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思考_国企论文

江西工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思考_国企论文

江西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西论文,快速发展论文,战略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五”以来,作为江西省经济“主要增长点”的工业,有了长足发展。1996年与1991年相比,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98.3%,年递增14.7%,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长速度高2.6个百分点。 新增GDP 的41.8%来自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增长部分中工业大体占80%。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江西省工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国有工业企业背着沉重的债务、冗员、亏损挂账等历史包袱,面对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国内国际市场日渐接轨融合的激烈竞争,经济效益滑坡,亏损企业扩大,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增多。国有工业企业出现了大分化、大改组的趋势,一批优强企业和名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一些困难企业步履维艰,难以为继。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人们不禁发问:工业经济效益流到哪里去了?国有企业能够走出困境吗?江西工业能够持续较快发展吗?这已经成为各级领导、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影响江西省工业持续较快发展的难点和症结所在

工业当前的困难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同”在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矛盾和大环境;“异”在各省结构特点、管理水平和小环境。这一差异,导致江西省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省份差距继续拉大,与中部发展加快的省份相比也已经出现差距。

“八五”以来,江西省经济“大结构”变化比较明显,三次产业排序由1991年的“一二三”,调为1996年的“二三一”,符合加快工业化的大趋势,表明江西省经济已进入高速成长期。相对“大结构”变化,工业本身的结构调整并不大,工业暴露出的问题不仅与经济体制不适应相关,还与经济结构不合理有关。

(1)工业结构偏重,投资结构偏重。 江西省“七五”末轻重工业产值之比为43.4∶56.6,“八五”末为44.4∶55.6(全国轻重工业之比为47.3∶52.7)。另一方面,投资结构偏重,重工业比重居高难下。

基础产业是投入的大头,适当超前是必要的,有助于能源和交通运输“瓶颈”状态的改善。“八五”以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加快发展,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但是,另一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加工工业相对投入少;二是对解决能源、交通的供应关系比较重视,而对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包括轻重工业比例、产品结构、能源消耗结构等重视不够,换句话说,即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总量比较重视,而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重视不够,结果产品更新慢,市场竞争力弱,现有企业开工不足,而部分建设项目成功率不高,使基础设施项目不能充分发挥出效益。今年以来,工业用电下降,新建成的电厂长时间停机,这既有当前需求不足、生产回落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发展不协调的深层次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是互为市场、相互关联的。江西省人均发电装机和用电量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级公路也并不算多,今后还需要大力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基础设施所表现的开工不足或利用率不高,主要是相对于工业落后而言的。可见,要坚持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与加工工业同步协调发展,坚持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发展,以追求最佳综合经济效益。

(2)国有工业比重偏大,困难企业较多。 国有企业对江西省改革和发展有过重大贡献, 至今仍是财政支柱和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1996年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税金55.5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占78%。由于体制原因和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国有企业存在包袱沉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1996年,全省国有亏损企业亏损额占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亏损总额的80.2%。与全国和邻省相比,江西省国有工业比重偏大。请看下面图表:

江西省国有工业与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同周围省份和全国比较

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国平均

资产占比73.9%

62.9%

32.9%

26.3%

53.7%

产值占比50.2%

43.6% 21%

17.2% 34%

从上表可以看出,江西省国有工业比重较全国和邻省高得多,效益又处于低位。国有工业背着独立核算工业80%的亏损,承担着近80%的税金。简言之,国有工业是背着沉重的亏损包袱为财政收入作贡献的。这说明江西省国有工业调整的难度更大。

(3)工业负债率过高,融资渠道单一。 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表明,江西省工业资产负债率73.1%,比安徽高5.5个百分点, 比江苏和浙江高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高7.8个百分点,比国际公认的工业安全负债率50%高23.1个百分点。负债过高对工业负面影响极大:一是导致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削弱;二是再生产循环不畅,无法正常积累;三是经营风险大,影响技术改造和改扩建项目的投资评估;四是债务包袱阻碍企业之间联合兼并;五是影响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六是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资金的正常运转;七是影响职工收入,影响职工积极性。

