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分析论文_梁东瑶

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分析论文_梁东瑶

黑龙江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22

摘要: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逐渐朝着生态化以及智慧化的方向前进,并且也在逐渐推进智慧生态型城市,建设智慧生态型城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并且也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很好地发现存在于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因此,需要强化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有效缓解环境恶劣以及资源短缺的现象,以此来达到提升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目的。鉴于此,本文就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

1.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必要性

1.1智慧生态城市的非智慧性

面对现下的智慧生态城市,开展规划建设工作非常关键。如今,我国很多智慧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着非智慧性,对于智慧城市的内涵以及实质的认识不到位,很多智慧城市过度追求“智”的建设,因此忽略了“慧”的构建,从而使很多智慧生态城市成为了一个高智能化的运行系统。再加上很多智慧生态城市过度追求硬件设施以及技术,未能充分体现出智慧的灵活性,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很多的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工作中,很大一部分指标体系是与硬件技术指标相关的,换言之,未能将城市的“智慧”充分体现出来。除此之外,一些智慧生态城市自身具备功利性,从而体现出了城市的非智慧性,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自身的经济增长以及实现城镇化,智慧城市的短期目标可行性较强,但是如果要想确保城市的长期发展,就会伴随一定的问题出现。

1.2智慧生态城市的非生态性

很多人在目前的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中,对于智慧的建设过度重视,而没能充分考虑环境方面的因素,因此,只有确保城市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生态性以及智慧性,才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此来保障城市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并且顺应智慧城市的基本定义。在对如今的智慧生态城市标准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的是经济效益的评估,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则并不重视,因此,需要立足于本地城市的具体情况,充分借鉴优秀的智慧生态城市,起到改善自身生态环境的效果。

2.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

2.1生态智慧理论

在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生态智慧理论,以此来有效确保规划建设的内容能够与生态规律一致。在此基础之上,还应该将智慧城市和生态城市有效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智能手段,落实人文以及气候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使其能够适应人们所居住的城市建设。由此可见,生态智慧理论是建设规划智慧生态城市的关键,立足于该理论,能够完成城市建设,以此来推动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确保智能化的使用能够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通过对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城市的建设没能充分体现出生态智慧理念。如今,很多城市的建设也都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关键,大量进行建筑工业体系以及工业体系的建设,因此,严重损坏了自然环境。

2.2公共利益理论

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并没有强调技术建设,重点是要将公共利益体现出来。通过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以此来达到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从而使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能够实现相互协调,并且能够为人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进行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公共利益理论放在首要的位置,通过实现环境资源协调工作的最大化,促进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并且创建和谐环境,将人类城市的智慧行为充分体现出来,为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在落实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科学地规划来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以便智慧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所以,还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城市进行科学定位,实现对城市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运用,并且将生活、消费以及工作各个方面有效结合起来,合理划分功能区。现代技术的使用,能够起到确保各个区域良好的沟通协调的效果,从而能够推动特色化城市的和谐发展。

2.3自律理论

在城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城市的自律性,以此来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然而,自律的基本规范是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行为表现。在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自律性能够确保城市的发展得到合理把控,并且能够保持城市的优良特点。比如,在对北京市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整合政务资源,能够获取智慧城市的特点,并且将其继续维持下去。比如,在对北京市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整合政务资源,能够打造数据库以及社会公共平台,从而达到整合城市人口信息资源的目的。在此前提下,结合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能够让政府科学合理地把控城市的发展,并且将城市发展的自律性充分体现出来。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够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同时还能够规范城市居民的生活。由此可见,在进行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自律性理论,确保城市的智慧以及生态特征得以长期持续,从而保障城市能够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组织不断予以完善。

2.4集体智慧理论

集体智慧理论是基于很多个体通过相互协作以及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进行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结合原本没有交集的组织、个体以及企业,能够运用集体智慧很好地解决存在于智慧城市生态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对城市生态性的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加大智慧城市的网络建设力度,便于强化城市组织、个体以及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沟通。常州市在对新北区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在梳理区域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等多方面问题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多规融合,并且将各种类型的规划叠加到了 “一张图”上,从而不仅消除了城市体制的障碍,而且有效改善了城市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分散以及信息孤岛的现象,从而在各个街道以及园区中实现了互补且相互支撑的可持续发展局面。针对常州市所做的这一规划,能够有效建立城市智慧网络,并且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建立智慧网络的基础之上,通过在科技、环保以及商务产业中引入智慧信息流,能够促进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大数据等智慧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且还可以在降低对城市环境破坏力度以及资源消耗的同时,使用现今的科学技术,推动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此基础之上,运用科学技术促进生态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的很多智慧城市是信息城市与智能城市,目前,我国能否真正发展智慧生态城市并且在此过程中取得相应的成就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对目前的智慧生态城市理念进行清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与其相关的理论,以此来有效控制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从而促进城市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然而,对于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理论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高效地促进我国智慧生态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亮.智慧生态城市的理念发展梳理与实践路径解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03):72-76.

[2]张超.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建设技术的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09):215.

[3]常颇.从生态文明角度看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问题[J].中国高新科技,2017,1(09):25-27.

[4]窦宝仓,郭雯.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24):82.

[5]吕文静.城市规划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7(16):218-219.

论文作者:梁东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  ;  ;  ;  ;  ;  ;  ;  

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分析论文_梁东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