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本项目受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1911047084
摘要:随着朋辈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试点运行,因其自主性、广泛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加之沟通流畅、时效性强、便于管理等优势被各大高校所热捧。但高校朋辈教育也存在诸如高校朋辈教育者服务意识淡薄、综合能力不足、管理行为受疑等问题,对此应从强化高校朋辈教育者的服务意识、提升高校朋辈教育者的综合能力、改善高校朋辈教育者的公信力度和优化高校朋辈教育者的培育机制等方面入手加以积极应对。
关键词:高校;朋辈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一、高校朋辈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校朋辈教育的内涵
朋辈教育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最初运用于公共健康领域,“主要指具有相同背景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1]随着社会的发展,朋辈教育不再是以前仅用于防御艾滋病、性病等领域的单一概念,在高校中朋辈教育更表现为年龄相近,学习、生活和工作背景类似的学生因某种原因共同分享信息、观念及技能以改变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的教育方法。近年,由朋辈教育引申的朋辈班主任朋辈辅导员也逐渐风靡,受到各大高校的追捧,一些院校倡导大手拉小手的理念,鼓励同辈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高校朋辈教育的特征
1、自主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2]高校朋辈教育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大学生通过一定的组织或规制,选取优秀先进学生代表对其他同学进行传帮带,实现相互管理、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以期提升自我,从而带动学校整体素质提高。
2、广泛性
高校朋辈教育并非局限于朋友、同学之间,也可用于陌生的同辈之间,大大提升了教育的范围。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团、学校组织在改善自身性格缺陷,提升各方面能力的同时,通过社团、组织等媒介对陌生人加以帮助或求助,有助于弥补自身缺陷,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同时,通过选举或竞聘产生的学生干部和班主任、辅导员机制,虽与教育对象陌生,但因与学生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年龄,更容易为之接受,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3、规范性
高校朋辈教育表现为一种单项的规范性行为,高校一般通过选取优秀且思想觉悟高的学生作为先进党员、学生干部的培养对象,让他们发挥对学生的扶持和传帮带作用,此外,选取本科高年级或优秀研究生代表作为低年级兼职班主任或辅导员,以期达到思想教育、行动引导的联动作用。然而,此类优秀对象的选取,一般有一定的程序,由学校相关机构出台具体标准,经学生申报竞聘,由学校审查提名,再到上岗实习、正式录用,最后再加以考核的一整套繁琐的流程,因而高校朋辈教育显得较为规范。
二、当前高校朋辈教育存在的问题
朋辈教育虽然在高校发展中光环加身,通过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沟通障碍大大降低,高校学生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朋辈教育者服务意识淡薄
1、金钱利益观扭曲
当代高校大学生多为90后,其自主意识较强,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观、利益观充斥着整个市场,大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群体中部分人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和利己主义倾向。因同辈教育出自大学生群体,因而该现象在同辈教育中也有体现,部分被推举出的同辈教育者利益观扭曲,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利益至上短期兑现成为其追求目标,担任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一则可以为评优评先奠定良好基础、抢占更大先机,二则结识更多老师和有能力的人,以备人情社会之需,严重扭曲了朋辈教育的初衷。
2、服务意识观淡薄
90后大学生是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一代,在家中备受宠爱,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日常与同龄人接触机会相对较少,难免有自我中心倾向,因而选取学生群体中部分人群作为朋辈教育者,多带有独生子女的特点,他们在走上培训岗位之前信誓旦旦,在培训岗位上认认真真,但真正走上岗位时,却迷失了自我,认为学生工作是学习之外的负担,有付出必须有回报,因而自身必定享受的要比普通学生群众多,这是自己应得的,也是学生干部的权利和优势所在。
3、官本位思想浓厚
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在被选拔成为同辈教育者时,不是兢兢业业付出,而是官腔十足,常指使或命令别人干事,永远说多、做少,且喜欢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的良言,自己对学生的情况也不加了解,对于学生群体总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大声呵责,自我优越感十足,遇事喜欢拿老师做挡箭牌,认为什么事自己都能解决,严重影响了自身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高校朋辈教育者综合能力不足
1、综合能力误解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各国在竞争中发展,而竞争的立足点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后备军,对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重中之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大学生中的部分人群,特别是作为同辈教育示范的部分学生干部、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对高校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解不清,认为综合素质就是人际关系的培养和活动能力的提升,而把学生的本职学习弃之如草,崇尚60分万岁能过就行的理念,甚至因工作逃课、旷课,实质上在一定程度上使之成为综合能力发展不平衡的跛子。
