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度看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世界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些年来,对于中国为什么要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从自身国情分析,基本达到了共识,即“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也就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钱淦荣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63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也就是说,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商品经济不发达,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是由“老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导出“新国情”(初级阶段)。毫无疑问,这种分析是正确的,有说服力的。
不过,既然这里涉及一种社会制度的发展阶段问题,那么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发展过程的规律性的高度,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观察。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同时出现了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曾有人形象地说,这两个阶级是孪生的同胞兄弟。这是两个既统一又对立的阶级。从此以后,这两个阶级便成了左右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道路的主要力量。
自从这一对孪生兄弟出世之后,他们便各自为本阶级的命运而奋斗。尽管他们奋斗的方向、内容、方法和道路完全不同,但都经历了长时期和大范围的曲折。
先说孪生兄弟之一的资产阶级。 仅从资产阶级革命说起, 无论是1566年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还是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准备,但对自己的发展模式,并不清楚,都带有一定自发性,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甚至没有完整的政治、经济纲领,更不懂得自己应走的发展道路。直到1776年,被后人称为古典经济学鼻祖的亚当·斯密写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才为资本主义设计出一个以经济自由为中心内容,自由竞争为永恒不变法则的发展蓝图。至于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纲领的《人权宣言》和“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直到1789年才产生。这是在尼德兰革命之后223 年和英国革命之后149年的事。就是说, 资产阶级在一二百年的时间里一直生活在“跟着感觉走”的状态中。
由于封建势力的反扑,也由于资产阶级思想准备不足,资产阶级革命一开始便普遍出现了曲折,英国的资产阶级政权经历了30多年的动荡,最后只好实行君主立宪制;被历史学家称为资产阶级大革命典型代表的法国,居然动荡了80多年,才以第三共和的建立而站稳脚根。
当各国资产阶级政权稳定之后,是否就按亚当·斯密《国富论》规划的蓝图及另一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所提出贸易自由和议会改革道路发展呢?非也。虽然他们也花了一定的精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但主要的精力却是放在发动侵略战争,也就是说,他们的“国富”之路主要不在市场,而是在战场。
资产阶级各国坚持走着一条罪恶的以掠夺和侵略为主体的“国富”之路,并逐步构建起商品、鸦片、大炮、宗教“合四为一”的发财之道。于是,相继在1840年发动了对中国侵略的鸦片战争,1849年完全占领了印度,1900年更发动八国联合侵华战争,将古老的东方文明大国置于他们共同宰割之下。可见,在资产阶级的行动中,“自由贸易”成了“自由侵略”。英国甚至以造成非洲减少一亿人口为代价的黑奴大贩卖“创收”20亿英镑为光荣,将侵占比本国领土大150 倍的殖民地骄傲地称为“日不落帝国”。所以,马克思尖锐地批评他们“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正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侵略和掠夺道路,终于导致了造成人类劫难的两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老殖民体系很快瓦解了。资产阶级也不得不总结教训,将较大精力投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相对战前而言,路数好了一些。但是,旧殖民主义阴魂不散,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断发展,并通过掠夺性经贸关系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由此,不但一个又一个的“全球战略”制定出笼,而且,还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杀人武器,进行着史无前例的军备竞赛,虽然太大的战争没有发生,但小规模的战争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他们仍然妄图使用一切手段将全世界变他们的囊中之物。人类依然避免不了一场场的劫难。
在国内,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依然是一种剥削制度,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他们进行了政治革命,却没有进行社会革命。因此,革命的“成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只食“恶果”,造成极不平等的社会。法国学者米歇尔·博德指出,目前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不断扩大,人口失业率居高不下;金钱统治一切,社会道德观念沦丧,吸毒、黑手党猖獗;环境污染,资源无节制消耗等生态危机不断发展。(转引自李兴耕《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 《科学社会主义》1998年1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4月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整个世界将带着有史以来最悬殊的贫富差距进入21世纪”。(转引自崔奇、倪健民《新千年:呼唤新的文明与进步》,《环球时报》2000 年4月7日)
所以,时至今日,尼德兰革命已过去434年,英国革命也过去360年了,资产阶级仍没有走上一条健康、有序、合理的发展之路。这400 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
1.阶级使命、社会制度层次的问题,全然不是几十年而是几百年才能做出结论的,历史总是曲折的。实际上,资本主义也分为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早、中、后期,各国既不是一步迈入,也不是在同一层次上简单延续。
2.这些年资产阶级所走的道路和建立的社会模式有严重弊端:一是它的每一阶段都充满了掠夺和战争,二是它所建立的剥削制度,无论是在人与人、还是国与国之间造成的不合理状况及财产分配差距也是空前的。据统计,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这一差距变成了38倍了。在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更为悬殊,358 位最富有者拥有的财产超过全球近一半人口年收入的总和。(转引自崔奇、倪健民《新千年:希望与困惑》)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宣布: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为人类找到一个合理有序的发展道路。
对于资产阶级所塑造的社会模式,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指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基础,私有制的建立和发展是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他感叹:如果人类社会不出现私有制度,“该会使人类免去多少罪行、战争和杀害,免去多少苦难和恐怖啊!”当然,卢梭不了解,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最终会趋于消亡。
西方社会一些人,对现存社会也是不满的,他们对人类美好社会前景的勾画是:到下个千年,人类自愿减少人口,生活在地球最美丽的地方,那儿有大片森林、有充足的能量;那儿离发达的城市很近,物质生产及生活方式自动化,人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人都受直觉引导,知道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去做,且与他人相协调。没有多吃多占,人们已放弃占有欲和控制欲。(《塞莱斯廷预言》,此书被称为现代西方社会的一部“醒世恒言”)
由此可看到,人类社会迫切希望寻找一条合理、有序、健康、和平发展的道路。当然这条新道路的开辟,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再说孪生兄弟之二的无产阶级。其早期的自发零散斗争暂且不说。在解决以劳资矛盾为主题的历史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思想和理论。1516年,托马斯·莫尔写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这是一本最早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反映早期无产阶级心声的空想社会主义杰作。后来又有摩莱里、巴贝夫、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发展和试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无产阶级的认识水平。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弄清劳资矛盾的本质,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力量,甚至寄望于资产阶级的善心来实现自己的心愿,这当然完全是空想的。
直到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深层次上阐述了三个最重要的问题:
1.劳资矛盾的深刻本质是资产阶级榨取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其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2.无产阶级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最革命和最有组织性、纪律性的阶级,是实现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依靠力量。
3.组织无产阶级、联合其他劳动群众,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剥夺剥夺者,建立无产阶级新国家。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庄严地宣布: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至此,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从空想社会主义杰作《乌托邦》发表,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这是无产阶级在思想上、理论上的一个伟大进步,耗时332年。 历史的步伐,每一个大节拍,都是以百年计算的。
