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5)02-0022-04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本意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 的发展。中国解决所有的问题关键在于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 进,我们所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涉及的范围更广、利益关系更复杂,因而对统筹 兼顾的要求更高、更全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五个统筹”是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重 要战略方针,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所必须的,是坚持以人为 本的具体的体现,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 《决定》,再次强调指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 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 效体制机制。
一、统筹城乡发展
“三农”问题和城乡关系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全局性问题,城乡 关系问题处理好了,其他各方面的关系也就比较容易处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 相对于传统经济体制下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 与社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与城市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综合考虑 ,改变重工轻农的城市偏向,以工农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为目标,统筹解决 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各种问题。我国城乡关系演变到今天,农村的问题不能只在农村找出 路,城市的问题不能只在城市找出路,既要从农村发展上寻找解决城市问题的途径,又 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
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是由于历史上较长时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 城市偏斜政策所造成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提出,意味着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的发展。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着重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 。即国民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农村、农业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 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二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尤其要特别重视农业产业化在农 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 的辐射带动作用,做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四是统筹推进城乡 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义务教育制 度和税收制度与公共财政制度。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 化进程,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城市化观念,对城市化有个全面准确的理解。城市化的科学含义有 两层:一层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另一层是居民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 等的城市化。确定城市化目标和评价城市化水平,不能简单地看在城市里生活着的人口 数量,还要看他们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生活方式是否具有城市应有的水平。由于中 国农民和农村是城市化的重要对象,考察中国的城市化,还应包括农村生存条件、生活 质量、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即逐渐地与城市文明接近。农村生存条件、生活质量、生活 方式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断提高,逐步提高到城市的水平,这应当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战 略,也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具体表现。在城乡差别相当悬殊的情况下,要加快城市化进 程是相当艰难的,更谈不上在短时间内把亿万“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农村工业化、城 镇化过程,包含着农村人口自身的生活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工作 方式、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及接受现代化传播和受教育的程度等各种因素在内的变化, 其实质是农村社区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生活方式、思想 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城市文明逐渐接近、趋向同一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城乡差别逐 渐缩小,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统筹区域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往那种封闭型的区域经济越来越转变为开放 型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否协调发展,不仅直接关系着各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 也关系着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区域间分工合作基础上的生产力合理布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基础上,通过市场 分工机制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全国统一市场是实现生产力合理布局的一个重要载体 。因为只有借助于统一市场的选择机制,区域比较优势才能得以显现和最终确立,区域 比较利益才能得到具体度量和实现。实践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是区域间优势互补和经济互动。而这又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 自由流动、重新组合得以实现的。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地方政府所起的作用是 不可忽视的,但是,其运行主体不应当是政府,而应当是广大工商企业,正是借助于广 大工商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才构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从理论上说,只有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以市场选择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才能 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以及建立和发展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合作关系,实现合理的生 产力区域布局。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才能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此 ,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还广泛存在着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状况。地方保护和市场 分割存在的根源是地方利益。地方利益是内生于行政区划经济功能的制度安排。只要这 一内生源继续存在,即使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也只是改变地方保护和生产分割的形式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保护和生产分割。行政区划是处于国家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的 需要,是无可厚非的。况且,行政区划与地方保护也没有必然联系。问题并不在于行政 区划,而是在于赋予这种行政区划何种功能的制度安排。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行政区除了政治功能外,还有自己的经济功能。主要 表现在各级政府既有发展经济的责任,也有发展经济的冲动。各级政府不仅拥有组织和 调控经济的工具,而且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有能力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在计划经济时 期,行政区绝大部分权力都集中到中央政府。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与放权让利的改革进程相联系,地方政府被赋予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拥有一定的 经济自主权,地方政府成为区域利益的代言人和实行区域利益的主体。在地方政府和中 央政府的关系中,地方政府的权力、财力、地位较前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意味 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利益关系上的矛盾开始明朗化和复杂化。因此,尽管我国从计 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的许多制 度安排也作了重大调整,但是,行政区划赋予经济功能的制度安排,却没有发生本质上 的变化,反而朝着行政区划经济功能进一步强化的方向发展。
与行政区划的经济功能相联系的地方政府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形成了一种独 特的行政区经济。行政区经济源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这 种体制下,以相对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分工与协作,或者说,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难 以实现的。因为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经济类型。后者是以 社会化大生产、发挥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协作为前提的。由于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是 两种不同的运行机制,它们之间的矛盾、摩擦、冲突是难以避免的。要最终解决行政区 经济与经济区经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即必须“进一步理顺 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中介机构的关系,继续把政府不该管的 事都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整个社会经济活力与效率”。“要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 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集中力量搞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信息 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四项主要职能。”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包括的范围很广,既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 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的完善等。当前之所以特别强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因 为过去曾经存在着重经济、轻社会的现象。