随着负债增加、贷款增多,全省国有工业近3 年利息支出数倍于企业利润。银行是江西省国有企业发展融资的主渠道,企业扩大再生产自有资金极少,对企业竞争很不利。

(4)企业负担过重,效益转移有增无减。 明显的是利润向税收转移。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1年实现利润6.52亿元,上交税金25.41亿元,利税比为1∶3.9;1995年实现利润5.15亿元, 上交税金49.13亿元,利税比为1∶9.5;而1996年,上交税金5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而实现利润变为负数。加上电价、交通规费提高标准,改革成本又大部分摊在企业,国有企业各项社会保障支出已占职工工资总额的50%;各种基金、收费、摊派等等,企业均首当其冲。

(5)工业投入不足,比例逐年下降。 江西省“八五”国有单位技改投资增幅比基建和房地产开发低18.4和107.2个百分点。1990年, 江西省技改投入分别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的42.2%、78.5%、75.8%、105.7%,到1996年只相当于上述4省的25.2%、54.6%、 59.3%、65.1%。1996年开始,江西省技改投入转为低速增长,1994年增长21.1%,1995年增长1.5%,1996年增长0.8%,1997年只能持平。“九五”后几年如果再原地踏步,技改项目中有份量的新增长点将寥寥无几。加之基本建设中的工业投入逐年减少,江西省工业缺乏后劲,增长乏力。同地,江西省工业投入产出比较低。这样,就更加影响工业总体实力的增强。

(6)暗亏转为明亏,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增多。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生活中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亏损的深层次问题和潜亏也纷纷暴露,亏损额和亏损面迅速扩大。停发和减发工资的职工、下岗职工逐步增多。

二、实现江西省工业持续较快发展必须攻克难点,采取过硬的政策措施

工业增幅下降,经济效益滑坡,是深层次矛盾的显现,是多年来矛盾积累的综合反映。通常说,国有企业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现在暗亏转为明亏,过去微利的也出现亏损,困难企业一下子迅速增多。解决这些问题“等不得也急不得”,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速度效益型”创下的成绩已成为历史,工业发展面临重大转折。传统的思维定势、工作方法与对策措施已很难适应,需要深切体察工业省情与现状,进一步理清思路,搞准主攻方位,找到有效办法,下决心采取过硬措施,才有可能保证工业可持续地快速发展。“九五”后3 年要力争达到:提高“三个比例”——轻工业占整个工业比例、非国有工业占全部工业比例、优强企业占国有大中型企业比例。攻克“两个难点”——减债增效和减员增效。实现“两个目标”——从整体上增盈减亏和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一)主攻产业结构——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使轻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是产业政策导向和相应的投资政策导向。

要制订鼓励轻工业加快发展的产业政策。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不是简单地限制重工业发展,更不是人为地放弃江西在重工业方面已有的一些优势,而是要鼓励和扶持轻工业,尤其是电子、农业产业化要加快发展,同时限制能耗高、投入大、效益低的重工业产品和企业的发展,对重工业中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和企业还需要继续支持适度发展。简言之,要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调整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调整产业结构的最有效手段是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轻工业的投入。“九五”后三年,下决心使轻工业的投资比重提高15—20个百分点。十多年来,尤其是“八五”以来,江西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投入电力、交通,瓶颈制约大为缓解;冶金、机械、建材等行业已进入调整期,重工业投资的高峰期已过,已经具备了增加对加工工业尤其是轻工业投入的基本条件;随着名牌战略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实施,一批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脱颖而出,需要加大投入,形成经济规模。因此,无论是技术改造还是基本建设,都应该尽可能安排更多的投资支持轻工业发展,尤其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同时,要大力利用外资,吸引社会资金,进行资产重组,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科学决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前提,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提高投资回报率。

(二)主攻工业组织结构——从三方面入手:从总体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进一步放开放活国有小型企业,大力鼓励发展非国有工业。

