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近代圩市的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近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西近代圩市的发展变化既包括圩市数量的增加、圩市规模的扩大、交换职能的变化,也包括圩市的兴废盛衰以及圩市交易圈和圩期的变化。关于前者,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注:参见拙文《广西近代圩镇的发展和特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在此仅就后者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圩市的兴废
广西近代圩市的变迁,就具体的圩市而言,有些古已有之,有些古有而今废,有些则是新近兴起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西近代社会经济的变化。
鸦片战争特别是中法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广西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家庭手工业不断蒙受打击,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农民的衣食所需和日用百货日益依赖于市场。商人和小贩或在某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适中的地方建立店铺,或设点摆摊,经营日用百货。同时,由于自然经济遭受破坏,农民也将很大一部分原来供自己食用的粮食、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拿到这些地点销售,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市场。这类圩市的设立在桂东南尤为突出。笔者比较浔州府四县的方志资料,发现从道光年间至同治年间,桂平县新设了13个圩市,平南县新设了12个圩市,贵县新设了11个圩市,武宣县新设了2个圩市。(注:参见道光《浔州府志》卷7,同治《浔州府志》卷4。)在约50年的时间里,浔州府新设立的圩市多达38个。
民国时期,洋货输入更多,波及的范围更广,广西镜内新设立的圩市也就更多。笔者据《广西圩镇手册》逐县查检,各县民国时期新设立的圩市为:邕宁县7个,武鸣县5个,宾阳县13个,马山县4个,上林县4个,天等县3个,隆安县1个,扶绥县1个,大新县6个,宁明县2个,龙州县7个,柳州市1个,柳江县1个,桂林市1个,恭城县2个,灌阳县6个,苍梧县2个,蒙山县3个,昭平县4个,藤县2个,钟山县1个,贺县6个,富川县3个,贵县2个,平南县1个,桂平县2个,博白县3个,上思县2个,凌云县1个,乐业县6个,田林县4个,那坡县1个,德保县3个,平果县2个,隆林县14个,凤山县7个,巴马县6个,天峨县1个,共计140个。(注:参见吕孟禧等编:《广西圩镇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因该书所列圩市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存圩市,所以民国时期设立而解放后荒废的未能得到反映。又因该书各圩市的设立年代并不一一列出,故据该书所得统计数是很不完全的。笔者在此只是利用这些数字说明民国时期新设圩市已涉及更多的地方。
广西大新县各地留下了许多土司统治时期的碑刻材料,其中有七件是关于圩市设立或恢复的材料,对我们分析圩市设立原因颇有价值。兹以“镇兴圩碑记”为例作些剖析。碑记主要内容如下:
“世袭太平州正堂加五级记大功一次李为给照事,兹据西□(团)武生吴忠良、监生黄增隆、佾生粱必选、军功吴忠义、廖世昌、□□何尚平暨花户人等禀称:生民等世居西团阜岜、那岜、下岜、渠丘四乡,均距各处□□(圩)场颇远,往来买卖甚艰,年中有粟麦牲畜,想售出易钱,或换银元,以便交纳地粮,□觉为难,且系赴龙左之道,商贾嫌右边去龙之路较远,多有由民乡往来,而乡村房屋,俱是东向西转,参差错杂,不成行列,商贾借宿,难以稽查。生民等公同商议,将各房屋改造成行,开作圩市贸易场,既使商贾投宿有栈,又便居民买卖勿劳,稽查易而奸宄难藏,群情和而营谋益旺,等情。据此,本州覆查无异,开圩原属振兴商业,为地方培植要务,实应俯顺舆情,合行给照。为此,照给尔等遵照,准尔阜岜、那岜、下岜、渠丘村地,改作圩场,取名镇兴圩,以便商民而彰贸易……”(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5-76页。)
