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抽象及其格式塔转换逻辑-论雷特尔对西方历史认识论的重构论文

交换抽象及其格式塔转换逻辑-论雷特尔对西方历史认识论的重构论文

·哲学研究 ·

交换抽象及其格式塔转换逻辑
——论雷特尔对西方历史认识论的重构

孔明安,史凤阁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190)

摘 要: “交换抽象”是现代德国哲学家索恩-雷特尔在其著作《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根据这一概念,雷特尔将马克思的商品交换形式与康德的先验论相关联,并对西方认识论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交换抽象的特征表现为:首先它以其纯粹的形式性特征与思维抽象取得了形式上的可通约性,从而使得二者相类似;其次,交换抽象也是一种现实抽象。虽然它具有形式性特征,与思维抽象处于一种平行性的关系,但却与思维抽象有着本质差异,它为思维抽象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最后,从交换抽象到思维抽象的转换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在经历了对商品可变品性、感性质料的抽象后,以一种格式塔机制,通过社会综合效果来实现的。由此,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就被转化为雷特尔的“社会综合”概念,使之奠基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不仅如此,交换抽象向思维抽象转换的格式塔逻辑非常类似于精神分析的无意识的形成和运作机制,它也就是齐泽克反复阐述的拉康的“对象a”的逻辑。以交换抽象为核心,将交换抽象、思维抽象、社会综合等概念统一起来,这标志着雷特尔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重构西方历史认识论的理论尝试。虽然这一探讨并非无懈可击,但对我们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交换抽象;思维抽象;现实抽象;社会综合;西方历史认识论

商品交换是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商品交换虽然是商品社会中极其普通的日常活动,但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如商品拜物教的产生及其哲学分析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找到踪迹。20世纪德国哲学家索恩-雷特尔(1899—1990)一生致力于商品交换及其哲学思想的探讨,并在其晚年出版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一书中详细阐述探讨了商品交换和交换抽象等概念。由此引发了商品交换、交换抽象和思维抽象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交换抽象仅仅局限于商品交换活动中,它来自于马克思;然而在雷特尔看来,交换抽象概念不仅关涉康德先验哲学的基础问题,而且可以追溯至西方历史认识论的起源。因而,商品交换和交换抽象就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鉴于此,本文将首先探讨一下交换抽象概念的内涵及其特征;然后引申出交换抽象对思维抽象的决定性作用及其格式塔转换逻辑,从而引发出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生学逻辑。

按照“平战一体、专司主营”的原则,各级装备保障部门要加快理顺领导指挥关系。平时,军以上装备保障部门应以核心骨干力量为主,领导组织部队的装备采购、管理、维护以及供应等工作;军以下联勤保障部门要主动适应新体制架构,实现联勤保障部门内部各级与相同职能的军以上装备部门的业务衔接。战时,军以上装备部门应以装备保障指挥机关的角色纳入一体化联合指挥部,指挥协调装备保障行动;军以下联勤保障部门应根据战区联指的指令,迅速进入战时装备保障指挥模式。各级装备保障机构平时应按照“常态运行、精干高效”的原则要求,简化装备保障组织实施流程,以便战时能够快速释放装备保障效能。

一、交换抽象的内涵及特征

(一)作为一种形式性的交换抽象

交换抽象概念源自马克思有关商品交换和商品抽象的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它首先是一种形式抽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了商品交换的形式及其神秘性,也谈到了商品交换中的抽象性,“劳动产品一经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形式本身来的。”[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页。 但马克思并没有直接使用交换抽象概念,而是使用了“商品抽象”这一概念;“交换抽象”概念是由雷特尔所提出的。总的来说,商品抽象与交换抽象基本上是一个意思。但有一点必须清楚,交换抽象更为强调商品交换的抽象形式性特征,由此可以引申出交换抽象的第一个特征,即交换抽象首先具有的形式性。当然,顾名思义,凡谈论“抽象”都有一种“形式性”的含义。“抽象是一个在时空中的进程;它是在参与者背后发生的。使它如此难以察觉的,是其状况的否定特征,即它建立在某一时间的纯粹不在场之中。”[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7页。 概言之,抽象是对具体的否定,是对具体的商品交换活动的否定。所以,交换抽象不是劳动抽象。强调交换活动中的抽象性也就是交换活动中的形式性。那么,交换活动中的形式性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准确理解雷特尔思想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正是交换抽象的形式性特征,才导致了雷特尔后来所提到的另一个与交换抽象相对立的重要概念“思维抽象”,进而引申出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雷特尔才指出马克思的“商品抽象是交换抽象,不是劳动抽象”。[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7页。 由此,交换抽象、商品抽象和劳动抽象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理解雷特尔思想的关键。