诚然,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社会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且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 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健 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显著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还存在某些不 协调,即社会的发展还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在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加快社会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 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在积 极发展文化事业(公益性)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经营性)。在正确区分公益性 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文化产品实行分类管理 。对政府来说,其首要任务是创造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环境。政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 着眼点,要从原来的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转向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 手段,调节文化市场供求关系,对文化产业进行引导和调节。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组 织文化产品生产,首先要考虑人们的文化需求,并根据社会需求状况来决定文化产品的 内容和形式,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规模。当前国内外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 实力的竞争,还包括文化实力的竞争,对此我们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加快社会发展, 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努力做好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 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对我国来说,社会发展任务比经 济发展任务更艰巨、更繁重。
目前一个亟须密切关注和妥善解决的问题是,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 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对此,应当作实事求是的分析。首先,我们应当看到,随着我 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分配关 系的变化,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必然会比以前相应扩大,这是市场配置资源必然产生的 经济现象。按照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人们之间的收入差别,在人均GDP100 0美元以上,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直到人均GDP3000美元以后,这种收入差别才有可能显 著缩小。为了有效地调节人们之间的收入差别,从长远看,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特别 是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西部的开发步伐,以及振兴东北地区。只有把“蛋糕”做 大了,收入问题才能得到较为容易的解决。与此同时,还应采取以下的相应对策:一是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 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积极鼓励企业创造 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大收入 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三是进一步加快建设与经 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 度,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 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 保护协调发展,这四方面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系统。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为了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 识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的国情是不会改变的,非再生性资源的储量和可 利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 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 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增长,但是,在这增长的背后 ,也潜伏着对资源和资金的巨大消耗。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 可消耗的水泥却占全球消耗量的40%,原煤占31%,铁矿石占30%,钢材占27%。我国每万 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每创造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 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从资金投入看,我国投资率一直保持高水平。 按照与国际可比的支出法核算,2003年我国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2.7% ,而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国的比重一般为20%左右。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我国 主要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达到目前美国的水平,全球能源和石油储量仅够我国消费66年和 30年。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无论 其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社会生产力总是以“自然生产力”为基础的。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一再指出:劳动过程首先表现为人和自然的过程,或者说,首先表现为人 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正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把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 摄入经济系统,把自然之物变换成为经济之物,离开了自然生态系统,就不可能有经济 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既然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发展经济就必须遵循自 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就会破坏自然界,破坏自然界就是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这 样一个简单的道理,长时期以来却没有被人们所重视,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乃至出 现生态危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 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 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期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 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说的“第一步”胜利,就是人们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暂时得 到的经济效益和劳动成果;“取消”“第一个结果”的“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影 响”,就是生态环境恶化后所导致的经济效益的完全丧失。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由于人 口的大幅度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资源和能源日益紧张,环境污染和生态环 境的破坏日趋严重,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化与自然生态负荷之间的矛盾一天天尖锐起来, 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负荷,便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这就迫使人们必须高度 重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既然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 讲利用不讲建设。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 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设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 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调好国内发展和对 外开放的关系,迎接国内外新形势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 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要实现后来者居上,惟有参 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我国是人 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 长期战略方针。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 求。社会总供给的扩张,各种产品生产能力和生产、社会服务总量的扩大,应主要依靠 国内社会需求总量的强劲增长来拉动。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国内资源和市场不可能 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只有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弥补国内市场与资源的不足,进一步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 ;只有更加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才能在全球范 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 可持续发展。
在对外开放问题上,一方面要认识到,目前发达国家正处在新一轮调整时期,制造业 以较大的规模和较快的发展速度,从发达国家转移出去。这就为我们吸引以制造业为载 体的外资提供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吸引外资并非多多益善,对其可能带 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可等闲视之。这就存在着一个如何优化外资引进战略的问题。须知, 引进外资并不是目的,必须把引进外资的重点,放在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上来。与 此相联系,要适当提高外资进入制造业的门槛,限制技术含量低的项目的流入。在这个 问题上,之所以存在着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是因为在吸引外 资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如果我们大规模引进外资,却没有能够非常有 效地提升本地区正规制造业的素质,即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不能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充 其量只能造就世界工厂的“中国车间”,其后果是非常值得警惕和深思的。目前我国一 些地区存在的问题是,外资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本地区的企业,尤其是民营 企业,则相对薄弱得多。这应当说是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后劲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 引起足够的重视。
收稿日期:2004-11-05
标签:五个统筹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