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与人类劳动的完善发展_资本论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与人类劳动的完善发展_资本论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与人类劳动的完善化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2)01-0050-05

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1]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事物现象或表象后面的内在的性质。本质不同于现象或表象,也不是现象或表象的简单归纳,本质不变化,事物就存在,本质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是决定这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质的规定的基点。从理论认识对本质的表述来讲,是极为抽象与概括的,语言精炼,蕴义深刻,确定不疑。揭示本质,是科学的任务。不断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是人类认识的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认识简单事物的本质,相对容易。而对复杂事物尤其是特别复杂事物,揭示其本质相当困难,有许多事物的本质是经过长期探索才认识准确的。

社会主义运动自开创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了,其本质到底是什么,在改革之前似乎是一个很清楚的问题,而改革以来一直是反思和争论的问题。传统的从苏联照搬过来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有人认为,苏联的这些理论不符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原意,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对本质问题不是这样认识的。于是,就将讨论引向了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抠文咬字上。这种指责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也是学风不正的一种表现。问题在于,学术的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能以人为证,将经典作家的话作为金口玉言,再说只要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恩著作,就应当承认苏联传播的社会主义理论并没有歪曲马恩的思想,用语的不同不能成为割裂二者的依据,如果说苏联的理论有不当之处,那么其根源要推溯到马恩的认识,这是不能回避的,回避决不是科学的态度。可以说,改革之前,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就是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看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没有人认为这有什么问题,人们包括经典作家在内,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理解就达到这种程度。甚至到现在,对这种认识的批判仍是缺乏深度的,除了要对马恩原著进行考证式的探讨外,普遍的做法是以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来批驳理论。我们知道,没有批判的理论,就不会有理论的批判,即击中理论的要害必须同样是理论。因此,否定传统的理论,必须要从理论上进行剖析,而不能是简单的事实例证。从今天来看,传统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缺陷在于它只是一种生产关系状态的界定,并不符合本质认识要求抽象到基点的规定。因为生产关系相对上层建筑是基础、是内容,相对生产力就转为是形式、是现象或表象了,显然,关于生产力的认识要比生产关系的界定更为基础抽象。改革之后,人们所以领悟到传统认识不足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理论上说就是与辩证唯物史观相违背的,不是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是将生产关系作为决定性的了。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曾有明确的论述,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将过去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颠倒的认识给予拨正,不是再以生产关系解释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上升到了生产力的高度,相比以往所有的探索,在理论上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难能可贵。但是,按照学术研究的严格要求,我们认为,这种已经具有创新意义的认识还需再向前推进一步。因为就辩证唯物史观的理论要求讲,认识生产力必须要达到其内部矛盾,而不能停留在外部关系上,必须要认识生产力的实质内容,而不能以形式本身的分析为边界。如果单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仍然是各种社会形态的共性,而不能表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定性质,过去的理论忽视了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共性,在改革之后对这种共性加以强调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若将其作为特性来描述就会引起对特性即本质认识的模糊和迷惘了。由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各个社会形态的共性,所以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而一旦共性与特性未能严格区分,随之产生的问题必然是,当人们看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达到人均年创GNP2万美元的水平,而我国目前人均年GNP才600美元,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找不到感觉了,自然就会想到不搞社会主义,生产力可以发展得更好,尤其是70-80年代出生的人有这种困惑是较普遍的。而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中,更不能仅仅是现象的归纳和描述。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概括,显然指的是现象,还没有达到对本质的认识深度。至于邓小平同志讲到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准确地说,已经讲的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了,而是共产主义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或目标,而不是对社会主义过程本身的性质规定。因而,在邓小平同志创新理论作用的推动下,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理论,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仍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最近,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人认为,不了解资本主义就不会了解社会主义[3]。这样认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准确,混淆其本质与非本质的东西,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特定阶段缺乏深刻的认识,由此就可能对社会发展的其他特定阶段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但是,严格地说,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而不是将社会主义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再发展,是没有摆正二者的基本关系;仅以了解资本主义为先决条件,对于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伸展开来看,实质反映了我们过去的理论研究未能确切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我们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清楚,造成这种状况,并不是只因不了解资本主义,而恰恰是由于只局限于了解资本主义阶段,未能从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来作研究概括,才使得传统的理论认识未能完成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任务。关于这一点,根源是在《资本论》的研究上。至今,许多人以为这部巨著是马克思积40年心血写成的,是非常严谨的学术著作,其实历史并不如此。马克思在大学里学的是法律,以后申请的是哲学博士学位,开始经济学研究是在工作之后,最早撰写《资本论》手稿是在1857年,到1867年出版《资本论》计10年,尔后16年直到马克思去世,马克思的主要工作没有放在《资本论》研究上,《资本论》的第2卷、第3卷是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留下的非常难以辨认字迹的手稿用了12年的时间编辑出版的,为了保持原貌,基本还是手稿性质,与严谨的学术著作要求有相当差距。我们以《资本论》为研究基础,并尊重马克思,但对于《资本论》成书的情况应该是实事求是的,不能搞神化。更重要的是,就内容讲,《资本论》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没有进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研究。从今天来看,《资本论》的这种研究在方法上是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就是只截取一个阶段认识,难以有全局的把握,难以有深度的观察力。这就好比只从第4个台阶上看第5个台阶上的问题,而没有将认识贯穿于第1至第5个台阶,难免认识走偏。此外,还值得思考的是,就基础理论研究的性质要求讲,《资本论》没有注重生产商品的劳动内容研究,而是侧重于商品形式的研究,没有注重生产过程的全要素研究,而只是侧重于资本要素的研究,这也是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未能准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乃至未能达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深度的实际障碍。因此,从今天改革的需要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至少要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1.必须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从全过程中作出全面的深刻的概括,得到连续的贯穿的准确认识,而不再单只局限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研究。2.必须以社会经济的实质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内容的分析过程建立学说体系,而不能再突出仅以经济形式为主的研究。3.必须研究劳动生产的全要素,即要研究劳动的整体性,使研究符合社会经济生活实际,而不是割裂劳动的主体与劳动的客体,忽视劳动主体的主导作用。

