,这些企业从此也离开了大宗商品市场;只有那些能够真正适应大宗商品市场转型发展、把握转型发展机遇或提升机遇的企业,才能够在大宗商品市场中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它们才是未来我国大宗商品市场真正的主人。从整个市场的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分化的过程。
总体来看,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大宗商品发展的基本格局是,需求进入平稳期,产业进入调整期,流通进入提升期,企业进入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大宗商品市场不是弱化了,而是在经历一个由大到强的发展过程,不应当盲目地说今后大宗商品市场不行了。对每位研究者、经营者而言,如果继续考虑如何去做大宗商品市场,就会感到这个市场困难无限;而如果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如何做强大宗商品市场,那么这个市场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就是无限的。未来五到十年,希望我们能共同见证我国大宗商品市场由大到强的发展过程。
本文系作者于2013年11月23日在第七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上的演讲,根据速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