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空间动态演化及其机理研究_小城镇论文

城市边缘空间动态演化及其机理研究_小城镇论文

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边缘论文,机制论文,动态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城市化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来看,世界发达国家的多数城市已处于郊区化或逆城市化阶段,城市化区域增长很快。我国目前城市化总的水平还比较低,一般中小城市仍处于集中发展阶段,虽然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处在郊区化的初期。但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在向其外围迅速蔓延。了解和研究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的机制,搞好科学规划和城市管理,以求城乡协调发展。

1 城市边缘区问题

1.1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

由于对城市研究角度不同,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描述也存在着差异,如“围绕城市的地带”、“城乡结合部”、“城市近郊区”、“城市化地区”等,其所指的区域内涵相似。

城市边缘区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城市地理学对城市形态的研究。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哈帕特·路易斯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研究了柏林的城市地域结构,并首次提出城市边缘区(stadtrandzonen)这一概念[1],指出这一地带与城市建成区有许多显著差异,其空间结构,住宅类型,服务设施等具有独特性。首次对边缘区下定义的是韦文,他认为城市边缘区是“明显的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转变地带”[1]。较为完整的概念是普内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变地区”。这一定义不仅反映了土地利用特征的变化,同时也对社会、人口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地域上也较明显地与城市、乡村分开。为了研究方便,伯里安特将城市边缘区划分为内边缘带和外边缘带。内边缘带的城市特征已相当明显并占主要地位,大多数土地已纳入城市规划之中,最能反映从城市到农村的土地利用变化;外缘带则以农村土地利用为特征,但有一定城市景观和城市设施[2]。

目前国内大多学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地带。为研究方便,边缘区应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界线。但城市边缘区的边界随城市规模、辐射强度以及城乡关系而变化,对这一动态区域准确定界有一定难度。故多数学者将城市行政区界作为边界。笔者认为采用行政、功能、景观三种形式来划分边缘界线,比仅以行政辖区界线更能体现边缘空间结构特征。

1.2 城市边缘区结构特征

城市边缘区处于城市向乡村过渡的地带,其最大特点是空间结构不稳定,是城乡地域中变化最快的地带。边缘区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1)受城市影响,边缘区用地类型有序递变。城市边缘区用地结构是在乡村土地利用的基础上城市用地渗入所形成的独特的地域类型。60年代以前,边缘区主要为城区提供蔬菜、副食品和原材料。60年代初,由于国家采取控制中心城区规模和发展工业的方针,致使城市工业向边缘区扩散,边缘区工业用地增加。80年代后,边缘区第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工业成为边缘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出现许多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2)人口地域结构差异明显。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功能向外扩散,城市边缘区成为城里人、城外人集聚的地带。城区人口向外迁移的原因:一是市区人口为改善住房状况而外迁:二是城区用地功能置换,居住地和工业用地转变为土地高产率的第三产业用地,于是住宅和工业外迁引发人口的分布重组。由农村到城市打工的民工多数聚居在边缘的民房或建筑工棚里;(3)在城市离心力作用下形成依附城市、各具特色小城镇。城市职能向边缘区扩散过程中,小城镇成为城市功能扩散的优选地区。边缘区小城镇职能除担负一般城镇的基本职能外,还担负着城区和乡村发展所需的多项职能。一是承接城区分散的人口和工业;二是直接为城区服务,填补城市发展的不足。利用自身的空间优势,开办各类商品批发市场,逐步确立起其在城乡以至跨省区物质、商品流通集散的中心地位。根据不同小城镇所承担城市职能,江苏小城镇可分为几种类型:(1)工业型小城镇,如作为城市能源基地的镇江谏壁镇,作为重化工发展基地的南京大厂镇等;(2)交通型小城镇,如南京尧化门,常州奔牛镇等均依靠铁路中转站发展;(3)资源型小城镇,如南京的龙潭镇,镇江的韦岗镇,徐州的贾汪镇等都利用某种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4)旅游型小城镇,如南京的汤山镇,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众多游客。

除上述特点外,城市边缘区还存在着用地浪费、城乡建设互相干扰以及市政条件差等问题。因此,分析城市边缘区动态演变的机制,规划和利用边缘区已成为我国城乡建设和协调的一项迫切任务。