展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认识经济生活实质内容的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起源之前是动物社会,人来自于动物界,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但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人的社会即马克思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以这一过程分析,从动物社会逐步演变到产生原始人类社会是一个元点,从元点再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真正的人的社会实现才是一个真点,即真正的人的实现点。从动物社会进化到元点需要一个质变过程,这就是数百万年前的人类劳动的起源过程,这个过程始于动物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结束于元点社会,本身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元点社会作为从动物到真正的人之间的社会过渡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客观上从动物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不带任何兽性的真正的人,其中必然要经过一个此消彼长的转化阶段,而在这个阶段的后期既要达到真点,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质变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所以,从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的考察视角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认识实现向真正的人的社会转化的质变过程的本质。显然,如果不能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初始社会的状况,我们是根本无法准确揭示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本质的。

辩证唯物史观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劳动的发展过程。在这样的前提规定下,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运动基本规律,不能以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而必须以本身体现生产力内容的劳动为研究对象,并由此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

劳动具有整体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正确地揭示了劳动的整体性,提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4]马克思的这一阐释,实质是说劳动不单纯是劳动主体即人的活动,劳动必然要包括劳动客体作用于其中,劳动的主体是参与到劳动过程中的人,劳动的客体是进入到劳动过程中的自然,包括人化的自然和人的自然化。劳动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也就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对抗的过程,离开或缺少劳动客体,就没有劳动的存在,没有劳动主体的存在;同样,离开或缺少劳动主体,也没有劳动的存在。也没有劳动客体的存在,凡是劳动,必然是劳动整体存在,即必然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统一的存在。

因此,在经济理论研究中,决不能将劳动定义为单纯的劳动主体活动,脱离客观实际忽视劳动的整体性。但是,我们看到,在《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建设中,已经认识到劳动必须具有整体性的马克思却没有按照劳动整体性的客观要求进行逻辑推理。《资本论》的核心起点劳动价值论,实质是劳动主体价值论或活劳动价值论,即只承认劳动主体的价值创造作用,割裂了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统一性,忽略了劳动客体的作用变化对劳动价值的影响。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无法看到劳动的内部矛盾,更无法进入到劳动内部矛盾中去,因而只能通过经济形式的研究用劳动的外部矛盾关系即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来阐述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预示社会发展的趋势,表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研究中,显示了天才的智慧,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但他科学地认识了劳动的整体性,却没有以劳动为研究对象,没有坚持按照劳动整体性的客观性进行学科的系统研究,仅就人类思想理论认识的发展而言,是十分令人遗憾的,这对后来继承者们的研究起到难以拨正的偏导作用。

在确定劳动整体性的认识前提下,以劳动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过深入的探讨,我们就能从理论上发现,劳动的内部矛盾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之间交流与对抗的矛盾,人为社会的发展就是由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之间的矛盾发展决定的。对此,我们可进一步展开分析:在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下,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任何实现的劳动作用都是劳动的整体作用,其中必有劳动主体作用,也必有劳动客体作用,劳动主体作用分为体力因素作用和智力因素作用,劳动客体作用分为自然条件作用和资产条件作用,劳动的内部矛盾就在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这4种作用之间体现出来,其中智力因素作用是代表劳动主体的主导作用的,即智力因素作用是劳动内部4种作用之中的主导作用。但自人类劳动起源之后,智力因素的主导作用并没有能与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合一,在经过原始社会的混沌之后,劳动内部4种作用中的主要作用是体力因素作用,尔后经过漫长岁月主要作用转移到了自然条件作用之上。到了近代这种主要作用又转移到了资产条件作用之上,而每一次发生的主要作用的转移,实质都是由劳动内部4种作用中的主导作用即智力因素作用的水平提高决定的。抽象地看,人类劳动整体的进一步发展,智力因素作用水平再进一步提高,劳动内部4种作用的主导作用与主要作用才会合一,即智力因素作用不仅起主导作用,而且还起主要作用,实现了劳动内部的主要作用向劳动主体作用的复归。劳动内部矛盾决定社会形态的发展,从历史来看,在劳动内部是体力因素作用为主要作用时,相对应的是奴隶社会;在自然条件作用为主要作用时,相对应的是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在资产条件作用为主要作用时,相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从以后看,只有当主要作用与主导作用合一,即智力因素作用成为主要作用时,人类社会才能进入真正的人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而实现这一转化的质变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的产生、存在、发展、结束的过程,即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过渡性质的质变过程同样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间。

