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发展与创新研讨会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发展与创新研讨会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唯物主义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教育部社科中心、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中华书局和人民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大学、深圳大学、辽宁大学、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求是》杂志社、北京市委党校等单位共四十余位领导和专家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的主旨是面对国内外严峻挑战,如何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如何实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创新。

与会学者首先回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中国80年的发展历程,进而指出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和“双百方针”的贯彻,我国学术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兴旺的局面,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哲学界研讨了许多新问题,提出了大量观点,但是,与此同时,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一股来势颇猛的取消、否定世界观,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思潮,这股思潮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斯大林的哲学而不是马克思的哲学,是僵化的哲学体系而不是活的哲学,是教条主义哲学而不是实践哲学,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而不是改造世界的哲学,是课堂里的哲学而不是实践中的哲学,是传统的哲学而不是现代的哲学,是没有人的哲学而不是人的哲学,是单一化的哲学而不是个性化的哲学,是主客二分的哲学而不是主客统一的哲学,总之,是已经过时的哲学而不是现时代的哲学。这股思潮的出现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关注。这股思潮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而且涉及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它既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我国学术发展的状况,又具有现时代深刻的社会背景;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动。因此,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对这股思潮提出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体学者本着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精神对以下若干哲学问题畅谈了自己的观点,不同观点还进行了一定的交锋。

一、关于哲学的性质

哲学是不是一门学科,一种知识,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20年来经常涉及的问题。与会学者都不同意把哲学归结为个性化的自我意识,完全否定哲学的知识性,认为如果这样,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就被取消了。但哲学是什么样的知识,哲学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与会学者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或系统化的世界观。另一种观点认为哲学包含多种知识,多门学科,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第三种观点同意这种观点,但认为核心是世界观,即本体论。第四种观点认为哲学是知识,但不是一般的知识,一般知识是认知、真知,而哲学是睿知,包含价值观。第五种观点认为哲学有知识的一面,但本性不是知识,而是反思,是批判。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内容

与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一门科学,它包含哪些内容,应该怎样称呼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科学的,却不是一门科学。至于它包含哪些内容,应该怎么称呼,大家的意见颇为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称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最确切的,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列起来并不是说它们并列的两块,而是为了强调突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第二种观点认为科学的区分应以对象为标准,按此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实际是两门科学,即世界观和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科学,即历史观。问题不在于是不是板块,而在于板块结构合理不合理。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核心、以历史观为重点、再包含其他适当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可以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把握世界方式(知意情)的有机整体,是政治意识、方法论和价值定向的有机统一。第四种观点认为它分为两大块已不适应现时代的需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从来就是一个整体,即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念是“实践”而不是“物质”,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界,马克思谈的自然界是人出现以后自然界,即物化自然,而不是天然自然。它的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从这个意义讲,把它称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可以的。第六种观点认为为了全面表明它的内容,它应称为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三、关于“回到马克思”的口号

有些学者不赞成这个口号,因为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口号,其意是指后来的苏联、中国的理论和实践都离开了马克思,甚至认为恩格斯的思想也离开了马克思,他们要回到的马克思其实是不成熟的青年马克思。有些学者则认为,从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的意义上讲,这个口号还是可以肯定的,这种回归马克思是与发展马克思统一的,对目前国内有些学者的“回到马克思”的主张应予以同情的理解。例如人、主体性、价值、交往、世界历史等问题,马克思都有很多论述,后来有所忽视,因此,“回到马克思”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多数学者反对那种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对立起来,认为在哲学上回到马克思,就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回到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他们认为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史观)就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它们是一个整体,尽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是晚些时候由恩格斯提出的。

四、关于怎样评价“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与会学者指出,80年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纯粹是原苏联的哲学体系,毛泽东、李达、艾思奇等曾致力于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有学者指出,即使是原苏联的哲学体系也有其科学性和进步性,不能完全否定。建国后,中国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作为高校哲学教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它成为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其基本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会议主要对它在建国后的前30年和后20年情况作了评价。有的学者认为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重点或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建国后的50年。前30年有较多失误,后20年有较大创新与发展。有的学者认为前30年与后20年不可分割,前30年有失误,但说它纯粹是斗争哲学,是斯大林的哲学,这是不公正的。有的学者认为后2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发展与创新,它的内容比过去大大丰富了,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若干错误观点,如以人道主义来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苏联在50年代就开始了以人道主义来侵蚀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是苏联失败的思想根源之一,这个教训应该认真汲取。有的学者认为在后20年中辩证唯物主义受到批判,这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也有好处,因为它在争论中会更加严密、更加丰富、更富于时代感。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世界形势的发展

