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

杨大霑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摘 要: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家“一带一路 ”战略构想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向民族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挑战。民族院校应正视现有外语教育中的不足,转变观念,改革课程设置,重视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结合区域特点,突出特色教育,培养出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民族院校;外语人才培养

根据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面临的形势,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 ”战略构想。“一带一路 ”建设的顺利实施,解决语言问题是关键,因此需要大量懂专业、会语言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懂得沿线亚非欧国家非通用语种人才。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各地区高等院校外语教育应主动适应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探索能满足“一带一路 ”建设合作需求和人文交流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民族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一带一路 ”战略推进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要求,各民族院校的外语教育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民族院校在传统的师范类外语教育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民族院校现有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规划的语言需求,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第六、“消费式”帮扶。“访惠聚工作组”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以市场价购买贫困户或“亲戚”家滞销的红枣、核桃等农产品。比如以发福利的形式卖给自己原单位。

(一)专业设置单一

由于地区环境、教育意识、师资力量等原因,民族院校外语教育在语种及专业设置上单一化问题较严重。以笔者所在民族院校为例,从建校到现在,开设的外语专业语种只有英语,下设专业有师范英语,旅游英语和商务英语,近两年来增设了日语专业。随着师资筹备加强、学历及教育水平的提高,本院的外语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但在语种和专业设置上,却趋同于省内外其他高校,形成英语、日语专业人才重复培养,英日语言人才过剩。由于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办学条件及教育水平等差异的存在,使民族院校的外语人才培养缺乏优势,学生就业渠道窄,难以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当前,民族院校外语教育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仍是以纯语言型人才培养为主,对专业型外语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这里的专业人才指的是外语能力强并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人才。国家“一带一路 ”战略规划,急需懂专业、外语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一带一路 ”倡议有助于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等方面的密切配合,因此,从事“一带一路 ”建设的人才不仅要求具备工程技术,科技,贸易,法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外语语言能力,尤其是具备沿线国家语言能力。所需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能力是实现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交流与合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

(二)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差

传统教学模式和语言环境的缺失制约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民族院校,外语教学往往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灌输和积累,教材内容多偏向理论讲解,教师教学缺乏语言实践操作设计环节,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主要来自有限的口语课堂,但由于大班教学和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得到口语锻炼的时间相当有限。而且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害怕出错等原因,学生课堂上不敢积极发言,课后不愿开展语言交际练习。这些语言教学中的弊端,严重阻碍了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导致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差,不能运用所学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民族院校应为外语专业学生创造条件,锻炼学生的实际语言技能,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要。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之于高校外语专业来说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高校外语专业的发展方向,[2] 是高校外语专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多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外语+专业”、“外语+外语”、“外语+文化”等,这对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要求。民族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保持原有外语优势、注重学生外语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兴趣,增设工程技术、经贸、金融、管理、法律、国际关系等跨学科课程,通过主修选修或第二专业等形式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语言铺路。面对当前“一带一路 ”经济建设对各行业语言人才的需求,民族院校外语专业只有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了弥补学科专业的局限,可以进行跨专业、跨院系、跨院校的合作,[3]加强学生语言知识和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学习,让学生既懂专业又通语言,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人才培养能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需要。

二、改革民族院校外语人才培养对策

(一)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文化走出去,民族院校外语教育在地区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的过程中应承担重要角色,外语教育应为地区民族特色文化“走出去”服务。民族地区外语教育应体现民族特色。然而,在当前民族院校外语教育中,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来看,民族文化教育都相当缺失,涉及民族语言、民族特色文化、民族历史等的内容在外语教育中没有得到体现,外语教育缺乏应有的特色。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外语语言知识和文化,却缺乏对本民族地区文化、历史的学习和了解,无法对外传播、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因而,在民族院校外语教育中,植入当地民族文化、凸显民族色彩尤显必要。在课程设置上,应彰显民族特色,创新课程设置,增设具有本地民族语言、文化特色的课程。如根据生源背景和学生兴趣,在一二年级开设特色民族语言必修课,三四年级增设相关民族文化课程。外语教材内容要适当融入地区民族文化和习俗元素,让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既习得语言,又学习民族文化,加强学生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鼓励学生努力学好本地民族语言文化,并用所学外语诠释和表达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利用外语对外宣传民族文化的使命感,提升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向世界展示我国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突显民族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优势,为“一带一路 ”建设顺利进行提供多元化的人才支持。

