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形成的理论轨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轨迹论文,理论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9)06-0014-05
所谓现代化模式,可以认为是指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经过长期探索获得某些成功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借鉴意义的现代化范式,或者是表现为长期稳定的发展形态。其内容包括现代化的条件、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动力、发展战略等,并由此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地理、历史条件等因素的不同,现代化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特殊国情的后发国家,现代化必须要走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尽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曾经历了照搬苏联模式的曲折过程,而且今天现代化依然还在发展之中,还存在许多变动因素,不能说已经形成一个成熟而稳定的模式,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努力探索,已经逐步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并通过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益形成了可以图示的发展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用“模式”一词来阐述中国的现代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突出特色,同时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通过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形成的理论轨迹作一具体的分析和展示,以现代化的视角揭示共和国崛起的原因和未来中国发展前途之所在。
一、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初具形态,共和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时期。其具体标志是: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两大支柱,重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时期。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现在,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一切。……责任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提出“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①决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等。这就初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思想的提出等于确立了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两大支柱。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仅在于它结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历史,更重要的是它终于把握了中国这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的一个新的伟大时期。
(二)明确了改革的任务,提出了“两个文明”的概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形成准备了关键要素。1979年10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②这就初步提出了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和两个文明的重要思想。
(三)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基本构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和现代化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也逐渐深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提出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思想的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增添了新内容:第一,首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形成了现代化“两步走”的战略思想。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③第二,提出了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原则,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会议针对过去“左”倾错误所导致的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有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并规定了改革的具体内容。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原则”,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等项具体措施。
这样,“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小康”社会、“两步走”的战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等词汇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大体构架,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初具形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理论的形成
(一)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十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为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突出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最终形成找到的了科学的立论依据。第二,提出了经济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④第三,在经济建设模式上,一是对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特点做了说明:它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以及加快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提出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进一步发展等新思路。二是对农村经济改革作出了重大决策: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提出,要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这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第四,在政治现代化方面,重点放在体制改革上:针对我们在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的重大缺陷,提出要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政府工作机构;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即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同时,提出决不搞“大民主”,不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从而明确了中国政治改革的方向。第五,在文化现代化方面,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原则、根本任务等内容,为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结果是迅速突破了过去长期实行的单一公有制形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代之以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带来了党的生机和活力,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新进展和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健全;全方位开放和文化领域的改革,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大力吸收了外国的先进的经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这样,从1978年到1988年,短短10年的时间,共和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二)十三大后,经过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进入了总结的阶段。十三大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已经开始走向系统化,如,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从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九个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也是党对改革开放以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理论总结。此后,到十五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几个主体部分的内容继续深化并达到成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从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到十四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⑤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1997年十五大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规定了我们的经济纲领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等于确立起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政治现代化的内容更明确。十五大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规定了我们的政治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在文化现代化方面,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体系。1996年10月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阐明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任务等,这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了我们的文化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对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十五大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并把这一理论作为引领中国继续前进的旗帜。这就明确了邓小平之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三)从十五大后,经过十六大到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确立起来。
十五大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与时俱进的探索,到十六大,在理论上最直接、最全面、最系统地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社会发展目标,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于一体的现代化发展蓝图。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贯彻十六大精神的过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进行理论创新,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更加科学,更系统、更完备。它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的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十六大提出要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是第一次。2006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任务和原则等。在指导思想方面,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战略目标方面,十七大在十六大基础上,对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概括是:“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方面,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始终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六大指出,全面的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根本的就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许多重要决定,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等的监管制度;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财税体制,深化金融改,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依法维护金融市场等项决定。十七大又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内容,这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
第三,在政治发展方面: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为实现此目标,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提出政治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扩大基层民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等。特别是在民主建设途径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⑦从而提出了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新思路。十七大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特别是在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方面提出了诸多措施,如在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设计;提出要让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际的民主权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等。
第四,在文化发展方面:十六大提出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此,强调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十七大又提出要根据经济现代化迅速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等新内容。
第五,在社会现代化方面:199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
第六,在现代化发展动力上,十六大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⑧
第七,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条件,强调三个方面:一是要始终坚定不移地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贯彻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现代化发展进程。二是始终强调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现代化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规定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三是坚持创造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政治环境,即维护社会稳定。
第八,在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大在阐述经济建设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上,提出要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大以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上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大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纵观以上内容,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七大召开这30年里,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创了一个具有完整性、创新性和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所构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所以,近30年来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就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例如:1978年我国工农业总值为五千六百八十九亿八千万元,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三百五十五亿元。⑨然而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4.66万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⑩改革前后比较,“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1)特别是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成就更为显著,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如2006年中央开始宣布“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还“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2)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长期落后的状态,也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总之,共和国近30年辉煌成就的取得和发展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形成的理论轨迹息息相关、互相印证。
注释:
①③④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2、235、451、17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8页。
⑥⑧(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21、10、9页。
⑦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载于《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一九七八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9年7月版,第2-7页。
⑩(12)《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载于《文汇报》2008年3月6日。
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党的十六大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