从总体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大力扶持优强企业,二是使大多数亏损企业走出困境。据最近组织的“千人调查”,全省369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一类企业(好的)46户,占12.5%, 真正称得上优强企业的大体上仅20户左右,这是江西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乃至整个工业的中坚骨干力量,要举全省之力大力扶持,使之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另有177户亏损企业,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使其中120 户能扭亏为盈,走出困境。

进一步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联合兼并、委托经营、租赁、转让、拍卖、破产等多种形式,因厂制宜,务求实效。国有企业改革重在制度创新、机制转换、产品开发、管理加强,通过改革实现资产增值、效益增长、职工增收、贡献增加。

大力鼓励发展集体、个体、私营和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的工业企业。同时通过联合、兼并、拍卖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 转让20 —30%的国有工业产权,到本世纪末,使江西省非国有工业资产和产值的比重相对提高20个百分点,分别达到全国目前47%和65%的平均水平。

(三)主攻难点——减员增效和减债增效。

冗员多、负担重是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全省369 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人数61.75万人(全部3495户国有企业职工129.6万人),其中:生产人员36.92万人,占60.19%,非生产人员比例接近40%;销售人员仅有2.92万人,占4.76%;离退休职工9.33万人,占15.2%;下岗职工9.85万人,为职工总数的15.85%,已再就业人数3.26万人, 为下岗人数的33.55%。初步分析,企业富余人员大体上占三分之一。 要下决心实施减员、下岗、再就业工程。要从财政和劳动部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筹集再就业资金,使下岗人员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当然,更要着力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搞好再就业工程,形成新的生产力,从整体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债务负担重是企业亏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997 年9 月末, 全省3495户国有企业总负债852.9亿元,其中流动负债558.6亿元;全部资产负债率为72.7%。其中流动资产负债率为115.58%。按静态匡算,如果全部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至65%,需减债90亿元。无疑这是一个十分艰巨又必须完成的任务,“九五”后三年减债的途径:一是企业通过“三改一加强”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以1997年为基数,对国有企业新增利润免征所得税,或依率征税,全额返还,给企业用于消化历史包袱;二是按照国务院有关通知精神,将国家和地方“拨改贷”全部转为资本金;三是用足用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政策,争取多核销呆帐;四是推进股份制改造,争取多从股票市场直接融资;五是大胆探索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探索产权变现、存量盘活的现实途径,通过中外合资、公私合资、合营、合作等各种形式,转让产权,降低负债,等等。此外,还要下决心按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减轻企业的各种负担,取消一些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地方自行出台的规费和越权审批的基金项目,禁止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

国有企业过多的人员和过度的负债不下决心减下来,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就不可能走出困境,更谈不上发展。现在攻克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和减债的难点,不仅必需,而且可能;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这是因为:第一,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是几十年诸多问题积累而成的,现在解决国有企业的困难,实际上是还“历史欠帐”;第二,国有企业是各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去向,作为“纳税人”的企业有困难,作为“征税人”的政府责无旁贷地应当给予帮助,这既是给企业解困,也是巩固和培养财源;第三,改革是要付出成本的,这种成本完全由企业承担,企业承担不起,也极不合理;第四,当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困难已到了极限,如不痛下决心去解决,弄得不好,随时都可能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第五,现在对相当一部分企业是输血、抢救,对少数企业是让其“安乐死”。尽管现在工业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从总体上看是基本稳定的,但是代价沉重,难以为继,如再不采取过硬措施使大多数国有亏损企业走出困境,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走向衰亡,到时将付出更加巨大的代价,不仅会枯竭财政来源,甚至将动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六,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有条件解决国有企业的困难。只要少建一些楼堂馆所,少用公款购买小汽车、大哥大,少花一点招待费就够了。

减员、减债的最终目标是增效。要同时落实减员、减债计划和增效目标,定目标,定时间,定进度,将责任层层落实到企业,落实到人。按进度完成目标,对主要负责人予以重奖,到期达不到目标,自动辞职或就地免职。