上引材料所述为宣统元年(1909)之事,从这段材料可看出,镇兴圩之设首先与当地经济发展有关,阜岜等四乡民众有余裕之“粟麦牲畜”需出售,又处于交通要道,常有商贾往来借宿,具备了圩市设立的经济基础,再加上此地位置适中,距各处圩市又较远,故也具备了圩市设立的地理条件。
此外,当一些矿区得到开采后,大批矿工蜂拥而至,于是在矿区附近形成了为矿工服务的贸易市场。这种市场在矿业发达地区不乏其例:桂平县木圭盛产锰矿,1911年商人在此开设公司收购矿产品,附近农民开采后将其运至河边出售,人来船往,遂发展成圩市;(注:参见凌崇征主编:《桂平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8页。)恭城县马路桥圩亦是因栗木锡矿的开采而形成的;昭平县古袍,“1936年发现黄金矿,后有公司开采发展成圩”;钟山县平桂也于“1938年成立平桂矿务局后发展成圩”。(注:吕孟禧等编:《广西圩镇手册》,第129、137页。)
当然,圩市的兴和废总是相对而言的。一些新圩市的设立,必然取代一些条件差的旧圩市。1932年,恭城县于紧靠茶江处建嘉会圩,因水路交通便利而取代了秧家圩的地位并使后者成为废圩。(注:参见唐洪魁:《漫话恭城的圩市》,《恭城文史资料》第6辑。)类似情况还有该县的和平圩取代平安圩、莲花新圩取代老圩以及修仁县大乐、水晶两圩取代南隘圩等。
兵匪之患、水旱之灾或交通改道亦是圩市荒废的重要原因。来宾县迎恩圩,“光绪末年屡为盗所扰,行旅裹足,官商往来多迂道大湾,此圩遂荒废”。(注:民国《来宾县志》上篇。)桂平县凤岭圩,“光绪间市声犹閧,其后匪多市冷,今竟废矣”。(注:民国《桂平县志》卷20。)思恩县的重楼圩和河池县的平圩都与上列二圩相类似。交通改道对圩市影响也颇大。郁林船埠圩凭借南流江之便而一度成为郁林县最繁盛的圩市,公路兴起后,货物不经南流江运船埠而使其日渐衰落下去,解放后又多次受水灾侵忧,结果到1958年时成为一个荒凉的废圩。(注:参见唐如愚:《抗日战争时期的郁林船埠》,《玉林文史资料》第2辑。)容县木立圩亦于1945年后因公路通向改变而成为废圩。(注:参见韦荫炎主编:《容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2页。)
此外,一些圩市因自身条件太差而旋立旋废。来宾县石牙、分界两圩之间的南山南麓于1920年辟有一个圩市,“因僻远商业苦不兴盛,近年不复成市”。(注:民国《来宾县志》上篇。)成于1927年的修仁古楚圩亦因商业萧条,河道淤塞,民船运输日渐稀少,商品逐渐减少而废市。还有恭城县的咏棠圩成于1919年,由于该圩离县城五六里,水陆交通均不方便,结果仅两年而废。(注:参见唐洪魁:《漫话恭城的圩市》,《恭城文史资料》第6辑。)
总之,广西近代圩市兴废互见,但综合来看,兴多废少,总的趋势是发展的(见表1)。道光年间六县共有142个圩市,光绪年间增至189个,此期新兴圩市74个,荒废18个;民国时期又增至225个,此期新兴圩市74个,荒废40个。可见兴多于废,圩的总数也大大增加了。
表1 苍邕区六县圩市兴废统计
县别 道光朝
光绪朝 民国时期
兴废 圩市总数 兴
废 圩市总数
平南19 7 3 23 158 33
贵县17 281 44 6 4 46
上林25 9 5 29 163 42
武鸣41 106 45 114 51
宾阳29 4 0 33 131432
贺县11 7 3 15 137 21
合计142 6518189 7440225
二、圩市的盛衰
圩市的繁盛首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近代广西的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人们把更多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促进了市场酌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流通,尤其是那些商品性手工业发展较充分的地区,商品流通更为频繁。在郁林县,从事手工织布的农民有1000余户之多,他们大多向布行领取材料,并将织好的布匹售与布行,由布行转销各地。宾阳县有350户、1750人从事瓷器制造业,还有近500户人家从事其他小手工业生产。