虽然马克思与雷特尔都在使用“商品抽象”概念,强调了抽象的形式性特征,但二人的目的却明显不同:马克思看重的是隐匿在商品抽象这一形式性背后的劳动及其价值,由此推出了“劳动价值论”概念及其命题,并最终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在逻辑上是顺理成章的。雷特尔更看重的是交换抽象的形式性特征及其所蕴含的认识论因素,所以他不是走向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而是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起源及其发生学的逻辑。这是二人的根本差异。雷特尔说道:“严格来说,马克思的商品抽象概念涉及到体现于商品中并决定着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不同于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用的、具体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被规定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7页。 。

注意,雷特尔在此并不认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他认为劳动主要地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因为雷特尔认为“劳动并非向来就是抽象的,将劳动变成‘抽象人类劳动’的抽象也不是劳动自己的作为。劳动并不会使自身抽象化(abstraktifizieren)。抽象是外在于劳动,处于交换关系的特定的社会交往形式(gesellschaftliche Verkehrform)之中”[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7页。 。也就是说,只有在交换活动中,在交换关系中才会发生抽象。而在具体的劳动活动或劳动实践之中是不存在抽象的。在这一点上,法兰克福学派的哈贝马斯与雷特尔相似,他们都不认可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而是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哈贝马斯指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探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而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当面对如何处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只能用“交往行动”概念取而代之。他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中所指出的“我们必须把交往行为的层面同在社会协作中形成的工具和战略的行为层面加以区别”[注]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56、159页。 ,因为,虽然“交往行动规则的发展,是对工具行动和战略行动领域中出现变化的反应。但是,交往行动的规则在这些领域中遵循的是自身的逻辑”[注]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56、159页。 。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劳动不能抽象,难道雷特尔所说的商品交换关系就能抽象吗?当然不能。因为交换关系也是具体的,是发生在人们之间的一种真实的社会关系,是不能被抽象的。雷特尔说,“反过来说,交换关系也不会将自身抽象化,这与马克思的观点也是相合的。交换关系抽象了(abstrahieren)劳动,或如我们所说,它将劳动抽象化(abstraktifizieren)了。这一关系的结果就是商品价值。……在‘商品形式’的这种抽象的关系规定性中,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变成‘价值量’的纯粹量上的规定根据”。[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9-10、10、10、10页。 索恩-雷特尔在此想说的是,劳动和交换关系都是实实在在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交换关系则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商品”而发生的关系,因而是不同于劳动的另类关系。虽然如此,交换抽象并不能使自己抽象化,但却能将劳动抽象化,并使之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也就是使劳动变成了纯粹的数学的量,即价值的多或少,也就是一种无质料实在性的、是仅仅在量上可区别的价值量。而劳动的过程及其中所蕴含的酸甜苦辣全被商品的交换关系抽象掉了,这其实就是雷特尔所说的“交换抽象”的形式性特征。