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也就是说,要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代替几千年的私有制,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极为深刻的变革。如何实现这种变革?变革之后,又如何管理好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形成一个协调有序前进的完整机制?这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探索。从封建主义的私有制,变为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变革,尚且经历了那么多政治动荡,那么,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也不可能不经历挫折和动荡;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尚且经历300多年,那么,从科学变为现实,花用同样的时间也未必算长。这决不是悲观主义,而是因为这个任务太艰巨了,理所当然地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因此从世界历史角度看,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几个世纪的活动空间是不奇怪的。至于在这几个世纪中间,出现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实践中,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具体历史进程正在经历着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各种基本矛盾的激化与发展,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和矛盾最集中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了胜利,而不是如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测的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这就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处境更为艰难,首先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武装干涉和遏制,再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强烈的反差,而社会主义建设这样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需要在不断探索中才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中,社会主义在一系列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战胜资本主义14国武装干涉后,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1928年实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工业生产以年均递增21%的速度持续发展,到1940年已跃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创造出用短短的12年完成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奇迹, 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中国也创造了惊人的发展速度,在1951年~1980年的30年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失误或错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2.5%,农业产值年均增长4%, 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以后开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物质、技术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系列辉煌成就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但它毕竟属于新生事物,不可能一诞生就是完美无缺的,“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3页)就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而言,战争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公有制经济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有效调动全国各种力量集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其弊端和缺陷;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完全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弄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动力,利用这个动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必然是复杂、曲折和艰巨的。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积弊重重,在改革中又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与方向,而走上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歧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的挫折和反复。
但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历史变动的大节拍来衡量,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完整层次来说,20世纪的社会主义只是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也可以称为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胜利、曲折以至反复是难以避免的历史现象。所以,苏东剧变绝不像有些人所说的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这些国家没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也绝不会像有人所宣传的,将随着20世纪的结束而宣告终结。共产党人正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社会主义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巨大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具有自我完善、创新和发展的能力。
从社会主义国家外部环境来说,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新形势,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存在种种弊端,但他们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社会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调节;又吸取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经验和作法;再加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推动等多方面的因素,出现了经济相对稳定、快速发展的时期,还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面对这一新形势,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双重挑战。
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西化、分化甚至军事威胁。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资产阶级及一切反动势力的围攻,只不过不同时期交替使用不同的方式而已。在当前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日趋全球化的形势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以达到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由于有经济实力为基础,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经济殖民主义日益发展,他们通过不平等贸易、不公正的规则制约和限制社会主义的发展,把经济贸易战做为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还将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挂勾,借以向社会主义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达到干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此外,还通过文化渗透如电影、电视、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积极打入社会主义国家市场,推销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当然,军事威胁也还存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安全直接面临资本主义霸权势力的公开挑战。
二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这种不对等的竞争无疑使社会主义处于不利的地位,国内经济安全受到很大影响,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当然,社会主义国家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必然要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社会主义国家则可以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与联系,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资源等实现本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加快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竞争能力。
所以,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斗争、竞争与合作交织在一起的,关键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抓住时机、发展自己,首先是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科技水平与实力,把经济搞上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面对国际上的挑战,国内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苏东历史教训、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必须创造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和环境,建立和完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国内外资本主义因素),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还要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广阔的时空和条件,进一步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制约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发挥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作用。同时继续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利用一切国际资源,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在这一阶段中,我们要建立起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行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建立起良好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在这一阶段中,还必须合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要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抵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阴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正如邓小平所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379页)
承认我们的社会主义仍处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不意味着我们悲观失望,而是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好地看清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所面临的矛盾和任务,更好地调整我们的政策,更好地应对资本主义的一切挑战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益的成果和经验,更好地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丰富多彩的形式,探索人类社会健康、合理、有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完成无产阶级对人类社会所承担的神圣历史使命。
标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