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水果业发展方向与对策研究

山东省水果业发展方向与对策研究

王彦珍[1]2000年在《山东省水果业发展方向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山东省素有“北方落叶果树王国”的美称。由于种植栽培历史早,形成了众多的名特优果品,烟台苹果、莱阳茌梨、肥城佛桃等驰名中外。解放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水果业发展迅速,果树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于全国首位,尤其苹果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占很大比重。水果业已成为山东省仅次于粮食、蔬菜的第三大产业,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5%以上,成为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山东虽为果品生产大省,但和国外相比,远非果品强省。主要差距:一是单产水平低;二是优质高档水果所占比例小;三是产业化水平低。近几年,由于水果产量不断增加和因品种、树种间的比例失衡而导致的结构性过剩,使得产销矛盾不断加剧。表现为果品价格普遍降低,尤其是大宗苹果的晚熟品种出现滞销和价格大幅度下跌。 尽管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其它主产省相比,山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具有良好的适于发展果树的土壤、地形、气候条件外,山东还具备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如优越的地理区位、便利的交通运输、良好的基础及科研环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大量的消费人口。 从当前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山东水果有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首先是鲜果消费市场需求不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其次,水果加工品市场前景广阔。不仅国外市场,国内消费市场对果汁、果酒类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第三,国际市场存在着机遇与挑战,山东省必须认清形势,既要抓住一切机会,又要迎接面临的挑战。 鉴于水果业发展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所以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及模式来指导山东水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1)日本的苹果品种改良经验;(2)法国酒葡萄区域化栽培模式;(3)西欧的IFP水果生产制度;(4)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产业化经销方式。 在对以上现状、存在问题及市场潜力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模式,本文提出了今后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及发展目标。其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稳定、调整、提高与可持续发展”;其发展方向就是实现水果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果业;其目的是争取今后十年达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综合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山东水果业今后十年的发展目标,针对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今后十年果业发展的重点和可行性对策。一是解决生产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包括门)稳定现有果园面积,调整改造中低产果园:(2)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优化果树结构;(3)以审定的果树品种为推广重点,优化品种结构;(4)积极稳妥地发展果树保护地栽培。H是建立加工用果品原料基地。三是加强绿色果品基地建设,实现生态果业。主要包括:门)加强抗病虫品种的研究与开发;(2)建立病虫害检测系统;(3)积极推行生物农药防治;(4)积极推广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四是依靠科技投入,提高水果产业整体素质,实现水果产业现代化。主要措施()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科技兴果;(2)加强采后加工、储藏及保鲜环节的科研开发和果品包装标准化建设;(3)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服务工作;(4)引导果农组建各种自助组织。五是重视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与开拓。六是建立果品销售网络体系。主要包括:()加强果品市场体系建设;(2)加强流通,促进销售。