(四)主攻新的增长点——靠国有企业中的优强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大力发展合资、合作、个体私营、联营等非国有工业企业及混合型经济。

继续对国有企业实施扶优扶强,继续推进全省工业“双百双十”工程,大力培养工业“省级队”企业和工业强市强县。通过“九五”的艰苦努力,到本世纪末,争取有30户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年税利超亿元的优强工业企业和10个工业产值(或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年创工业税利超亿元的市(县)。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大力推进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组建大集团、大公司,以提高我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自己一时难以组建大集团的,则可向国内、乃至国外大集团、大公司靠拢。

要大力利用国外、境外和社会资金兴办工业企业。既要支持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组建大集团——如跨地区组建的昌九化工集团;也要舍得拿出好企业进行合资嫁接改造——如江铃集团与福特公司合资联合开发全顺汽车,昌河公司与日本铃木公司合资生产微型汽车;还要通过产权转让救活一些困难企业——如台湾泰丰公司购买江西橡胶厂产权后,与德国公司合作扩建子午线轮胎生产线;鼓励集体、民营企业兴办工业——如由一个街道小厂发展起来,而后兼并几家国有企业,现已成为全省第一出口创汇大户的创业集团和民营科技企业的科环电脑公司等;支持个体民营经济收购国有企业——如泰和九鼎公司收购救活5 户国有企业;大力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商业贷款,引进技术和管理,进而与国内大集团“联姻”和与国外大公司合资——如华意集团计划到本世纪末发展无氟压缩机500万台;大力推进产、 学、研结合——如清华大学兼并江西713厂,并正在与江西合成洗涤剂厂、 草珊瑚集团公司等组建股份制公司,等等。

为了支持工业扶优扶强,加快技术改造,培养新的增长点,各级政府都应该建立工业发展基金,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安排,滚动使用,逐步扩大。国有小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变现的资金,除安置职工、抵还债务后的剩余部分,应全部作为工业发展基金。

无论是技术改造,还是基本建设,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前提,搞好可行性研究,进行科学决策。要立足资源优势,推行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和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业。新上项目一定要落实资本金,吸引各种资金合资合股,最大限度地降低负债率,切忌“钓鱼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努力提高建设项目的成功率。

(五)主攻工业的领导——应加强对工业的领导力量,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

主攻工业的认识在领导,决心在领导,组织和实施还要靠各级领导。今后3—5年,是我省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十分关键的时期,主攻工业能否到位,关系极大。主攻工业首先是领导力量要到位。目前,各级工业领导力量的配备不齐、不强,与工业作为全省经济主要增长点不相称。主攻工业要体现在地市县主要领导着力抓工业,要把德才兼备、懂工业的领导干部充实到各级分管工业的领导行列中来。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尤其是经济综合部门与工业主管部门之间的交流,可以从经济综合部门抽调一些素质较高的干部充实到工业部门和大型企业。也可以在工业部门下派到地县挂职锻炼的干部中,挑选一批有能力、有事业心、懂专业、年富力强的干部,留下来担任工业领导实职。把造就一支宏大的主攻工业干部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列为工业跨世纪的一项重点工程。

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和保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好的班子能把一个困难企业救活;一个不强、不力甚至腐败的班子,能把一个好企业搞垮。从对全省369 户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调查表明,177户亏损企业中, 大体上由于班子原因造成企业亏损的约占三分之一。必须下决心加强“软”班子,整顿“散”班子,撤换“乱”班子,处理“贪”班子。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要按照公司法,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大胆启用政治强、懂经营、善管理的青年干部,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家队伍。

江西工业能够持续较快发展吗?只要企业眼睛向内,自力更生,搞好“三改一加强”,只要各级领导真正下定主攻工业的决心,确定科学的发展思路,采取过硬的政策措施和发扬求实的工作作风,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回答:江西工业不仅能走出困境, 而且能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

标签:;  ;  ;  ;  ;  ;  

江西工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思考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