(二)交换抽象的现实性特征

其次,我们必须看到,交换抽象是发生在现实中的商品交换活动,它并非是与人无关的。交换抽象或商品抽象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面上它与康德的知识论批判似乎无关,然而仔细考察,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交换抽象构成了思维抽象的前提和基础。雷特尔指出,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虽然指出了知识来源于人的先验能力和经验知识的综合,但也到此停滞不前了。所以康德哲学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哲学。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缺陷是:“面对着不能阐明精神的综合能力这一丑闻……即单个主体的社会—综合的效力对于这些单个主体来说还是完全被遮蔽的:这一效力被唯心主义知识理论实体化为‘先验主体’。”[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前言第3页。 也就是说,康德哲学只看到了知识来源于先验主体,但却没有解决先验主体的发生学问题,即没有解决“纯粹先天综合判断”的起源问题。在这一点上,雷特尔认为,马克思的有关商品交换的分析弥补了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缺陷。他宣称:“如果我们遵循着现实的社会实践的主导思想,应该能够建立一种唯物主义的知识理论,且它只能是一种历史性的知识理论。”[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前言第3页。 由此,雷特尔打通了康德的知识理论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鸿沟,把思维抽象奠基于交换抽象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首先要严格按要求订立合同,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使其有效约束和规范各方行动,确保合同各项规定得到认真遵守。要严格审核工程设计变更,确保符合要求,防止因设计变更而增加成本。对可能出现的索赔,也要按合同规定处理。注意工程索赔的正当要求,维护自身权益,尽量降低损失,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索赔。一旦出现索赔,也要按合同规定和法律要求进行索赔处理,防止出现不必要损失,确保PPP投资型项目效益提升。

二、交换抽象构成了思维抽象的基础

基于交换抽象与思维抽象的平行性关系,雷特尔展开了对两者关系的具体分析。他指出“精神形式与社会形式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形式’(Form)”[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6、7、25页。 。正是这一共同的抽象“形式”的本质,架设起了商品形式与思维形式沟通的桥梁,这种“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种抽象性究竟源起何处呢?这就需要我们将目光追溯至康德的先验哲学。先验哲学是关于人的先天抽象能力的考察,是一种高度抽象基础上的唯心主义的思维抽象。雷特尔虽然将自己标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但仍然绕不开康德的先验论哲学。他将康德的先验哲学奠基于交换抽象的基础上。

雷特尔所指的思维抽象是否就是康德意义上的“先验的”知识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按照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抽象仅仅是思维的特权,与现实活动无关。雷特尔指出,“精确的科学实际上是脑力劳动(这种劳动是在与生产场所中的手工劳动的彻底区分和独立中发生的)的任务,就此而言,康德知识理论的假设是完全正确的。……因此,知识理论批判的进行也就必须完全在体系上独立于政治经济学批判”[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6、7、25页。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是建立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之上的哲学思考,是对18世纪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所以,雷特尔将思维抽象追溯至康德的先验哲学是一种逻辑的必然,它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对于不同规模的水电站,在设计完全无人值班运行系统时,应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结构设计,一般情况下对于单机容量在10000kW以下的为小型水电站;单机容量在 10000kW 以上的为中型水电站;而容量为400V电压的水电站则为微型水电站。不同类型的水电站对系统建设的要求不同,在设计系统时应以实际需求为标准。

首先,雷特尔所谓的思维抽象类似于康德意义上的先天综合判断。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中的核心概念是“先验的”和“综合的”概念。在康德的意义上,所谓“先验的”意味着它既是先天性的,先于经验的,也就是人类先天就具有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离不开经验的。康德的先验包括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辨证论。时间和空间就是人具有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而思维范畴和概念则是知性的纯形式,如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等等。先验辩证论涉及的则是人的理性。不过,由于人的理性不可能认识所谓的“自在之物”,即绝对真理,所以理性在认识真理时会陷入不可解决的自相矛盾,即“二律背反”。无论是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都需要与后天的经验材料相结合,从而形成“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所以,作为“先于经验”的先验能力又是离不开后天经验的,是需要通过后天的经验才能获得的。正是这一点上,康德的先验知识论 “与那些具有后天来源、即在经验中有其来源的经验性的知识区别开来”[注]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导言第1、3、3页。 。康德在论及先天的知识时进行了两种区分:一种是掺杂经验性、但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所发生的先天知识,一种则是没有掺杂任何经验性东西的知识,这种知识我们称之为“纯粹的先天知识”,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纯粹的先天综合判断”。康德将此称为人类知识中的“一些必然的和在严格意义上普遍的、因而纯粹的先天判断”[注]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导言第1、3、3页。 。那么,哪种知识属于这种纯粹的先天判断呢?康德进一步指出,“如果想从科学中举一个例子,那么我们只须把目光投向一切数学命题;如果想从最普通的知性使用中举这样一个例子,则在这方面可引用‘一切变化都必有一个原因’这个命题”。[注]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导言第1、3、3页。