王鹏[2]2017年在《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近40年来,山东发挥地域优势,发展果品产业,成效显著。果品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果农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近几年,山东已建成全国较大的北方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果品产业成为全省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是,山东省果品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生产成本高、优质果率低、布局结构失当、营销渠道受限、发展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果品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果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建设现代果品产业的瓶颈。供给侧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领域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良方,也是破解当前山东果品产业发展结构性失衡、实现新的动态均衡的治本之策。山东果品产业发展,迫切需要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发展产业的观念,统筹兼顾结构调整与产业链均衡发展问题,正确处理好增加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关系,不断提升果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真正使果品产业实现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课题依据比较优势、农业区位、产业结构演进等理论,通过调查分析山东省果品产业供给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果品产业链中生产、储运、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影响因素,构建果品产业链竞争力评价体系,并据此提出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措施。主要情况如下:第一,山东有着悠久的果树栽培历史,是我国北方水果的主要生产省份,全省各地果业生产均有地理资源优势,果品生产区划日趋突出,栽培技术应用普遍,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促进增收能力作用显著。但是,与先进省份相比,山东果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果品安全生产后劲不足、果园肥力下降、栽培制度落后、果园效益下降、产业标准化与组织化程度低、商品化处理储藏加工水平低和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难以有效开展等问题;组织环节中,果品组织化程度偏低,果品协会与合作社作用有待发挥,果品上中下游产业链各环节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此外,果品安全生产制度研究基础薄弱,尚无果品生产保险方案,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第二,本文在分析山东省果品产业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数据库和数学模型,实证分析了六省(市)果品产业链竞争力的主要环节和重要因子,得出山东省果品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发展不均衡;生产环节是影响山东省果品产业链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储运环节和流通环节是影响果品产业链竞争力的次要因素;区位优势、果品种植面积、果农科技素质、果品产量以及果品市值占的比重是决定山东果品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因子等结论。上述因素发展不协调,导致生产、储运、加工、流通等环节不能有效衔接,致使产业链发展受阻,难以形成效益合作共赢、风险共同分担的产业发展模式。第三,山东果品产业已步入了加快发展和优化提升的关键时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应从品种结构、栽培技术、果园基础条件建设、机械化生产、智能化应用、技术培训等方面提高生产环节的科技水平。其次,应通过开拓原料基地、开发加工制品、扶持龙头企业、完善标准化包装、拓宽国内外市场、健全现代物流体系等整体提升山东省果品产业加工、储运和流通环节的发展水平。再次,通过模式创新,加快培育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探索“果农+合作社十企业”的果业新型组织,促进产业组织环节的提效升级。最后,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切实可行的生产保险和产业风险管理方案。另外,应加强信息整合,建立果品产业经济发展数据库,持续跟踪国际经济发展动态,强化形势研判和产业评估,建立产业安全预警机制。通过上述措施,加快果品产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步伐,实现山东果品产业发展新的历史性跨越。