(注:参见千家驹等:《广西省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148-166页。)他们既到附近圩市出售自己的产品,又从圩市中购买生产原料,与市场的联系非常密切。商品不断地经由圩市集散,农民也不断地到圩市中买卖商品,无疑有助于圩市的繁荣。如宾阳县芦圩虽无大河流经此地,但由于地理位置适中,成了邻县商品的集散地,“商业之盛,几与各大埠等”。(注:民国《宾阳县志》第4编。)民国时期,该圩有商店200余家,商贾云集,“有小佛山之称”。(注:张先辰:《广西经济地理》,桂林文化供应社1941年版,第227页。)民国中期,公路运输发展起来后,邻县的许多货物不再经芦圩集散和中转,芦圩便部分地丧失了集散或中转货物的功能。但由于芦圩附近“人工较各县低廉,工艺出口较多,又地处要冲,交通便利,虽大宗贸易不如往日,而市面交易颇称繁盛”。(注:民国《宾阳县志》第4编。)可见,芦圩尽管丧失了部分功能,但仍不失为一个商务繁盛的重要圩市,故当时有人认为它“已罩上一层浓厚的近代色彩”。(注:薛暮桥:《广西农村经济概况调查报告》,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934年编印,第5页。)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圩市的变迁影响尤深。广西的交通运输历来以水运为主。清中叶以前,运输工具为民船。清中叶后,西江主航道上开始有轮船通航,轮船运输业逐步发展起来。就陆路而言,清代以前,运输路线为驿道、官道和大路,运输工具较先进者为牛车和马车。但由于广西地形复杂,运输方式仍以马驮和肩挑为主。民国时期,广西修筑了公路和铁路,运输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无疑有助于圩市的发展和繁荣。
首先我们看一看沿江圩市的发展变化。由于轮船运输业的发展,作为货物集散地的中心市镇发展迅速,沿江的一般圩市也因商品流通量增加而得到一定发展。
关于沿江中心市镇的发展状况,这里仅以八步为例从纵的方面考察一下它们的历史变迁。
八步是贺县的著名圩市。位于贺江东岸,水路沿贺江而入西江可达梧州,逆临江而上则可通富川、钟山等地,交通十分便利。富川、贺县、钟山等地矿产资源丰富,所出矿产品必经八步转运梧州。清末以来,随着矿业的发展,各地矿商,云集于此。民国时期,八步有大的锡矿公司16家,工人多时达3万人,富、贺、钟各县等矿区也在八步设立了办事机构。矿业的兴盛促进了八步商业的发展。光绪初年,八步有商铺数十家,1933年增至103家,1944年则更增至525家,从业人员2170人。(注:参见卢鼎鹏主编:《八步镇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0页。)便利的交通和繁盛的商业又吸引着各地商人来八步交易,使八步很快成为附近各县“圩市之中心点”。除矿砂经由八步转运出口外,附近各圩市收购的生油、茶油、桐油、豆饼、谷米、红瓜子、牛皮、生猪、香粉等货物也多由八步转运出口。而进口的盐、铁、油、火柴、洋纱、各色布匹也大都由此转销钟山、富川及湖南道州等地。(注:参见民国《贺县志》卷4。)八步成了桂东地区进出口商品的中转站,商务甚为繁盛,有“小广州”之称。商业繁盛反过来又促进了八步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榨油、矿冶、火柴、化工、陶瓷等工业、手工业一度非常兴盛。解放前夕,在各种工业、手工业渐趋衰落的情况下,八步的工厂和手工业作坊仍有180家,从业人员1500人。(注:参见卢鼎鹏主编:《八步镇志》,第86页。)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业、手工业和商业人员迅速聚集于八步。抗战前,八步人口发展至8000余人,抗战中更骤增至4万多人。(注:参见卢鼎鹏主编:《八步镇志》,第100页。)
沿江普通圩市的发展也较快。1933年调查所得的14个年交易额在50万元以上的圩市中,有12个在河流沿岸。(注:参见《广西年鉴》第一回(1933年),第442页。)在邕宁县,凡沿江圩市都颇繁盛,据民国《邕宁县志》载,石埠圩“滨大河,颇旺盛”;伶俐圩“滨于大河,便于轮运,颇旺”;蒲庙圩“滨近大河,轮船麇集,又邕永公路所经,甚盛”;良庆圩“滨河转输便利,颇旺”;长塘圩“滨河颇旺”;那龙圩“市街宽敞为全县圩集之冠,又近大河,甚盛”。(注:民国《邕宁县志·建置二》。)其他沿河各县,情况大致如此。