2 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的机制

2.1 城市边缘区动态演变的表现

城市边缘区随着城区的发展是一种有序性的变化。从空间动态演变的角度看,城市边缘区存在着如下表现方式:(1)土地利用渐变与突变并存,大中城市的功能扩散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是外延式扩展,城市用地向周围郊区逐步连续地扩展的地域城市化方式;二是飞地型扩散,城市功能向距城区有一定距离的地域扩散。这两种城市功能转移方式导致边缘区土地利用呈现出渐变和突变现象;(2)边缘区形成多圈层的空间结构,以南京为例,边缘区分为内外边缘区,内边缘区又分为内层和外层。内层紧靠主城区,主要是多层、高层住宅区,这里已没有农村景观,如南京的南湖小区、龙江小区、锁金村等住宅群。内边缘区外层大型企业占有许多用地,另外是城乡居民混杂的居住地,这一区域相当于南京21世纪规划的城区范围。内边缘区内层和外层之间在一定时间内还存在着蔬菜地和绿色空间用地,这一方面改善了环境,也为城市用地的进一步发展预备的土地。外边缘区以城郊型农业为主,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副食品,工业是数量多、规模小与城区联系密切的乡镇企业。这里还是许多各种形式的经济开发区选择之地。如江宁经济开发区、江浦经济开发区等。外边缘区有数量众多、功能多样的小城镇,如浦口镇、大厂镇[3]。

2.2 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的机制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经济活动主宰着城市的演化,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的演变与结构的演化存在着与经济成长阶段相对应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的最根本的主导因素。除经济这一因素外,还有如下因素直接影响着城市边缘区空间的动态演变。

2.2.1 城市规划与城市边缘区动态演变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布局、设施配套等要素进行人为的调整布局和约束,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依据,作为城市空间有机整体组成部分的城市边缘区,经常受城市规划调整的影响。目前我国规范的城市规划中包括边缘区规划,对边缘区用地结构、用地功能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布局。而过去,城市规划较少涉及边缘区,仅考虑副食品、蔬菜基地的布局,贫乏的内容使边缘区成为规划管理的“真空”地带,土地乱征、乱用、环境恶化等问题极为严重,造成整个边缘区的空间结构的不合理。现就城市性质、城市发展方向等来分析城市规划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影响。

城市性质是城市功能、特征和发展目标的高度概括。城市性质的变化,城市对边缘区发展产生的作用力也要发生变化。常州市性质曾有多种定位,1958年确定为“由轻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成为金属冶炼、机电纺织、化学工业并重的中型综合城市”,1959年改为“发展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主,适当发展轻工业的城市”。1984年再次改为“以轻工、纺织为主的工业城市”,历史上常州是一个轻工、纺织为主的工业城市,这有利于带动边缘区相关行业的发展,尤其是纺织、服装业。1990年批准的城市规划再次将常州城市性质定为“以轻纺、机电为主的工业城市和苏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此次确定了其区域地位,在发展轻纺工业的基础上,开始大力发展机械、电子业,这类工业对交通条件、技术条件要求较高,这使常州市城市边缘区沪宁铁路上的戚墅堰、新闸镇得以迅速发展。1995年常州市的城市性质被确定为:“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工业城市,长江三角洲重要经济中心之一”[4],这样既要保护老城的历史文化古迹,又要开拓新区,故常州市北郊的新桥、龙虎塘、三井镇成为新区发展的优选对象。

城市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城市边缘区范围的定界,决定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边缘区道路、基础设施管线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建国初期南京无明确的发展方向,城市基本上以环状紧凑地向外延伸。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燕子矶方向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一批大型企业相继在迈高桥、燕子矶沿线兴建,如南京炼油厂、华东电子管厂等。60年代至80年代,江北大厂被选作发展重点区域,扬子乙烯、南钢等大型企业陆续建成。此后,浦口被确定为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一批企业和高等院校在新区择地建设。近年,南京禄口机场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及南京铁路南站的筹划建设,秦淮河以西得以迅发展,已成为国内外商人的投资热点。

2.2.2 城乡经济差异与城市边缘区动态演变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了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城乡经济差异越大,城市影响区越小,边缘区范围也较小,边缘区界线则较明显。相反,城乡经济差距小的地区,受城市影响的区域较广,城市边缘区范围也较大。江苏省的苏南和苏北经济差距大,城市化水平相差悬殊,苏南大部分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乡间各种要素交换频繁。因而其城市边缘区界线是渐变的,较为模糊。而苏北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极为明显,城乡之间横向联系少,城乡经济反差大,导致城市与乡村的界线分明。

