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木兰县东兴镇中心卫生院 151949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采用基础治疗的32例为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中医治疗的32例为研究组,分析两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MNCV、SNCV上升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且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神经功能,提升生活的质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糖尿病并发症中较为常见,有数据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约为61.8%,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麻木、肌肉萎缩以及感觉异常等,严重时还可能造成感觉性的共济失调,给患者生活及生存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本文主要观察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并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4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对照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46±4.38)岁;糖尿病的病程为3~17年,平均病程为(7±1.34)年;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研究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47±3.85)岁;糖尿病的病程为3~17年,平均病程为(8±1.65)年;研究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中医治疗。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可以对比分析。
1.2诊断标准 本次所选患者均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2]拟定的相关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及患者家属签字同意。本次所选患者均无合并严重心、肾、肝等功能不全者,无合并严重感染及其他糖尿病性并发症者。
1.3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如降压、降脂、抗血小板的聚集以及营养神经等,研究组则同时联合中医治疗,中药内服:黄芪30g,川芎、何首乌、鸡血藤各15g,赤芍、桃仁各12g,地龙10g,当归、红花各9g,僵蚕6g,蜈蚣2条,用水煎服,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针灸治疗:取胰俞穴、阳陵泉穴、脾俞穴、环跳穴及足三里等为主穴,取阿是穴、曲池穴、三阴交穴或太溪穴中的任意两穴为配穴,进行针灸,行针1min,留针20min,隔治疗1次/d,连续治疗4w。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效果评定 采用肌电图检查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肢体运动神经传导的速度(MNCV)以及感觉神经传导的速度(SNCV);同时,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等改善情况对两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评定,其中,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MNCV、SNCV等明显改善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MNCV、SNCV等加快为好转;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为显效与好转之和。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x ±s",计数资料表示用[例数/百分比,(n/%)],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MNCV、SNCV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MNCV、SNCV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MNCV、SNCV均呈上升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MNCV、SNCV上升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32例,显效17例(53.12),有效13例(40.63),无效2例(6.25),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32例,显效14例(43.75),有效11例(34.37),无效7例(21.88),总有效率为78.12%。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当前,临床上认为,血流动力学以及微血管的改变,是导致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进一步引发神经的缺氧和缺血,进而导致自由基的生成和增加,最终造成周围神经的病变[3]。临床上对其治疗主要是以血糖控制、饮食调节以及改善神经功能药物等为主。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瘘证"、"痹症"等范畴,对其的治疗主要是以补气、活血以及痛痹等为主[4]。本次中药药方中,鸡血藤和川芎能够行血补血、通络舒筋,而当归克行血止痛,地龙能够通络利尿,红花、桃仁及丹参可活血化瘀,何首乌及赤芍克养血、活血,诸药合用,能够达到活血、补气、逐瘀及通经络等功效。在此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不仅能够进一步促进微血管的扩张,起到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等效果;而且还能够扩张血管,加快血流,进而促进神经的修复。本次研究中,应用中医治疗的研究组,其治疗后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MNCV、SNCV上升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且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与田振宇[5]等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表明,常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的疗效,提升神经传导的速度,修复神经组织,改善周围神经组织微循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维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1例[J].中医研究,2013,26(3):32-34.
[2]陈茜,马丽,李凯利.甲钴胺穴位注射合补气活血通痹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4):309-312.
[3]孙梅艳,等.中医滋阴养血、强筋健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1):41.
[4]赵天宇,陈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诊治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2013,(10):19-20.
[5]田振宇.中医针灸对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价值[J].亚太传统医药,2013,9(5):86-87
论文作者:马凤海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5
标签:周围神经论文; 神经论文; 糖尿病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