公路和铁路的兴筑对圩市的发展影响也颇大。许多圩市就是在公路和铁路经过所在地而繁盛起来的。如南丹六寨圩原是一个不足十户人家的小村落。“自黔桂公路通车后,它成了两省交通重镇。”(注:《广西公路运输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20世纪30年代,六寨圩住户增加到100余家,并设有各种商号,商务颇盛。抗日战争时期,四处逃难来的人特别多,商业更盛。“市街虽小,惟商号建筑华丽、来往客商甚多。”(注:陈方:《南丹农业经济情况通讯》,《广西农业通讯》1942年第2期。)抗战胜利后,仍有400多户,人口约2000人。(注:参见《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2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页。)又如,河池六圩牛市远近闻名,黔桂公路修通后,六圩的商业日渐发达,成为河池县最繁盛的市场。尤其是1940年铁路通至金城江后,六圩牛市空前繁盛,当地牛商和外地牛贩子皆聚集此圩交易,有些牛商一次就买二三百头,赶到金城江整车运往外地贩卖。(注:参见唐维仁:《远近闻名的六圩牛市》,《河池文史》第4辑。)其他如上林县清泰圩“从前不甚繁盛,自县道大通后逐渐发达”;镇圩“旧时甚形冷落,今则较为盛旺”;上级圩“地居适中,交通便利,以故贸易日渐发达”;乔贤圩“贸易较前加倍旺盛”;塘红圩“从前贸易不盛,二十年来逐见发达”;古蓬圩“因系宾、邕、柳、庆、都安、隆山交通孔道,故贸易日形繁盛”。(注:民国《上林县志》卷3。)这些圩市由淡趋旺、由冷转盛,具体原因在于交通条件改善和地理位置适中,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西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但是,广西近代社会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剥削束缚着部分圩市的发展,兵灾匪患、天灾人祸和交通改道都会使一些圩市由盛转衰。上林县邹圩居宾阳、上林交界之地,东面有澄江环绕,河宽水深,直达迁江县城南门入于红水河,交通便利,商务一度十分繁盛。但“年来因红河一带盗贼如毛,兼受各地之厘税重重剥削,遂致一蹶不振”。(注:民国《上林县志》卷3。)桂平覃放圩在清末是一个繁盛的工商业圩市,民国时期商业衰落,“追比昔年繁盛,无异天渊”。(注:民国《桂平县志》卷9。)当然,许多圩市的衰落是与其他圩市的兴盛相伴而生的。上林县的狮螺圩“从前亦颇繁盛,因民国初宾阳于距此三数里外新避四镇一市,遂致萧条”。(注:民国《上林县志》卷3。)这说明圩市的衰落不是绝对的,一些圩市繁盛起来,一些新圩市的出现,必然会挤垮条件差的老圩市,这种此长彼消的情况反映了圩市发展优胜劣败的规律。而且从总的来看,圩市由冷转盛多于由盛转衰。上林县的情况很能说明问题,据民国《上林县志》记载,该县共有圩市42个,其中由淡转盛的有11个,由盛转衰的有8个,保持原状的有23个。(注:参见民国《上林县志》卷3。)
三、圩市交易圈及其变化
圩市交易圈为圩市交易所波及的范围。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认为每一个市场的交易圈呈正六角形,包括一个基层市场和18个村庄左右。(注:G.W.Skinner,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rue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4,1、2,1964-1965.)关于市场圈的空间形状,因为施氏是在设定一定条件后的推断,只适合地形、交通、人口密度等条件完成相同的平原地区,多山的广西地区不能以此作分析,所以此不赘论。由于村庄的规模有很大差异,大者上百户,小者仅几户,所以,以村庄数的多少来判断交易圈的大小显然不太确切。所以,属村的多少并非衡量市圩交易圈大小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计算出各圩市的交易面积,对考察圩市交易圈更有意义。表2是部分州、县圩均交易面积及圩均交易半径的变化情况:除个别州、县外,随着圩市数量的增多和圩市密度的扩大,圩均交易面积和圩均交易半径反而缩小了。这是否意味着商品经济和圩市得到较快发展后,圩市的交易圈反而缩小了呢?笔者认为不能把这个问题简单化。圩市密度提高后,人们赶圩就不局限在附近的圩市上,他们可以到更远的圩市上交易,这样,圩市的交易圈反而扩大了。
表2 广西近代部分州、县圩均交易面积、交易半径统计
清代前期 清代后期 民国时期