说交换抽象具有形式性特征,并非否定交换抽象的现实性特征。换句话说,交换抽象既是形式性的,也是现实性的具体活动,是具体的现实性和抽象的形式性的对立统一。这一点与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致的。如上所述,在雷特尔看来,交换抽象即商品抽象,而商品抽象就是现实抽象。说商品抽象是现实抽象,肯定是相对于另类抽象而言的,那就是相对于思维抽象而言的。雷特尔说:“商品抽象的本质是,它不是由思想家创造出来的,它的起源不在于人的思维之中,而在人的行动之中。”[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9-10、10、10、10页。 也就是说,交换抽象不是一种思维性的活动,不是思维抽象,而是处于商品交换行为的关系中所导致的抽象。具体而言,其一,商品交换就是交换领域中的具体经济活动,它属于经济学的领域,准确地说,是属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抽象;而不是数学和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抽象活动,因而它不是一种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抽象活动或脑力劳动,而是一种特殊的“体力劳动”,这也是雷特尔为什么将他的著作命名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缘由。其二,与自然科学相类似,商品交换发生的 “抽象”是指商品交往活动的个体或主体“抽象”掉了商品的各种可感觉的附加属性,如商品的形状、重量、颜色、质料、产地、有用性、使用特征,只留下了一个纯粹的“数字”概念,即数量和价格的经济学量化指标,也即“价值”。这个“价值”一定是形式化的“数字”,即价格的多少、高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雷特尔说,商品抽象是“极其严格的意义上的抽象……其特征被刻画为完全的无质性,纯粹量上的可区别性”[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9-10、10、10、10页。 。换句话说,商品抽象的最后结果仅仅具有数量上的差异,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在雷特尔看来,在商品社会中,正是借助交换抽象活动,整个社会才得以正常地流通、运转。交换抽象并不是凭空构想出来的,它是真实、直接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它不是由思想家创造出来的,它的起源不在人的思维之中,而在人的行动之中”。[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10、10、10、10页。 交换抽象出的价值概念虽与自然科学的基础范畴相类似,但却有质的差异,因为“自然知识的概念是思维抽象,而经济学的价值概念是现实抽象。后者虽然不过是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的,但是它却并不是源自思维的。它直接地是一种社会本性,其起源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空领域之中”。[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10、10、10、10页。

所以,在马克思的商品分析之前,整个西方理论思维传统把抽象看做是思维形式才享有的特权,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入分析的商品抽象打破了思维形式独享的特权,并将思维抽象奠基于商品抽象。而雷特尔正是从发生学意义上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他说:“马克思对商品抽象的发现,与整个理论思维传统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必须批判地解决这一矛盾。在此,这种批判性解决是这样一种操作,在其中,相互矛盾的两个命题不应当被假定为真实的命题,而是应当按照批判思维的尺度来澄清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真实的。”[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10、10、10、10页。 换句话说,这里需要明确交换抽象与思维抽象哪一个更为根本,更为真实,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雷特尔对此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交换抽象对于思维抽象具有决定性的奠基作用,这种作用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论。那么,交换抽象究竟是如何实现向思维抽象的过渡呢,这种过渡具有怎样的特征,下面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交换抽象的三个维度及其格式塔转换逻辑

交换抽象有着与思维抽象相类似的“纯粹抽象”的形式性,而正是借助这一特性,雷特尔找到了构建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突破口,虽然,雷特尔称“在这两个完全异质的层面之间,我们连最低限度地内在联系也看不出来”[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10、10、10、10页。 ,但这并不是否定二者之间的关联。因为交换行为的抽象性并非直接呈现给思维,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综合转化才对思维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对于这种转化机制的描述,我们可以引证当代西方左翼学者齐泽克所做的精准概括:“商品交换包含了双重的抽象:其一是来自商品的可变品性的抽象,它发生在商品交换的行为中;其二是来自商品具体的、经验的、感性的、特殊的品性。”[注]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除了这两重抽象,以交换抽象为中介的格式塔转换——即社会综合,成为促成交换抽象向思维抽象转化的决定性因素,即“无数种交换行为经过格式塔的处理,引起了‘发达的商品生产社会之中人类行为的世界和思维的世界之间的功能性关联以及在本质上的分裂’”[注] 熊久勋、高民政:《超限物役社会视域下的人工智能、主体性和家庭——基于索恩-雷特尔现实抽象批判范式的若干讨论》,《理论月刊》2018年第9期。 ;我们将此作为交换抽象的第三重维度。下面,我们对交换抽象的这三重维度进行系统分析,以阐明现实抽象向思维抽象的转换逻辑。