与会学者指出,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最近20年,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形势都有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次是全球经济关系在高新科技和生产力的推动下进一步更加密切起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销售、投资、金融等等的全面的全球化,但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势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它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是一种威胁,当然也是一种机遇。第三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和殖民地附属国的独立运动,前者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后者使主权国家日益增多,即人们常说的政治多极化,独立主权是发展中国家赖以抵御、减弱发达国家对它们剥削、侵略的有效武器。第四是随着经济、政治交往的密切而产生的思想、观念、理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互相影响比过去大大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反映这些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创新,固步自封就会落后于时代。有些学者还指出不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首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基本观点来分析研究和解决这些变化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在这种应用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例如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现实,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如何认识,由于指导思想不同会有所不同。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从生产关系、利益关系层面看,其实质是特定时代的经济关系的反映,是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是各国之间不公平的利益分配;从发展战略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资产阶级要把苏东巨变变为经济上的红利,利用政治上的优势获得经济上的巨大效益;我们赞同和推动国际局势的多极化,而发达国家却力图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霸权主义。所以研究全球化,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更深入揭示其实质。经济全球化之外还有没有政治和文化全球化等等方面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学者特别提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出现各种民族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这对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独立地位造成威胁,导致民族认同感、归宿感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弘扬民族精神;国际上非理性主义思潮方兴未艾,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对此如何加以正确引导,如何正确处理非理性与理性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范式全球化,如何确立科学的价值导向,实现正确价值观的重建。这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都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基本观点加以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结论,才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致迷失正确的方向而陷入歧途。

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哲学上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总结和概括只会丰富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而决不会否定它的基本观点。北大学者介绍了北大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的活动。这个中心利用北大学科比较齐全的优势(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126个)和北京作为高新科技研究中心的地位, 11年来邀请校内外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家就各门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召开了316次报告会,8次理论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几本专题论文集,最近还将召开为期7 天的复杂性探索与哲学研讨会。这个工作得继续下去。北大学者指出,现代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广义信息论指出信息不是物质,不是能量,但它又离不开它的物质载体,它是间接存在性的表征,这就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一元论。系统论、控制论、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复杂性研究等等都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那种认为科学的发展否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违背科学发展的历史的。有的学者还指出,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中国的科学家,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获得了大量新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而外国的许多科学家相信唯心主义,但他们在进行他们的研究时却是自发地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七、关于中西马克思主义

80年代出现过以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思潮,90年代出现过复兴儒学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会学者认为这两股思潮的矛头都是指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都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大家一致认为过去全盘否定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当代哲学的做法是错误的,应该有分析有取舍,但是,像有些人那样把西方哲学现成地搬来,以自由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或者把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认为毛泽东哲学接近心学,刘少奇哲学接近理学,以“和合哲学”取代“斗争哲学”,以儒教作为“国教”,这就走上另一个极端了。与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创新与发展不能不从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汲取思想营养,应该走中西马综合创新之路。有学者认为,当代西方哲学之所以引人注目,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点:能够满足青年、学生个性化和自我表现的欲求;强调对个体的关注,诉说生存遭遇,调整生活情绪,渲泄生命压力;开拓研究新视野——语言、游戏、无意识等等。当代西方哲学研究出现了向主体性(包括非理性、感性)、日常生活、语言符号、交往活动、价值观等转向,这些都是值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借鉴的。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许多因素可以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启迪。有的学者对中西马综合创新的观点表示赞同,但同时也认为中西马综合创新不是三元并列,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的基础上的综合创新。

八、关于如何面对时代形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

许多与会学者都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对这场挑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挑战无疑有外来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理论范围内的问题,一则时代在发展,有许多新问题需要马克思的哲学创立新的理论观点予以回答,一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在内容和体系上确实有不少问题或缺陷需要予以解决。因此,对各种挑战不能简单地予以反驳,更不能采取“大批判”的方式加以压制,而应认真贯彻“双百方针”,通过互相交流和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分清是非,当然也不能在基本观点问题上搞折中调和,是非不分。一些学者认为迎接挑战最主要的方式应该是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老祖宗不能丢”,“守住底线”,即在基本观点上毫不动摇,另一方面要发展,要创新,要用新内容、新原理、新观点来修正、论证、丰富原来的观点,特别是要建构与现时代相适应的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新形态,应该说这是更重要的方面。一些学者建议不仅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要在发展的基础上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轻视、忽视是可以理解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是真理,富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它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只要我们能够把它的基本观点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加以宣传和普及,只要它能在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显示出它的强大的威力,它是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运用的。过去出版界、理论界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有所忽视,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最近北京市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已把普及读物的撰写列入资助计划之中,这是很必要的。学校哲学教育是哲学普及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进耳,而且进脑,一要有新内容,二要有新材料,三要有新的方法,而最主要的是要运用原理来深刻分析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心服口服,切忌照本宣科,背诵条条,当然也不能信口开河,哗众取宠。很多学者都指出,现在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学和研究队伍在萎缩,后继乏人,加强和振兴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构经费短缺,活动困难,大大限制了理论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党、政府和社会在人员和经费上给予特殊的支持。与会学者坚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是科学的事业,也是正义的事业,坚定地相信在新的世纪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会出现新的高潮,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哲学是会兴旺发达的。

参加研讨会的学者有(按姓氏笔画为序):丰子义、方克立、王东、王念宁、王善超、王锐生、冯平、田心铭、石太林、刘放桐、吴倬、宋一夫、张西立、张国祚、李涛、李新中、杨瑞森、陈中立、陈占安、陈先达、陈志尚、孟建伟、武兆令、范文、侯才、侯惠勤、施德福、胡孝宣、赵凤歧、赵光武、郝立新、郝清杰、徐维凡、袁吉福、郭国勋、陶德麟、顾海良、崔自铎、郇中建、黄书进、黄楠森、韩震、蔡德麟等。

标签:;  ;  ;  ;  ;  ;  ;  ;  ;  

辩证唯物主义发展与创新研讨会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