县别数 圩均交易 圩均交 数 圩均交易 圩均交 数 圩均交易 圩均交
面积(平 易半径 面积(平 易半径 面积(平 易半径
方公里) 公里) 方公里) (公里) 方公里) (公里)
武鸣6 189 7.845 109.2 6 294.5 5.5
上林5207.5 8.19
107.3 5.8 274.1 4.9
天河8178.9 7.5595.4 5.5 2
119.3 6.2
象县1173.1 7.48238 8.7 3
146.5 6.8
平乐4467.312.27267 9.2 4
133.5 6.5
修仁6220.2 8.46
220.2 8.4 9
146.8 6.8
贺县1337.610.45
247.6 8.9 1
176.9 7.5
蒙山4508.512.74
508.512.7 9226 8.5
藤县1324.110.28
198.1 7.9 3155
7
郁林8 67.3 4.6867.3 4.6 381.9 5.1
武宜0183.4 7.68
229.3 8.5 5
122.3 6.2
桂平6174.5 7.59
116.3 6.1 6126
6.3
平南0142.9 6.73
124.3 6.3 386.6 5.3
贵县7328.510.24
126.9 6.4 6
121.4 6.2
容县5147.1 6.81
195.9 7.9 7
126.8 6.3
宾阳973.5 4.8364.6 4.5 266.6 4.6
北流9147.1 6.89
147.1 6.8 6
174.6 7.5
天保1164.6 7.2767.1 4.6 7
106.5 5.8
奉议6311.5 10 4
133.5 6.5 2
155.8
7
靖西6183.3 7.6194.6 5.5 368.2 4.7
临桂9 79.2 5 565.6 4.6 369.6 4.7
荔浦4407.311.41
148.1 6.9 5
108.6 5.9
资料来源:1.各府、州、县各时期方志资料。
2.《广西年鉴》第二回(1935年),第14-19页,第443页。
此外,圩市的交易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从各圩的赶圩人数上得到反映。根据《民国二十二年度广西县概况》统计:赶圩人数超过1000人的主要圩市有357个,其中有38个超过5000人,说明一些位置适中、交通条件优越的圩市有着更大的交易圈。当然,赶圩人数的多少不完全与交易圈的大小相吻合,因为各地人口密度还有一定差别,但赶圩人数相差如此之大,显然与交易圈大小有密切关系。
四、圩市的圩期
广西的圩市所在地,除了大部分拥有随时经营的商店外,普遍都开设定期成市的市场。这种市场一般设在圩市等居民点内,有的建有专供交易的圩场,供商民摆卖商品,有的沿街摆卖,还有少部分在圩市等居民点附近的空地上成市。这种市场都按预先安排好的日期定期开市。
定期成市主要是由农村经济状况、人口密度和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决定的。农村自古以来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所需的大部分东西都由自己生产,只有那些自己无法生产的生产和生活用品才从市场上购买。农村人口比较分散,如果天天成市,就无法聚集相当数量的人上市买卖,加之落后的交通限制了圩市的交易范围,所以规定一定的日期开市,既可以满足农民并不太多的消费需求,又可以使产品的生产者(尤其是手工业生产者)有空隙时间生产商品,对购销双方都十分有利。
广西各地圩市的圩期有日日圩、十日四圩、三日圩、十日三圩、五日圩、六日圩、十日圩、十二日圩、十四日圩等九种类型,分属于两个系统:以阴历的旬和十二进位周期设定圩期。
以十二进位周期设定圩期的圩市,包括三个有规则的体系,构成12日、6日和3日的交易周,即上列的十二日圩、六日圩和三日圩。一个12天成圩一次的圩市,以十二地支之一来标明,这种体系清代前期流行于广西最西部数县,其中西隆州的22个圩市都是以12天中的某一天为圩期的。(注:参见康熙《西隆州志·城池》。)到民国时期,天峨、西林、乐业等县仍有残存。(注:参见《广西年鉴》第二回(1935年),第579页。)六日圩用十二地支的两个标明,组成六个不同的圩期安排:子午(周期的第一天和第七天)、丑未(第二天和第八天)、寅申(第三天和第九天)、卯酉(第四天和第十天)、辰戌(第五天和第十一天)、巳亥(第六天和第十二天)。三日圩实际上是将六日圩的时间合并而成:子卯午酉、丑辰未戌、寅巳申亥。
以十二进位周期为基础的三种圩期体系,分布于广西的大部分地区。集中分布在南宁府、思恩府、泗城府、镇安府、太平府、柳州府、桂林府以及郁林州、庆远府、浔州府的部分县。