张涛[3]2013年在《蒙阴县水果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近些年在惠农政策方面不断加强,资金投入的力度不减,有力的保证了水果产业的良性发展,确保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但水果产业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是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的,把全国水果十强县—蒙阴县作为研究地点,试图全面系统的分析蒙阴县水果产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目前蒙阴县水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探究出现困难的根源,思考新的发展模式,以利于全面提高蒙阴县水果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本分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水果产业的概论进行介绍,介绍水果的发展和种类,国内、国外水果产业发展的情况等。第二部分对蒙阴县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蒙阴县的概况、发展水果业的优势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等。第三部分分析蒙阴县水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对出现制约因素的内容进行探究。包括水果产销环节的产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商品附加值的增加;水果批发市场较多,但具有影响力的专业批发市场没有形成;品牌建设滞后,没有叫响的主导品牌,政府的助推力度有待提高;政府对果农的技术服务更应做到实处,避免形式主义;果品信息的搜集分析能力差制约了信息通畅性;果农的整体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等。第四部分就提高蒙阴县水果产业发展的对策进行研究,通过探究推进果品产业化经营的办法,如何在科技为农方面多做工作,实现科技兴农的目的,不断完善蒙阴县各种水果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提升政府拉动水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水果链条的延伸等方面,促进蒙阴县水果产业的良性发展。全文采用了文献资料分析法、调查研究与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结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系统、立体的分析研究问题。从特殊性中提炼出普遍性,为蒙阴县水果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学术理论参考,全面提升蒙阴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速度,寻找到各种有益于应对国内外形势挑战的方法,为蒙阴县水果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帮助。通过对蒙阴县水果产业的研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把握住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特别是提出了提升蒙阴县水果产业健康发展的五个方面的对策:第一,积极推进蒙阴县果品产业化的发展。第二,蒙阴县应该加快推进科技进步。第三,加强蒙阴县的水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第四,政府在对果农服务方面的职能发挥好坏对果业发展影响重大。第五,果业发展思路上要不断突破,拉长果品产业的链条。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建设,蒙阴县的果品产业水平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孙兰凤[4]2009年在《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林果业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林果业以其较大的经济生态效益,较为广泛的从业人数和深远的产业开发前景,以及对社会需要和人民生活不可替代的必要性,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由此,近年我国林果业发展进入新一轮高潮,这就需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方式,以改变传统的片面追求的数量型的粗放经营模式。本文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己被全世界各国政府和广大人民所接受,并己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共同遵循的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的今天,强调林果业是在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倡一种对环境、对社会以及对人更为友好的方式和态度,来确保其具有可以继续发展的潜力和活力的问题。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又是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具体体现。新疆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由于种植栽培历史早,形成了众多的名特优果品。新疆特色林果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长足发展,己初具规模。目前,林果业己成为新疆仅次于粮食、棉花的第三大产业,2007年林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9.72%,2006年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经把林果业列为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以此带动新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广大果农增加收入。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是实现新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新疆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新疆虽为果品生产大省区,林果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发展水平。但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林果大区和支柱产业的地位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宏观背景下,如何协调种植业与林果业之间的关系,探寻把林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目前促进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实践需要与理论研究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审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林果业的发展问题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产业界的重视,很多省区都做了林果业发展规划,将林果业的发展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但是,林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尚很零散、缺乏系统性,对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或者是集中在以产业发展的不同环节的经验总结方面,或者是对产业发展对策等局部内容的研究与探讨,因此,建立系统的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丰富和发展产业经济理论、指导现代产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新疆特色林果业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除引言和结论与展望外,主要分为四部分:理论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产业实践,梳理了当前的林果业研究理论,探讨了林果业发展的理论及实践依据。主要阐述作为研究林果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等,并阐述之所以选择这些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世界林果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世界主要林果发达国家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从中提炼出林果业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新疆发展特色林果业提供借鉴,以此作为全文研究的大背景。基础篇:剖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对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定性及定量分析了新疆发展特色林果业具备的优势,剖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特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全文研究的另一背景。研究篇:对林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用来解释和分析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要素的“钻石模型”,探讨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在分析影响因素及借鉴林果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尝试地对林果业可持续法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提出了适合新疆区情的林果业发展战略;探寻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策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基地能力建设、加工能力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市场营销能力建设、灾害防控能力建设及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等问题,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何乃波[5]2005年在《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多维视角,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世界、中国和山东水果产业有关资料收集、分析和实地调研,对山东水果产业发展做了历史性回顾和总结,实证分析了山东水果产业总体环境、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地域结构、生产结构、加工结构、营销结构、竞争力结构等),找出了山东水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影响山东水果产业发展的因素,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探讨山东水果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山东水果产业生产结构、树种和品种结构、技术结构、营销结构等结构优化的策略和措施。1、从世界、中国和山东近20年来水果发展的演变实证分析结果可见,水果产业由于消费需求增长和利益驱动整体发展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但表现出:世界水果生产国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除美国有小幅增长外,其它国家为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中国增长幅度最大,从1980年到2004年中国水果产量增加284.9%,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980年来世界、中国和山东水果发展均表现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两个发展高峰,目前都面临老果园更新改造的现实,山东省目前每年面临7万hm2左右的老果园砍伐更新任务;在市场经济和反馈抑制规律影响下,大宗水果如苹果等出现栽培面积比例下降的趋势,而优势产区面积稳定增加,水果产业开始出现树种、品种结构调整雏形。针对上述发展形势,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和边际报酬变动规律与规模报酬等理论,根据“适地适树”的基本生态原则,按照建设果业强省的整体要求,从全面提高山东省果业竞争力角度出发,我们对山东水果树种整体布局进行了规划:苹果40%、梨20%、核果类20%、干果类10%、浆果类和其它杂果10%左右。对山东果树生产划分了4个产业区,分析每个产业区的优势和发展方向。对山东苹果和梨生产各划分了4个栽培区,规划了每个栽培区的品种结构、发展方向,提出地方名特优果树走限制规模、提高档次的精品化方向,为山东果树再(新)植树种品种确定提供宏观指导。2、从世界、中国和山东近20年来果品需求状况、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贸易竞争指数、价格、果品生产成本等价格因素,以及产品结构、产品质量要求、市场营销情况、竞争对手、关税等非价格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可见,影响山东果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不是价格,而是产品质量等非价格因素,因此,全面提升山东果品品质是栽培技术结构优化的关键。根据上述分析,在全面总结山东果树栽培技术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利

