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大变革与党的建设&临沂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讨_农村论文

沂蒙大变革与党的建设&临沂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讨_农村论文

沂蒙巨变看党建——临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临沂论文,巨变论文,党建论文,加强农村论文,沂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山东省临沂市是一个革命老区,又曾经是一个贫困山区。80年代中期,全区13个县中还有7个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贫困县, 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50元以下的村占30%。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到1995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4.6亿元,是1985年的7.1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360元,是1985年的7.4倍。一个著名的贫困山区, 为什么能在十几年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笔者带着这个问题最近赴山东临沂市农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探秘之一:抓好基层是关键

临沂市各级党组织从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改变农村贫困面貌,必须强根固本抓基层,把农村党支部建设好。他们把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与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一道去做。

突出重点抓后进,集中力量抓整顿,这是临沂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自1994年中央提出按照“五个好”的目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后,他们每年对村级班子状况进行一次分析排队,对后进村建档立卡,连续3年,选派市、县、乡机关干部驻村, 集中整顿了 1000多个瘫痪和软弱涣散的村级班子,农村后进面貌逐年缩小。3年集中整顿结束后,他们又针对一些“老大难”村领导班子屡整屡瘫、面貌长期不变的状况,把加强班子建设与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落实权力政策、转变干部作风、加强社会治安和信访等工作捆在一起进行综合治理,集中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998年以来,连续4年下派3万多名机关干部对3055个村集中整顿,使80 %的村发生了明显变化。

为了切实有效地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市委坚持实行市、县、乡三级责任制,强调主要领导干部亲自抓。特别是开展“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以来,市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包扶经济欠发达乡镇和贫困后进村,12名县区委书记自带被褥,到本县区困难最多、难度最大的村蹲点,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全市181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作为“直接责任人”,坚持常年到贫困后进的村蹲点,帮助村党支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局面,目前全市达到“五个好”目标要求的农村党支部已有5360个,占50%以上,中间状态的领导班子也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农村要脱贫,必须选好带头人”。“支援钱、支援物,更要建个好支部”。临沂市在村级班子建设中,始终把建设好党支部、选准选好支部书记作为重中之重。主要采取了四种办法:一是“内举”。让党员和群众代表推荐,特别是从复退军人、回乡知青、科技带头户的党员中推荐。二是“回请”。把本村在外地或在乡镇企业、乡镇部门工作而适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党员,回请本村任职。三是公开选拔。对内举、回请无合适人选的,打破地域、身份、行业界限,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四是“下派”。从县乡机关干部中选派合适的同志到村任职。几年来,采用这些做法选出了一批素质较好的党支部书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现在全市9571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0.2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2.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6.4%,其中公开选拔的1778人中,平均年龄34.9岁,高中以上学历的占75%。

注重培养提高干部。每年利用市、县、乡党校,对乡镇和农村干部进行系统性、正规化培训,1994年以来,共培训50多万人次,其中党支部书记达7万多人次。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让模范党支部书记现身说法、传授经验等形式,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的能力,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处理新时期农村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为给农村的长远发展积蓄后备力量,各县区还注意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每村确定1—2名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临勒县的农村干部学校,目前已毕业7届506名学员,新进村班子成员基本上都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过去有些村10年、20年不发展党员,致使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现在这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94年以来,全市新发展的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占6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0%以上。