以阴历的旬设定圩期的有每旬一圩、每旬二圩、每旬三圩和每旬四圩等四种,其中以旬二圩和旬三圩为多。这一系统的圩期在方志中往往以上旬的日期表示,如“逢六圩”即为每月的初六、十六、二十六三天成圩;“逢一六圩”则为每月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等六天成圩,以此类推,旬三圩则每月有九天成圩。旬二圩的时期安排为1-6、2-7、3-8、4-9、5-10。旬三圩的时期安排为1-4-7、2-5-8、3-6-9,以4-7-10为圩期的也兼或有之。(注:参见光绪《宁明州志》卷上。)施坚雅曾认为广西可能没有旬二圩。(注:G.W.Skinner,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etrue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4,1、2,1964-1965.)从民国时期的资料看,广西有74例,证明施氏的推断不确切。这种以旬设定圩期的方法流行于平乐府、梧州府以及庆远府、郁林府、浔州府的部分县。
其他如日日圩、十四日圩等为数不多,且时间安排简单,不予讨论。
广西圩市的圩期设置,“地相近者,彼此更迭互避”。(注:民国《来宾县志》上篇。)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小商小贩轮流到各圩贸易,亦有助于保持一定的交易人数。但据笔者考察,不仅所有相邻的两个圩市的圩期绝不冲突,而且邻近三五个圩市范围内,相邻圩市的圩期也互不冲突,以保持该范围内圩市贸易的正常进行。
近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圩期的间隔时间大大缩短了。由于许多方志不记圩期,因而难以捕获各个时期圩期变化的全面信息,只能透过三两个县的情况来窥视一下圩期变化的趋势。其一是思恩县,道光年间有十日圩11个,五日圩3个,十日三圩1个,不详1个;民国时期有六日圩、1个,五日圩26个,三日圩1个,十日三圩5个,十日圩8个。(注:参见民国《思恩县志》第3编。)按比例来说,该县圩期短的圩市增多了。其二是西隆县,康熙年间的22个圩市全是十二日圩,(注:参见康熙《西隆州志·城池》。)而民国时期的26个圩市全是六日圩,(注:参见《广西年鉴》第二回(1935年),579页。)圩期缩短了一半。其三是风山县,民国时期有20个圩市,其中有10个圩市由过去的六日圩改为十日三圩,2个圩市由六日圩改为五日圩。(注:参见民国《凤山县志》第5编。)该三例虽属管窥蠡测,但它说明广西近代确有一些圩市的圩期缩短了。此外,从清代以前的方志中很难见有日日成圩的例子,而到了民国时期却有57个圩市日日成圩。(注:参见《广西年鉴》第二回(1935年),第579页。)这说明,圩期缩短并非三两个县的特例,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近代,有些州县圩市增加较多,往往对某些圩市的圩期进行调整。武缘县陇圩道光年间逢丑辰未戌日成圩,光绪年间逢子卯午酉日成圩;站圩道光年间逢子卯午酉日成圩,光绪年间逢寅巳申亥日成圩。(注:参见道光《武缘县志》卷3;光绪《武缘县图经》卷3。)天河县古罗圩道光年间逢子卯午酉日成圩,宣统年间逢寅巳申亥日成圩;洞见圩道光年间逢丑辰未戌日成圩,宣统年间逢寅巳申亥日成圩。(注:参见道光《庆远府志》卷8;宣统《天河县乡土志·实业》。)修仁县头排圩道光年间以农历三六九日为圩期,光绪年间改为以一四七日为圩期;四排圩则由道光年间的二五八日为圩期改为光绪年间的三六九日为圩期。(注:参见道光《修仁县志》卷2,光绪《修仁县志·圩市》。)可见,在一些圩市增加较多的地区,为平衡各圩市之间的关系,人们有意识地对一些旧圩市的圩期作些调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圩市的发展和
从地域上看,圩市的圩期亦有一定差别。1934年,广西省政府对82个县的1163个圩市的圩期进行调查,苍邕区圩市圩期较短,其中以三日圩为最多,有415个,占该区圩市总数的84.5%。柳桂区次之,三日圩和十日圩合计248个,占该区圩市总数的66.8%;日日圩多达49个,占该区圩市总数的13.2%。田南镇南区圩市圩期较长,五日圩至十四日圩有143个,占该区圩市总数的47.5%,圩期间隔长的圩市将近为该区圩市的半数。(注:依据《广西年鉴》第二回(1935年)第579-602页资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