其次,在第一重抽象之后,我们得到了交换抽象纯粹的社会化特性,作为一种物质性的抽象行为,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社会化的发生,这里,我们进入交换抽象的第二重维度,即抽去了商品具体的、经验的、感性的、特殊的品性的抽象。交换的执行内在地设定了一个交换等式的假设,通过这个设定,这重抽象导致了所有商品交换化约为一个统一的抽象的数量,即纯粹的数学的量的衡量;即马克思所指出的“讲到价值,讲到某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我们指的是这一个商品与其他一切商品交换时的比例量”[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页。 。由此,我们可以说交换行为“抽象”掉了商品的各种可感觉附加属性,经过这重维度,交换抽象出了经济学的价值,它“被刻画为对市场可能出现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适用性”[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4、14、17、10、20页。 。

首先,交换抽象是对商品可变品性的抽象。它是指商品交换行为的发生要排除商品所有的使用特征,也即商品不能发生任何质料方面的改变;这是商品交换行为可以发生的前提条件。这种抽象的维度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说明:其一,商品交换在时间上是与使用行为相分离的,用于交换的商品一旦“成为交换行为的对象,它就既不能被卖家也不能被顾客使用。只有在交易完成之后,即在商品过渡到购买者的私人领域之后,商品对于购买者来说才是可以使用和支配的”[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4、14、17、10、20页。 。其二,交换抽象排除了商品的质料性变化。这一点是交换得以按照市场规则执行的前提条件。因为“只要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那么商品体就要屏住呼吸”[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4、14、17、10、20页。 。也即在交换行为中排除了商品的任何物理方面的改变,商品的任何使用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由此,交换行为在其执行的时空之中是抽象的;也就是说,“在交换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上,并不发生使用行为,这一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就是这种抽象性”[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4、14、17、10、20页。 。

最后,即第三重维度,也是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一重维度,则是以交换抽象为中介所建构的格式塔转换。雷特尔指出:“思维不是直接地受到交换抽象的影响,而是只有思维面对交换抽象的效果完成了的格式塔(Resultate in fertiger Gestalt)时,也就是在事物的变化过程完成了之后,才受到交换抽象的影响”。[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4、14、17、10、20页。 在此,格式塔转换[注] 格式塔是一种心理学术语,通俗地讲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是人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同时,格式塔也表示完整事物所具有的完整特性。格式塔概念,不仅从无意识方面进一步说明了知性的社会起源,而且其完整性也对应于雷特尔所表述的社会综合,它与康德的“先天综合”观念相对照,强化了雷特尔的论证。 就是以“交换抽象”为中介所构序的社会综合,而这种社会综合就是交换抽象这一现实抽象的完成形态。从西方历史认识论的发生学视野看,雷特尔认为它包含如下两种形式:

将采集的叶片保存于湿润的封口袋中带回实验室,一部分直接称量叶片鲜质量,然后在 75 ℃烘箱中烘48 h,称量,计算每个叶片含水量;另一部分用超纯水洗净并自然晾干,于80 ℃下烘干48 h至恒重,而后在过量O2中完全燃烧并收集CO2,然后用气体质谱仪Delta Plus测定试样中的δ13C含量,测量精度小于 0.1‰(Craig,1957)。计算公式如下:

自动翻页爬取,抓取用户等行为均借由python爬虫实现,具体代码可参见:github.com/HuikangLiu/snsmap。

如果这样,那么,仅仅表现为数量或价格上不同的交换抽象与数学或自然科学的抽象是否完全等同呢?雷特尔对此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指出,作为经济学上的价值抽象的商品抽象,表面上或形式上与自然科学的抽象非常相似,然而实质却完全不同。虽然商品抽象“表面上与量化的自然知识的基础性范畴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然而在这两个完全异质的层面之间,我们连最低限度的内在联系也看不出来”[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9-10、10、10、10页。 。为什么呢? 雷特尔一语道破天机。他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自然知识的概念是思维抽象,而经济学的价值概念是现实抽象。”[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9-10、10、10、10页。 如此就出现了两种形式类同,但实质完全不同的抽象,即“现实抽象”与“思维抽象”或“概念抽象”。 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思维抽象与政治经济学的商品抽象或交换抽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抽象类型。于是,交换抽象这种现实抽象就与思维抽象处于一种平行层面的关系。因此,“交换抽象的两个方面显然处于完全的相互疏离之中。它们不具有共同的概念,钢铁在经济上的定义是其价格,而物理学上对钢铁的定义则是其原子量。这二者是不可相互转换的,并且其中一方不能排除另一方的存在”[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6、7、25页。 。既然如此,那么,这种平行关系究竟是一种简单的类比,还是一种奠基性的关联呢?雷特尔认为答案显然是后者,即交换抽象对思维抽象的奠基性关联:交换抽象构成了思维抽象的基础。

其一,雷特尔将商品交换看作是从剥削社会以来就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由此,他将康德的先天思维形式问题回溯至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他认为正是古希腊铸币形式的生成为概念思维乃至具有永恒形式的哲学概念奠定了基础;货币作为商品可交换性形式的最高抽象形式,以其纯粹的形式抽象、纯粹量化的综合为最初的哲学本体论概念奠基,对于货币的这种形式抽象,他指出,货币功能性本质所要求的材料的不可磨损性与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这样一种材料是内在于货币之中的矛盾,由此,就形成了两种需要区分的货币材质:“一种是表面上的、一种经济功能的材质,正如每个人只在感官上所能接触到的那样;一种是深层的、作为商品社会的综合之潜在功能载体的货币材质,借助这个综合,人们倾向于将货币称为社会的神经。”[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0、128、132页。 雷特尔将货币的这种社会综合功能视为其本质特征,并指出货币正是由一种纯粹抽象的非物质实体性材料所构成的;这种非物质实体的抽象性作为一种现成的形式抽象摆在人们面前,而对这种抽象的注意只有通过概念思维才有可能,巴门尼德第一个为这种现实抽象寻找概念,他将万物的本源归结为“一”,这个本体论的概念即是货币之同一化特性在思维中的片面化、绝对化的表达,在古希腊,正是借助货币统一性实现了对居有社会的中介综合,这种具有高度形式同一性的现实抽象导致了纯粹概念的形成,由此,就形成了具有永恒性的希腊哲学概念,而正是这种“形成概念的能力与其作为认识‘主体’——‘逻各斯’、‘努斯’、‘理智’——色”在此获得了历史性的生成,这是康德先天观念的思维形式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对起源的回忆”得到了说明。

其二,雷特尔所谓的“格式塔转换”逻辑其实类似于康德的先验逻辑。但必须清楚的是,它是建立在“交换抽象”这一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将目光聚焦于康德所生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此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交换使得社会综合相较于古希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相对于古希腊货币作为物性、同一化的交换中介的职能,这一时期的货币已然具有了生产资本的职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交换规律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先天之物,货币作为一种生产资本将生产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使得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竞争机制成功地形成了一个自在相关的、似乎是自动的体系”[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0、128、132页。 ,这种由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所构序的因果必然性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连续一致的展开,对此,国内的张一兵先生曾将之形象地比喻为社会先验综合中的齐一性强暴[注] 张一兵先生将这种齐一性强暴概括为另外一种哥白尼革命,以表示由商品的交换价值形式所中介的社会先验综合对于康德先验论的决定性作用。 ,也即“正是商品的这种交换价值形式齐一化了所有存在(人与物)”[注] 张一兵:《发现索恩-雷特尔:先天观念综合发生的隐秘社会历史机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95页。 。雷特尔指出这种生产的自我封闭的物化关联的再生产在理论思维上的再现,就构成了自然知识的逻辑范畴,资本得以在这种再生产中不断辩证地自我展开,资本充满了世界,在资本主义的现实世界中,资本就是“世界精神”,资本的展开就是“世界精神”的实现,即“人们只需要为了货币的一致的统一,为这个描述添加上‘自我意识的统一’,为服务于交换社会的货币综合功能添加上‘统觉的本源综合统一’,为货币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构成意义添加上‘纯粹知性’,为资本自身添加上‘理性’,为商品世界添加上‘经验’,并且,为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进行的商品交换添加上‘物按照法则的定在’,即‘自然’。”[注] [德]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0、128、132页。 正是基于此,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唯心主义知识理论才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阐明。