在劳动内部的智力因素作用的水平提高没有达到相应的阶段,社会的经济形态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就是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不能用外部的生产关系的变化界定原因,而一定要认识到这是由劳动的内部矛盾发展决定的,智力因素的主导作用在劳动内部的矛盾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劳动内部4种作用中的主要作用未能与主导作用合一时,主要作用还在劳动客体方面;劳动主体的作用还要受到劳动客体作用的支配地位制约时,人类劳动是不完善的,还不是真正的人的劳动,还没有发展到足以支持真正的人的实现的本质规定性。由人类劳动的不完善开始向完善转化的质变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而这一质变过程的开始,就是劳动内部的智力因素作用起主要作用的萌芽的产生。

当政治经济学以劳动的内部矛盾的发展变化论证社会发展过程时,这就阐明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要求,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由劳动内部矛盾的发展决定,在人类社会劳动发展不完善的漫长历史时期内,首先与这种不完善性相对应的是存在军事劳动,至今军事劳动仍是社会劳动比重较大的劳动,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劳动,是人类生存中的巨大的无奈的代价;尔后,随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在人类劳动的发展中,又出现了剥削劳动,这属于寄生性劳动,虽有血汗压榨伴随,但相对残酷的掠夺性的军事劳动,乃是一种变态文明的进步。如果外在地看,那么军事劳动直接是由动物劳动转化的,剥削劳动是直接由掠夺性劳动转化的,而要进行内在分析,从劳动的内部矛盾的发展来分析,从劳动的内部作用变化来分析,我们就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这是在人与自然的交流和对抗中,由于劳动内部的智力因素作用还没有发展到使劳动整体能够完全摆脱动物的求生方式决定的。由于智力因素作用不足以抗争劳动内部的其他作用成为主要作用,这使劳动客体乃至劳动主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都处于人们为生存的争夺之中,因而,作为一种保护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劳动不完善的历史时期内,军事劳动和剥削劳动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概而言之,这是由劳动内部矛盾发展决定的劳动的内在不完善而表现出来的外在的不完善。

随着劳动内部矛盾的发展,随着劳动整体的技能水平的提高,在劳动内部智力因素作用水平提高的决定下,人类劳动会走向完善的。由劳动的不完善转为完善,是劳动的完善化。其内在的要求是劳动内部主导作用与主要作用合一,劳动的整体作用足以打破有限的生存空间条件。其外在的表现是消灭剥削劳动和军事劳动。剥削劳动不是天生的,也不会永久存在,尽管现阶段剥削的存在被视为天经地义,实质上,只有当劳动客体条件在劳动内部起主要作用,剥削才存在,一旦这种客观基础条件变化了,剥削劳动必然消灭,而今天我们从现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中已经看到,人类劳动内部的智力因素作用为主要作用的萌芽已经出现,劳动内部的主导作用与主要作用合一的时代肯定能够到来,因而待到那时,并不是剥削劳动被强制消失,而是剥削劳动的存在基础自然消失。至于残酷的自人类起源的元点时就存在的军事劳动,实质是动物求生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延续。由于人是动物进化的,在未能转化为真正的人之前,保留乃至发展这种动物的求生方式毫不奇怪。更进一步说,在人类劳动的智力发展水平没有达到相应高度,因而人类的生存条件有限之时,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军事劳动的野蛮存在就是与此一致的,只有当人类劳动的整体能力达到能为自身的生存开创出广阔的空间而不再局限于有限的生存条件时,带有动物性的军事劳动对于具有完善的劳动决定其本质的人类的生存才是不必要的,人类劳动才能由此转为完善的劳动,人类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人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所以,消灭剥削劳动、消灭军事劳动,是保持人类生存延续的人类劳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这一要求,要依靠劳动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而只有实现这一要求,人类劳动才能实现由内在的完善决定的外在的完善,成为真正的人的劳动。因此,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深刻而明确地揭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实现真正的人的社会的质变过程就是人类劳动的完善化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类劳动的完善化。

收稿日期:2001-09-20

标签:;  ;  ;  ;  ;  ;  ;  ;  

社会主义本质与人类劳动的完善发展_资本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