探秘之二:“三个代表”指方向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各级党委按照分级负责、分层施教的原则,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学习党章,学习政策法规,学习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来临沂视察工作,号召“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使全市人民受到巨大鼓舞。各级党组织把学习江总书记讲话与弘扬沂蒙精神、发展临沂经济紧密结合。广大党员干部说,沂蒙精神是“传家宝”,千年万载不能丢。过去打鬼子、打老蒋是代表群众根本利益,现在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和改善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组织才有凝聚力、战斗力,群众才高兴、才拥护。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全市紧紧围绕“农民是怎样富起来的,富了以后怎么办”,总结经验教训,找差距、定措施,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强调树立勤奋好学、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廉洁勤政、爱民为民的风气,促进全市再上新水平。针对农村党员干部特点,运用先进典型进行教育,远学孔繁森、吴金印,近学王廷江、刘加坤,收到了良好效果。罗庄区沈泉庄村党委书记王廷江,将自己辛苦挣来的600多万元资产献给集体,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先后办起24家企业,成立了山东华盛集团总公司,并成为山东第一个有两只股票分别在国内外上市的村,2000年全村实现销售收入20.4亿元,利税2.2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 元。江泽民总书记称赞他是“好样的,不简单,了不起!”平邑县九间棚村原是一个上山无路走、旱天无水吃,自然条件恶劣的特困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加坤和9名党员带领全村群众苦干3年,引水上山,修路架电,五业并举,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被誉为“九柱擎天”。李鹏、胡锦涛、宋平同志作了很高评价,予以鼓励。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紧密联系实际,“把自己摆进去,把问题摆出来”,围绕“能否代表”、“如何代表”,查摆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进行整改。特别是抓住了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办实事,求实效。市委、市政府领导干部带头,联系了18个点,7000多名县乡领导干部深入到3600多个行政村驻村蹲点,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据统计,开展“学教”活动以来,全市各级干部共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7.5万多件,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3 万多条, 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900余件,新上项目1257个,新修村级道路8600条、12009公里, 兴修水利工程1380多处,发展经济作物5.6万多亩,新发展养殖大户3000 余家,充分体现了“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上下满意。

探秘之三:更新观念是前提

临沂市山区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2/3,历史上就有“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之说。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前些年群众中普遍存在着许多陈旧落后观念,有的认为“玩龙玩虎不如玩土”,“办工厂怕倒闭,做买卖怕赔本”,“养鸡怕鸡瘟,养猪怕猪死”,缺乏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丰富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商品优势。临沂市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尽快从小农经济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克服因循守旧、畏难发愁、自给自足等狭隘观念,树立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增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的紧迫感。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原来的贫困落后村相继摘掉了贫困帽子,一批先富起来的村更加富裕。沂水县尧崖头村以创“五好”为目标,大力加强支部建设,深化各项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先后办起了水泥、石料、石灰粉等企业,年总收入8000万元,人均纯收入3200元,建起了居民公寓楼,实现了水、电、暖、气、电话、有线电视、太阳能“七通”,特别是建起了“秸秆气化站”,“一处烧火,全村做饭”,深受群众欢迎。河东区刘团村在党支部书记邵长学的带领下,坚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从一处8000元的翻砂厂起家,不断积累,滚动发展,先后建起了工程机械厂、 重型铸造厂等5处企业,2000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5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户户住上了高标准的二层楼房,家家安装了直拨电话和有线电视,做饭告别了煤、柴、气,全用电炊具,建成了全省第一个电气化村。目前,全市集体经济年总收入过亿元的村已有50多个。

观念一变, 海阔天空。 地处临沂市西南部的苍山县是大蒜之乡。1987年全县种了9万亩大蒜,因流通不畅,蒜薹滞销,群众砸了县政府,酿成闻名全国的“蒜薹事件”,干部群众“谈蒜色变”。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树立大生产观念,增强商品经济意识,如今全县种大蒜近20万亩,其它蔬菜60多万亩,成为“山东南菜园”。农民也不断强化市场经济意识,由“不找市场找县长”,变为“不找县长找市场”。全县目前有10万菜农搞运销,万台车辆跑运输,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大城市都有“苍山蔬菜一条街”,该县生产的蔬菜“今天在苍山的菜园里,明天进上海的菜盘里”。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支流通大军,80万亩蔬菜始终畅销不衰。仅此一项,菜农人均收入2000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100元,占总收入的一半。“临沂批发城”的发展,更能看出老区人民观念的更新和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这个批发城最初是由临沂城郊西关村居委会出地出资建设摊位、招商出租逐步发展形成的,如今已发展成占地4.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设有28个批发交易区、拥有6万多个摊位、上市商品3万多种、日客流量达20多万人、购销活动辐射26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2000年实现成交额232亿元,在全国工业品市场中名列前茅。该市场转移农村劳动力16 万人,围绕批发城从事餐饮、运输、旅馆等服务业的本地从业人员高达10多万人,有三四千名城镇下岗职工在批发城和相关服务业实现了再就业。目前,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已达992处,年成交额393亿元,大批产品已进入国内外市场。临沂发展变化的经验证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观念陈旧、素质低下,比贫穷更可怕。只要观念更新了,劣势就会变为优势,“包袱”就会变为财富,发展潜力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发展的步伐就会不断加快。