提起家乡贵州,阳刚的梅先生一下温婉起来。他说,有这么一件事,至今我一直为之高兴着——2000年全国评博士学位授权点,刚从美国回来的梅先生担当学科评议组的秘书。

(二)重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应用能力是指运用所学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服务于某专业领域,从事专门的社会实践,发挥语言的工具性作用,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转换为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学生外语交流能力差,语言应用能力弱的现状,民族院校外语教育应在重视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外语学习实现由语言积累型向语言应用型转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只靠传统的课堂学习是难以实现的,因而必须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语言能力灵活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任务的准备工作中,并以汇报心得,讲故事,主题对话,小组报告等活动形式展示任务完成情况。“外语+商务”,“外语+旅游”等方向的语言实践,除了增加课内实践教学比重,还可以把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扩展到校外,把课堂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参与一些必要的社会涉外活动,给学生创设较真实的语言应用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检验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找出差距,促进其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学校可以与相关单位、企业合作,让学生间习、实习,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语言技能,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积极主动地适应国家“一带一路 ”建设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三)突出特色教育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自身办学条件的影响,民族院校外语教育比较偏重学生语言知识学习而轻专业技能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 ”战略推进,社会需要大批能使用外语并精通某专业知识的人才。纯粹工具型外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大批能够使用外语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国家的建设者、走向国际社会参与全球化各项挑战的人。[1] 结合“一带一路 ”建设需要,民族院校外语教育应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改革现有外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外语人才培养方式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将外语学习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注重专业型外语人才培养,满足“一带一路 ”建设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四)加强师资建设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社会对外语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与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单位趋向于使用复合型、应用型的外语人才。[4]目前各高校外语专业都在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每所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外语教育质量得到保障、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当前,民族院校外语教育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问题。分析笔者所在院校外语师资结构发现,多数教师是纯语言专业、或者是语言+翻译、语言+文学等专业毕业,他们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能力,但知识结构相当有限,缺乏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单一的知识结构使其不能完全承担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需要合格的复合型、应用型师资。针对目前师资水平现状,民族院校应加大现有外语复合型、应用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师资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和提升,适当引进“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非通用语人才和懂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外语人才,壮大师资队伍,为“一带一路 ”建设人才培养准备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满足国家经济国际化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外语教育要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需求,民族院校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反思现有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变革教育模式;民族院校外语教学应重视多元化的专业课程设置,储备高水平师资,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区域特点,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探索符合国家及地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外语教学。

本文在国家“一带一路 ”战略规划大背景下,针对笔者所在民族院校外语教育现状,分析了外语教育中的不足,并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民族院校外语教育的措施,期望民族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的外语人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国家“一带一路 ”建设。

1.2.6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归纳了大小分子、脂溶性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离子和葡萄糖等非离子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进行跨膜物质转运的转运方式。学生在学时感觉死记硬背成分较多,但在结合第六章消化吸收功能时,告诉学生每天吃进去的食物消化成小分子物质后的吸收入血过程其实就是各种小分子物质跨两层细胞膜进行物质转运的过程。以及结合演绎第八章尿的生成过程中的重吸收和分泌小分子物质的本质其实也是小分子物质的跨肾小管上皮细胞两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过程。这样将归纳与演绎综合一起学生就会豁然开朗,理解记忆。

参考文献:

[1] 朱萍. 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12).

[2] 蔡伟良. 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09,(6).

[3] 陈海燕.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6).

[4] 肖坤学. 经济全球化:外语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J].广州大学学报,2001,(1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346(2019)04-0050-03

收稿日期: 2019-08 -01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黔南州基础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国标指导下的黔南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硕士培养研究”(编号:2018A03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硕士英语语言能力培养创新研究”(编号:2018CXJG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杨大霑,女,贵州瓮安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思嘉]

标签:;  ;  ;  ;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