2.2.3 行政区划与城市边缘区动态演变 在管理体制方面,目前我国实行城乡两个系统。城市部门与农村部门的管理权限在这个地区交换,使之成为各自管理的薄弱区,边缘区受不同行政单位管辖,原有相互之间存在的经济联系整体被人为的分割开,由此造成布局混乱。镇江市的京口区包括铁路以东的城区部分和谏壁、丹徒、象山、汝山等四个乡镇,呈东西长条状。京口区蔬菜生产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划出200hm[2]作为永久性蔬菜基地,从而控制其它建设用地的增加。在京口区范围内看是合理的。但从整个镇江市来看就不尽合理,京口区北依长江,沪宁铁路横贯东西,21世纪乐园也位于区内,该区是发展工业的良好地段,过多地保护蔬菜地就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益。京口区所需蔬菜可从丹徒县调入。为便于统一规划管理,镇江市政府已考虑将丹徒的部分乡镇划归京口区管辖,京口区城市边缘区将重新调整。

2.2.4 社会文化心理与城市边缘区动态演变 过去对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常忽略人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实际上是通过制约人口的迁移、领导者的决策行为来影响城市边缘区动态演变。我国城市化尚处于较低水平,城市的集中趋势还占主导地位,城区成为人口急剧流入区。近年来,随着城市新区的开发,城区部分生产企业的外迁,带来了一些城市边缘生活区的出现,工作在边缘区的许多人仍愿意住在城区,往返于两地之间。边缘区的演变研究要结合中国各地区居民的社会文化心理。另外,决策者对边缘区的开发、厂址的选择往往也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所考虑的往往不一定是最大利润原则,而是“最满意的”原则。

3 城市边缘区规划的设想

研究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演变机制,最终目的是更好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好城市边缘区。从规划的角度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a.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结合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在确定城市边缘区开发利用方案时,要遵循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方向、原则以及总体布局方案。边缘区内的土地性质转换和土地利用开发活动要维护总体规划的结构形态和功能布局。但城市总体规划是宏观的规划,对边缘区的规划也只是框架性的。边缘区开发利用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应充分考虑边缘区过渡性的特点,各类用地安排应与城区相关设施衔接,以减少重复建设。

b.城市边缘区合理范围的界定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复杂多变系统,要确定它的最佳范围是非常困难的。但在一定时段内,边缘区应该还是存在着一个合理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有利于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

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边缘区受城市发展的影响而不断调整,边缘区处于被动扩展、无序状态的发展。随着郊区土地的减少,在征地中农民的附加条件越来越多,阻碍了城镇建设的正常发展。为使边缘区和城区的发展保持一种协调状态,确定边缘区的合理范围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可借鉴国外经验,引进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或规范用地布局和范围。

c.均衡布局,适度集中,避免城市的过渡扩展 为了避免我国许多大城市目前摊大饼式的发展,应遵循多中心的原则,在大城市边缘区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作为疏散大城市人口和吸引第二、第三产业的基地。对待小城镇建设,应根据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建设项目布局要求、区域发展需要进行考虑,还要兼顾全区的社会和经济战略目标。

d.城市边缘区作为服务城市的基地,一般包括以下功能:(1)满足城区规模扩大所需用地;(2)布置某些市政公共服务事业(仓库、车站、电厂等);(3)分散部分城市组成要素(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工厂等);(4)供应城区以鲜、活为特点的各类副食品;(5)疏散城市人口,形成居住小区。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交通条件的改善,边缘区对于上述功能并不需要全部承担,必须根据各个城市以及所在区域的特点作出选择。

e.强化规划实施和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强化规划实施。没有政策和法律保证,城市边缘区开发利用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为此应做到:(1)通过立法,规范规划的实施。边缘区各类开发利用规划经审批后,将具有法律效应;(2)在总体规划方案的框架下,进一步细化边缘区的规划。通过完善边缘区使用规划与管理制度,加强政策引导,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实现城乡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3)公众参与规划是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为实现协调规划的目标,各有关利益团体的民主要求应该给予充分考虑,使规划得到各方的支持与理解。

标签:;  ;  ;  ;  

城市边缘空间动态演化及其机理研究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