卢国强[6]2005年在《山东省苹果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东省是苹果生产大省,也是苹果生产强省。与其它省份相比,山东省具有发展苹果产业雄厚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具有良好的适于发展苹果业的土壤、地形、气候条件外,山东省还具备优越的科技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如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良好的种植基础及科研环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大量的消费人口。另外山东省苹果业具有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并且苹果加工市场前景广阔,不仅国外市场,国内消费市场对果汁、果酒类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这一切说明山东省应该加快苹果产业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但在山东省苹果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苹果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苹果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地、市之间的发展还不够均衡;苹果产业化组织规模较小,竞争力弱;苹果生产成本高;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健全;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劲头还不足等。针对苹果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对苹果市场发展潜力及苹果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模式,提出了今后几年山东省苹果业发展的可行性对策。一是加快优质果品的生产。加强与我省高校以及国际先进的机构进行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引进优良的品种,从栽培到销售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提高苹果的生产和储藏技术,最终生产出优良品种;根据市场的需要,以先进的技术为基础加快更新品种的节奏,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二是通过多种途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各农行、政府财政部门提供资金给苹果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自筹资金的方式,培育并发展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我国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存在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经营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甚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四是完善投入机制,并多途径形成合理的农企利益关系。要解决农企关系“两张皮”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完善投入机制,

李杰[7]2006年在《新疆巴州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紧紧围绕如何促进巴州特色林果业发展这一主题,以增加果农收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出发点。鉴于水果业发展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所以借鉴国内外水果发展的实践经验来指导巴州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巴州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条件和评价,得出巴州具有发展特色林果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具有良好的适于发展果树的土壤、地形、气候水资源条件外,还具备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环境条件,如优越的地理区位、便利的交通运输、良好的基础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巴州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特色林果面积和产量在全疆位居前列,到2005年面积位居全疆第三位,产量位居全疆第五位;四大特色林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比重大,向着区域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在生产中加大科研推广和运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果园;依托“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四条特色林果产业链;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特色林果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还应该看到巴州特色林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宏观产业规划,政策指导性不强;品种和树种结构比例失衡,良种率较低;优质高档果比率偏低,出口种类和数量少;缺乏产业基础,导致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品牌保护力度不够,缺乏对外宣传。为实现巴州特色林果业发展的目标,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加快发展特色林果业的对策和措施。一是制定特色林果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二是立足提高品质和效益,提升林果基地建设水平。三是按照新型工业化思路,积极推进特色林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提高林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五是强化科技支撑能力,转变特色林果业生产方式。