2、专业素质忽视
社会潮流趋势告诉大学生们若非竞争奖学金,成绩对于自身来说无足轻重,特别是刚入学的新生对学长学姐的良言意见,更是如获至宝。这种观点在同辈教育者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他们是教师的左膀右臂、是领导跟前的红人,有着更多的权势和先机,在其眼中,只要人脉积累得好将来就能找到好工作。因而,为做好学生工作,他们可以丢弃专业所长,长久以往,导致其专业素质下降。
3、教师引导不利
高校选取朋辈教育者原意是优化学生管理工作,达到学生群体全面进步的目的,但目前趋势令人担忧。部分教师将作为学生干部、班主任、辅导员的朋辈教育者视为自己的专职助理,事无巨细,一应下达,全权交给他们去执行并保证完成,并且在学生做出因工作而逃课、旷课的行为时,老师不加批评,反而夸奖其办事认真,更助长了学生的不良气焰,朋辈教育者因此在对自身综合能力培养的误区里越走越远。
(三)高校朋辈教育者管理行为受疑
1、工作方式被动
高校朋辈教育者多出自学生群体,其初衷都想成为老师的左膀右臂,为其分担学生事务,但部分同学在工作中因缺乏工作经验加之能力不足或性格原因,常处于被动地位,通常都是老师分配什么任务,自己就去执行,且因思想陈旧,不加创新,多是按着前人的模子干,很少有亮点。同时,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事务的增多,朋辈教育者难免对学生工作出现懈怠和疲乏之感,因而日常除去教师主动分配任务,很少有人主动去探索。
2、工作交流不善
朋辈群体中一般是多人共同协作完成具体事务,在日常工作中难免出现群体之间关系混乱,工作推诿或成员间相互不服的现象。特别是学生干部中,因工作分配不合理造成个人独断或官本位思想浓厚,一人拍板,他人执行,造成人心不服。此外,不能将同学所需传递给相关教师,继而其管理行为必然不为众人信服。
3、群众基础不牢
部分朋辈教育者的选出很多是老师独断裁决的结果,因遭受他人嫉妒或本身能力不强,没有牢固的群众基础不足为奇。其次,一些原本受同学群体推崇的同辈教育者在进行学生工作的同时,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身份,以领导者自居,日常生活中不仅不为同学谋利益,反而在老师身边打小报告,严重损害同学利益,久而久之,群众基础也因此崩塌,其管理行为必不为人所信服。
三、高校朋辈教育困境的改善措施
(一)强化高校朋辈教育者的服务意识
高校朋辈教育者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应发扬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针对大学生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首先应对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实例感染之、说服之,促进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再塑造,让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逐渐内化于心。其次,逐步引导朋辈教育者参与学生活动,与同学共同参与活动,感受同学情谊,逐渐淡化官本位思想,激发其服务同学的热情。
(二)提升高校朋辈教育者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未来,提升大学生、特别是其中的朋辈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对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必须使朋辈教育者明确综合能力的真正含义所在。这不仅需要其自身有探求的意识,也要求教师队伍对其加强有利的引导,使之明确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学生活动的参与和人际关系的培养,专业素养的提升也必不可少,因此,必不能舍本逐末,理论和实践只有双管齐下,个体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综合素质,为做好朋辈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改善高校朋辈教育者的公信力度
朋辈教育者管理行为之所以受疑,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因而提升自身公信力,首先必从自身下手,改善自身不足,减少惰性、积极主动协助老师办理日常事务,同时要有预期意识,想老师所想、做老师所做,尽量提前为老师解决困惑。其次,在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听取同学和老师的有益意见,并采纳吸收,借鉴为我所用,学会与同伴分工合作,共赢同进。此外,日常事务管理中,多关注同学利益,反映学生难处,为同学谋利益,打造良好的群众基础,为朋辈教育做好铺垫,有效增强其有效性。
(四)优化高校朋辈教育者的培育机制
高校朋辈教育者的选拔和培育虽有规则,但很少有明确的定位和详细规则,多由教师指定,并且同辈教育者地位也十分尴尬,半师半生的处境让其十分难做,日常事务多由老师下达,自己作为中间人起到传达信息的纽带作用,大大降低了该职位的作用力度。因此,首先在产出机制上,建议制定详细的竞聘规则并公示于学生群体,通过民主的方式产出可以代表学生意愿的朋辈教育者,更利于朋辈教育的有效进行。其次,在日常的培训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引导朋辈教育者树立全局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精神,真正做到来于生,利于生的目的。最后,注重朋辈教育者公信力的塑造,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学生群体中做好推崇工作,朋辈教育者自身也应在同伴中多多表现,为自己公信力的提高做好铺垫。基于此,高校朋辈教育必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一敏.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与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EB/OL].[2012-05-21].http://graduate.cqnu.edu.cn/students/ShowArticle.asp?ArticleID=381&id=mn.
[3]刘洁.朋辈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理论研究(文教资料),2013(8):162-164.
作者简介:孙钲峻,男,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校大学生;
陶敏,女,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论文作者:孙钲峻1 陶敏2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高校论文; 学生论文; 大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群体论文; 工作论文; 同学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