这种“格式塔转换”逻辑遵循齐泽克的“对象a”的无意识运作机制。经过交换抽象这三重维度的递进发展及共同作用,雷特尔从交换抽象的物质实在性中推导出了纯粹知性概念,完成了从交换抽象到思维抽象的“格式塔转换”逻辑,而这一逻辑的完成其实就是交换抽象中所发生的无意识机制,是一场“悄无声息”的隐秘转换逻辑。对于“格式塔转换”的逻辑,雷特尔并没有给予过多的笔墨论述。但仔细考察即可发现,“格式塔转换”的逻辑其实是拉康对象a的无意识的运作机制。正由于此,齐泽克敏锐地觉察到这一转换逻辑的内在的无意识机制。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雷特尔指出,针对着某一单个主体而言,商品的这种双重抽象并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也就是说,在主体形成其意识之前,商品交换的形式的抽象性或神秘性就存在了。它不仅独立于或先于主体,而且也先于自然科学知识。这样说,并非是说商品交换形式是某种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而是说,“在思想达到纯粹的抽象以前,抽象就已经在市场的社会效率中开始运作。……在物理学家能够清晰说明纯粹抽象的、发生在几何空间中的运动概念之前,社会交换行为已经实现了这样的‘纯粹’、抽象的运动,它使得在运动中被捕获的客体的具体-感性的属性保持不变:属性的转移。”[注]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换句话说,相对于人类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商品交换是更为基本、先天的形式抽象活动,是先验之前的某种更根本的本体性的形式活动,它构成了科学认知和其他学说的基础。

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指出,“在马克思的阐述中,尽管包含着构成彻底认识批判的一切要素,但马克思并没有把它们综合在一起以构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注] J. Habermas,Erkenntnis und Interesse ,Ffm.: Suhrkamp,1991, S.43.。当然,我们并不完全赞同哈贝马斯的观点,但必须看到,雷特尔对有关交换抽象的分析,特别是他从西方历史认识论角度的分析,的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并引发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逻辑建构问题。他通过对马克思商品形式分析的深入剖析,提炼出了交换抽象这一核心概念,并循着从交换抽象到思想抽象,从思维抽象到康德的先验逻辑,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中勾勒了商品交换活动中所发生的格式塔转换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无意识运作机制。其著述虽少,但分析却至为详尽深入,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马克思有关“商品”交换及其形式迄今为止最为深入、详尽的理论分析。也正是他执着的理论探索,使得我们发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论内涵及其发生学逻辑。他不仅将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商品交换活动及其特征与康德的先验哲学相关联,而且更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奠基于交换抽象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因而,从这个角度看,从交换抽象概念入手,进而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格式塔转换”逻辑及其无意识的运作机制,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

中图分类号: F2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285(2019)04-0045-08

DOI: 10.12046/j.issn.1000-5285.2019.04.005

收稿日期: 2019-04-06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前主要社会思潮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批判研究”(16ZDA1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孔明安,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史凤阁,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通过选取的样本,使用以北海、南宁、钦州、防城港四市的6种商品(粮食、油脂类、肉类、烟酒类、服装鞋帽类、医疗用品类以及日用品类)在2008年—2011年期间的价格数据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差分处理,南宁、钦州以及防城港三市数据求平均,从而得到相对价格指标最后经过计算到如下表:

(责任编辑:林日杖)

标签:;  ;  ;  ;  ;  ;  

交换抽象及其格式塔转换逻辑-论雷特尔对西方历史认识论的重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