潘喜龙[8]2014年在《提高山东省苹果产业化水平研究》文中指出作为苹果生产大省和强省,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山东省苹果产业发展基础雄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山东省苹果栽培历史悠久,其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良好的空气、土壤、光照、降水、气候条件等;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如:地处东部沿海、港口运输便利、苹果种植经验丰富、劳动力丰富、消费市场广阔等。以“烟台苹果”为代表的地域品牌更是价值不菲,其品牌价值高达80.97亿元①,为中国果业第一品牌,给农民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但山东省苹果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也受到了一些制约因素的限制:苹果栽培成本增长迅速,果园管理不合理,生产管理技术含量低;苹果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产业化的法规政策不健全;苹果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以小户生产为主,每户生产规模小,主营果品的龙头企业数量少,开发深度不够;农村的流通体系不畅,物流成本较高,物流环节果品损耗严重等。这些制约因素阻碍了山东省苹果产业的深化发展。本文主要是结合产业经济学、果树经济学和山东省苹果生产优势,从规模化、效益化、一体化、商品化、专业化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山东省苹果产业化的水平现状,得出山东省苹果产业化处于国内较高水平的结论,并针对进一步提高山东省苹果产业化水平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对山东省苹果产业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现代果品物流;完善苹果市场营销,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开辟新的路径发展苹果产业,主要是借鉴陕西省的苹果深加工经验;加强政府的扶持引导,为苹果产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坚持科教兴农,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发挥好政府的协调、监督职能,支持新型果农,提升产业组织管理,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王首杰[9]2008年在《山东省葡萄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葡萄是深受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果树。它不仅在山东省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而且适宜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使其成为山东省果树主栽树种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尤其是国家大力提倡饮用果酒促使葡萄酒业的兴起,都极大促进了山东省葡萄的发展。目前,山东省葡萄、葡萄酒生产的发展正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尽管目前葡萄生产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对山东省葡萄栽培的健康发展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一是鲜食品种结构不合理。二是总体来说加工酿造品种档次还比较低。新优品种面积规模小,这制约了葡萄梧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加工品种比较单一,用于果汁加工的葡萄品种面积更少。三是葡萄栽培和葡萄酿酒在管理体制上不统一,从而导致葡萄酒生产与原料脱节等。针对葡萄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对葡萄市场发展潜力及葡萄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模式,提出了今后几年山东省葡萄业发展的可行性对策。一是加快优质果品的生产,改变品种单一状况。加强与我省高校以及国际先进的机构进行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引进优良的品种,从栽培到销售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提高葡萄的生产和储藏技术,最终生产出优良品种;根据市场的需要,以先进的技术为基础加快更新品种的节奏,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二是通过多种途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各农行、政府财政部门提供资金给葡萄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自筹资金的方式,培育并发展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我国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存在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经营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甚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四是完善投入机制,并多途径形成合理的农企利益关系。要解决农企关系“两张皮”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完善投入机制,即通过一种外在力量的注入,使系统内外的利益关系的由失衡转变为均衡;还应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采取一些鼓励性政策以及健全法律法规途径,引导龙头企业同果农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五是积极稳妥地发展葡萄设施裁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稳定现有果园面积,调整改造中低产果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设施栽培的技术条件及种植面积。六是加大保鲜贮藏业的发展。葡萄的保鲜贮藏,不但可以延长供应时间,而且能够增加经济效益。在注重葡萄生产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葡萄的保鲜贮藏工作。以减轻集中成熟、竞相降价给生产者带来的损失,在简易贮藏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应加大冷库尤其是气调库的建设,提高山东省葡萄的保鲜技术,增大贮藏能力实现葡萄生产的多次增值。七是加强葡萄酒的优势宣传,开拓大众市场饮用葡萄酒不仅可节约粮食,而且具有比白酒更丰富和明显的营养保健价值。但是如何使葡萄酒消费大众化,扩大市场领域,稳定发展企业效益,是当前葡萄酒加工业应注意解决的重要问题。八是加强绿色果品基地建设,实现果业生态化。主要是加强抗病虫品种;研究与开发建立病虫害检测系统;积极推行生物农药防治;积极推广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九是依靠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葡萄产业的素质,实现产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产前加大科技投入;产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科技兴果;产后加强加工、储运与保鲜环节的科研开发和果品包装标准化建设;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服务工作,全面提高果农的素质;引导果农组建各种自助组织,增强竞争能力。其它措施是重视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与开拓;建立果品销售网络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为葡萄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等。

孙兰凤[10]2008年在《国内外林果业发展现状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林果业的发展问题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为视角,就近几年林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加以评述,以期为推进林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水果业发展方向与对策研究[D]. 王彦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00

[2]. 山东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D]. 王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17

[3]. 蒙阴县水果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涛.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4]. 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D]. 孙兰凤. 新疆大学. 2009

[5]. 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D]. 何乃波. 山东农业大学. 2005

[6]. 山东省苹果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 卢国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05

[7]. 新疆巴州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D]. 李杰. 新疆农业大学. 2006

[8]. 提高山东省苹果产业化水平研究[D]. 潘喜龙. 辽宁大学. 2014

[9]. 山东省葡萄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首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08

[10]. 国内外林果业发展现状研究综述[J]. 孙兰凤.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8

标签:;  ;  ;  ;  ;  ;  ;  

山东省水果业发展方向与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