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人民医院儿科 158100
【摘要】目的:对小儿肠套叠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小儿肠套叠在临床中的治疗特点。方法:以某院患有小儿肠套叠的120例患者为例,对他们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效果进比较性观察。结果:患有原发性肠套叠的患者有116例,有71例患者是肥胖患儿,占总人数的59.2%,有62例患者是人工喂养,占总人数的51.7%,有16例患者出现误诊的现象,占总人数的13.3%,采用手法复位的患者有86例,复位率达到71.7%,其中手术复位的患者有34例。有4例患者属于继发性肠套叠,是由倡导器质性病变造成的。结论:造成小儿肠套叠现象主要是因为喂养、病毒感染以及肥胖等因素造成的,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误诊误治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有些小儿肠套叠的症状并不明显,在诊断过程中可以与B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检查,不需要采用手术治疗,非手术的治疗方式不需要长时间住院,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也相对较少。
【关键词】儿童;肠套叠;诊断;治疗;特点
【中图分类号】R7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142-02
小儿肠套叠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儿科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疾病,尤其是在婴儿时期经常会出现急腹症的现象,在2岁以后的发病率就出现明显的降低趋势,男孩相对于女孩而言,更容易发病。造成肠套叠的原因并不明晰,有些是因为肠管的发育不正常导致的,在临床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病情变化快,因为小儿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有些时候在喂养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添加辅食,就会造成肠管在蠕动的过程中出现紊乱的现象,这样也会引发肠套叠的现象。本文主要以120例患有小儿肠套叠的患者为例,对其临床的表现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合理的诊断方式,减轻患者的病痛折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1个月~13岁,其中年龄1~6个月者39例,7个月~2岁者78例,3~13岁者3例。单纯肠套叠108例,套叠合并肠坏死者12例。病程≤12h的40例,12~48h的52例,>48h的28例。以上所有病例均经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或手术证实为肠套叠。
1.2临床表现
因为小儿患病时还小,所以在前来就诊的患者中均有哭闹的现象发生。健康的婴幼儿会突然出现哭闹的现象,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变化,具有阵发性的特点。对于典型者而言,则主要表现为出现突发性的哭闹,同时伴有尖叫,脸色也呈现出苍白的情形。在几分钟内趋于平缓,但是在十分钟后又会再次发作,常见的表现有腹泻、腹胀、血便以及腹部出现包块等,还有些患者表现出上呼吸道感染的迹象,从整体上来看,患者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3误诊情况
误诊为急性菌痢3例,急性胃炎8例,肠痉挛1例,急性胆囊炎1例,脑炎1例,电解质紊乱1例,急性阑尾炎1例。
1.4治疗方法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将患儿分为两组,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治疗,一种方式是空气与水压灌肠复位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有86例,选择这种治疗方式的患者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是距离发病时间不足24h,患儿拥有健康的身体条件,没有出现腹胀、腹膜炎以及发热等症状,也没有出现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的现象。如果患儿距离发病时间已经超出了48h,并且身体状况并不乐观,还存在有严重的脱水现象,精神呈现出萎靡的状态,有休克现象的出现,并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尤其是需要对3个月以下的婴儿加以注意,腹部出现高度腹胀,按压腹部有明显的痛感,可能是腹膜炎的症状。采用X线对腹部平片进行检测,能够发现多数液平面的患者,出现多次复发现象的患者极有可能是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患者。另外一种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有34例,在这之中有3例患者是因为空气灌肠复位失败之后才采用手术治疗的,在所有的患者中,有12例出现肠坏死的症状,并且均已得到证实。
2、结果
原发性肠套叠116例,灌肠复位成功86例。其中肥胖患儿71例,(59.2%);人工喂养62例(51.7%)。追问病史,该116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中,有46例发病前存在易发因素,上呼吸道感染19例、肠道感染15例、肠系膜淋巴结炎12例。继发性肠套叠4例,均为肠道畸形,美克尔憩室2例,回盲部肠囊肿1例,阑尾内翻1例。
3、讨论
肠套叠一般是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绝大多数是单发性肠套叠,偶见多发性肠套叠同时发生者。肠套叠的外管部分称为鞘部,进到里面的部分称为套入部,套入部进入鞘部后,同时其所附肠系膜也被牵入,结果不仅肠腔发生梗阻,而且肠系膜血管也受压,套入部肠管可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受阻,组织瘀血水肿,套入部肠壁静脉怒张破裂出血,与肠黏液混合成果酱样,肠壁水肿继续加重,动脉受压,套入部供血停止而发生坏死。
在婴幼儿疾病中,小儿肠套叠无疑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4个月至10个月大的时候,最容易出现肠套叠的现象,2岁以内的发病率是最高的,达到80%以上。对小儿肠套叠的类型进行划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发性的,另外一种是继发性的,前者在患病中的概率更高,可以达到90%以上,产生小儿肠套叠的现象大多都是因为受到某种原因的影响而产生的肠蠕动紊乱,由此造成局部痉挛的状况,最终在肠腔中发生套叠的现象。在现有的研究中,普遍认为发生原发性肠套叠的主要原因是喂养、肥胖以及病毒感染等,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患儿在套入肠段头部的位置上会发现肠壁淋巴结。有些研究报告中指出,腺病毒以及轮状病毒感染是引发肠套叠的主要原因,这一研究结果同样也就解释了淋巴结为何出现肿大的情况,进而引发小儿肠套叠。从本文的研究中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其中有51.7%的患者主要采用了人工喂养的方式,在母乳期进行更替的过程中,或者是因为受到乳品种类替代的原因会造成小儿肠蠕动异常的情况。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人乳与乳品中所含有的成分是不同的,由此也会造成肠道在蠕动的过程中内分泌出现异常的现象。
在治疗小儿肠套叠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治疗方式,一种是手术治疗,另外一种是非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中,主要是利用空气或者水压的原理进行灌肠,以起到复位的作用。但是治愈率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也有可能出现复位失败的现象,这种治疗方式经常是在早期发病时采用的,并且患者没有腹胀、高热以及腹膜炎的症状。如果存在上述症状,并且发病时间已经达到了48h以上,那么应该采用手术的治疗方式。手术治疗主要是在发病已经有一段时间后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为了避免延迟时间对小儿肠套叠造成严重的影响,建议应该立即采取手术。
在小儿科室中,小儿肠套叠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病症,但是这一病症并不是十分严重的,只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就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对小儿的过往病史、身体状况以及当前的症状还有辅助检查等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从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促进小儿肠套叠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的治疗效果有所帮助,对治疗特点予以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蒋跃先.845例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治体会.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7,6(2):72-73.
[2]白铁成,吕春梅.小儿肠套叠误诊26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0):3951.
[3]李继红.168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分析.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2006,28(10):48-49.
论文作者:刘珈,蔡英君,仇妍,李东海,张佳航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9
标签:肠套叠论文; 小儿论文; 患者论文; 现象论文; 过程中论文; 肠管论文; 方式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