探秘之四:艰苦奋斗是根本

“山区要想变,必须靠苦干”。这是临沂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一条共同感受。沂蒙山区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苦干实干、艰苦创业的过程。十几年前,沂蒙山区的许多地方“山是荒山,岭是秃岭,河是废河”,生产条件很差,许多基层干部畏难发愁,看山山穷,看水水恶,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市委和各级党委向党员干部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教育干部,用由穷变富的先进典型鼓励干部,坚定了他们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治穷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他们首先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干起,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突出整治荒山和小流域,坚持常年干与农闲季节搞会战相结合,集中会战、联片开发与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相结合,集中人力、物力,一治一座山,一治一面坡,一治一条河。1985 年以来, 临沂市开发荒山200万亩,新建各类水利工程12万处,治理小流域269条,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费县芍药山乡纯属青石山区,青石连片,寸草不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乡村干部带领群众凿坑栽树,炸石造田,苦战几个春秋,硬是在青石板上栽植核桃200多万棵。后经嫁接改良, 现已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

沂南县鲁家庄乡有105个自然村,80%是山地,常年缺水, 万亩荒山难以开发,国外粮援项目专家来这里考察时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1998年4月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上任后,11 名领导成员发誓:“再苦再难,就是用头拱也要为群众拱出一条致富路来。”他们带领群众苦干两年,先后建起高标准蓄水池、水窖741个, 拦水坝、大小桥涵223座,水渠31条,砌河道7241米,农田灌溉率达到77 %。全乡呈现出“山顶乔灌绿,山腰林果长,山脚高产田,山沟节节闸”的喜人景象。

与此同时,临沂市在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了“脱贫致富学科技”活动,县、乡、村都创办了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并有上千名机关干部带头到农村去领办、创办科技示范基地,科普单位经常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到农村授课,还有2000余名贫困后进村干部参加了农业广播学校、农函大学习。市、县、乡、村四级建起了党员电教网,运用形象直观的电化教育,实施“富脑工程”和“党员电教科技工程”。1995年以来,全市各级先后投资5800多万元,购买党员电教设备2 万多台(件),建立党员电教中心、电教站、播放点9100多个,对576 个特困村无偿配备了电教设备,免费送片6000余盒,使村级党员电教网络覆盖面达到85%以上。组织部门电教机构先后引进科教片120多部, 同时根据当地群众在致富实践中创造的技术和经验,摄制了72集科技信息片《条条道路通小康》,无偿下发到村支部,组织党员群众收看学习,大力推广名、优、稀、特品种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通过培训、电教、现场学习、示范引导等多种形式,全市90%以上的农村党员、干部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全市12个县区、181 个乡镇都配备了科技副县区长和科技副乡镇长,9571个村有95%的配上了科技村委副主任,形成了重视科技、运用科技、发展科技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市12个县区都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

探秘之五:转变作风是保证

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问题,事关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事关党群关系和农村的发展稳定。干部作风正,群众就心齐气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就强,事业发展就快,社会就稳定。临沂市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宗旨教育,深入讨论“入党为什么,现在应当做什么,今后应当留什么?”并且推广罗庄区册山镇的经验,在农村普遍实行了“四大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两项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立了“三支队伍”(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制定了一个章程(村规民约)。他们称之为“四、三、二、一”工程。对解决目前农村存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为端正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临沂市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并在全市总结推广了临沐县青云乡记“民情日记”、费县上冶镇开展“民情答疑”活动的经验。目前全市181 个乡镇全部开展了记民情日记和民情答疑活动,乡镇直部门普遍开展了“服务在机关,满意在基层”活动,1万多名乡镇干部与1万多个贫困户结对帮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费县朱田镇在开展活动中,建立了民情恳谈制度,选出了130名民情联络员和520名民意代表,每个镇机关干部联系一个责任区,坚持常年驻村,走访群众,面对面与群众交流思想、促膝谈心,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能答复的当场答复,能办理的马上办理,不能立即解决的,记好民情日记,及时上报镇党委、政府协调解决,深受群众欢迎。乡村干部的作风转变,“该公开的公开了,该民主的民主了,群众想说的话说了,不满意的事改了,心里的气顺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临沂市农村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工作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尚需继续努力,进一步抓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搞好农村党的建设,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标签:;  ;  ;  ;  ;  

沂蒙大变革与党的建设&临沂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讨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