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模思想是求解实际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思想,数学建模是连接数学和现实世界的桥梁。在初中教学中,从课程改革到体校学生的实际现状都要求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中,建模过程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收到了良好效果,达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建模思想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渗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学应用不仅仅局限物理、化学等传统领域,更多的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等众多领域,而数学模型是连接数学和现实世界的桥梁。
一、背景分析
作为一所体育学校,学生均为体育特长生,学校施行半训半读的学习训练模式。在学习时间减半的情况下,很多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薄弱。对具有较高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数学不感兴趣,特别是应用题无从下手,找不到恰当的解题方法。
如在初中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中很多学生找不到解题思路,呈现出“听讲明白,做题难”的现状。而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过程渗透到数学实际应用题中,把实际问题中有意义的数量、信息提取出来,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形成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解应用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体会到数学建模的过程,形成建模思想。
二、建模思想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教学中的实践
1.增长率(降低率)问题
此类题型一般找出每年的上升率或下降率,然后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经典题型:制造一种产品,原来每件的成本是100元,由于连续两次降低成本,现在的成本是81元,求平均每次成本的降低率。
(1)分析问题
设该产品的成本下降率为x,结合题意,
第一年下降后,成本是:100(1-x)
第二年下降后,成本是81元,数学公式表达为:100(1-x)(1-x)=81
(2)建立数学模型
假设原来每件产品的成本是P元,第一年下降后成本是P1元,第一年下降后成本是P2元,平均下降率是x,则:
第一年下降后的成本是P(1-x)=P1
第二年下降后的成本是P1(1-x)=P2
将P(1-x)= P1带入P1(1-x)=P2得:P(1-x)2=P2
(3)利用模型解题
100(1-x)2=81
(1-x)2=
等号两边分别开平方得:
1-x=±
解得:x1= ,x2= 。
(4)检验与答题
x2= >1不符合题目中成本下降的要求,故舍弃。x1= =10%符合题要求。
答:该产品的成本平均每次下降10%。
2.数量相乘问题
此类题型属于数量关系问题,需要找出相关联的两个数或者几个数。一般建立乘法关系,即可得一元二次方程模型。
经典例题:参加一次棒球联赛的每两队之间都进行两次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1)分析问题
设共有X队参加比赛,根据题意:
如两个队参加比赛,a、b表示两个队,比赛关系:
所以:共有2×1=2场比赛
如三个队参加比赛,a,b,c表示三个队,比赛关系:
所以,共有3×2=6场比赛
现有X队参加比赛,那么应该共有X(X-1)=90场比赛
(2)建立数学模型:A×(A-1)=B
(3)利用模型解题
x(x-1)=90
x2-x-90=0
(x+9)(x-10)=0
解得:x1=-9,x2=10
(4)检验与答题
经检验,x1=-9<0不符合题意,舍去。
答:共有10个队参加比赛。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三种典型问题的建模,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建模过程,领悟了建模的思想。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三种模型,可以应用于求解同类应用题,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考试时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使学生受益终生,并且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汝栋 于延荣 编著《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国防工业出版社。
[2]李德宜 李明 编著《数学建模》.科学出版社。
[3]《数学》九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论文作者:刘 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3
标签:建模论文; 应用题论文; 成本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思想论文; 数学模型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