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现的灵感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灵感论文,思维论文,发现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灵感思维产生过程的程序,指出其发生过程的几个阶段:(1)显意识领域中逻辑思维的酝酿;(2)潜意识领域中思维诸因子自由碰撞;(3)涌现于显意识领域进行理论逻辑的验证、补充和完善。这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思维特征与功能,构成缺一不可、紧密相关的整体联系。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灵感思维的实质就是一种潜意识与显意识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 整体性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并指出如何在二者结合上完整地理解其思维本质,克服各种片面理解的错误。此外,本文还在分析中论述了灵感思维所具有的非预期的突发性、思维过程的模糊性以及其思维选择机制、思维诱导机制和思维直觉的高级简化统摄机制等功能特点。
关键词:潜意识 显意识 思维碰撞 思维诱导 思维简化统摄
人类科学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发现和发明,是灵感思维活动的结果。灵感思维作为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已成为目前思维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全面地揭示科学发现中的灵感思维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活动的机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灵感思维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科学思维活动中的独特形式。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有过灵感思维活动的体验。以创立相对论而誉满全球的爱因斯坦就说过“我相信直觉和灵感”。面对这种无法否认其普遍存在的思维活动形式,历史上哲学家都对之进行论述,有的站在唯心主义立场把它神秘化、视之为来自上帝的“神喻”,有的则把它排除在人的理性认识之外,视之为感性的心理体验认识,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其思维本质。科学发展到现代,为揭开人类灵感思维的神秘面纱,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与条件。
现代科学表明,人脑是一个分布极为复杂的结构系统。美国当代脑科学家麦克林就把人的大脑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外层的新皮层的主要功能是管辖计算、抽象等,相当于人的显意识部分;新皮层下边是缘脑,它控制情绪、感情;缘脑里边是爬行动物脑,人的一些本能、原始冲动等皆发源于此,它相当于人的潜意识部分。弗洛伊德也提出了人的意识结构可分为显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层次。人的许多理性认识大部分是在显意识领域中进行的。但人的潜意识领域并不是孤寂封闭静止的领域,它也时常参与人的认识活动。
实际上,灵感思维就是在人的显意识领域与潜意识领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下面我们可从一个科学发现的事例入手来探讨灵感思维发生的具体过程:
19世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有一天在书房里炉火边思考着苯分子中碳原子如何排列的问题。一阵倦意袭来,不觉朦胧睡去。在睡梦中他看见长长的碳链条像一条条长蛇起舞,突然有一条蛇回首咬住自己的尾巴。他顿时醒悟过来,据此便提出了著名的苯分子的环形结构理论。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凯库勒的灵感思维的形成过程分为几个步骤:(1)思考苯分子排列结构的逻辑思维。这种思考是在显意识领域中进行的。它是一种以遵循逻辑知识规范而进行的自我意识过程。在这种思维状态中因寻找不到解决答案的思维途径而陷入困境。(2)因梦见“蛇舞”而悟出苯分子的环形结构的朦胧思维。这是在潜意识领域中进行的过程。“蛇”的形象显然是过去认识信息的沉淀而储存在于潜意识领域内的。在显意识领域关于苯分子结构的逻辑思考虽然没有完成结果,但这种思考过程所形成的内容则作为新信息却潜入了人的潜意识领域,因“蛇”形信息的诱导,使得新旧信息相互碰撞、沟通、闪出灵感的火花,便形成了“蛇形+苯分子”的融合结构即环形结构。(3)回到显意识领域,加以思维逻辑的描述、验证和完善。在梦中形成的蛇形图象,这只是模糊粗简的意象雏形,并不是科学的理论形态。因此,凯库勒在醒悟过来后,思维必须又回到显意识领域里进行逻辑的描述、验证,将潜意识领域中形成的思维雏形进行理论上的补充和完善。历史事实也是如此:“他的有机化合物苯分子C[,6]H[,6]的环状结构,却不是一次完成的开始,灵感给他的‘雏形’仅仅是个封闭的六角形”,如图1之a,接着凯库勒从碳的四价出发又构画了图1之b;最后经过综合性研究,才形成苯的正式结构如图1之c[①](见下图)。
图1
一般总是寓于个别之中。从凯库勒这个发现的具体事例,我们不难看出,灵感思维的形成并不神秘。从它产生的思维过程来看,有其发生的一般规律:人们通过实践掌握了许多事物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人脑显意识领域的理解,逐渐积淀于潜意识领域,被作为旧信息而储存下来;当人们在实践发展中提出新的课题研究(如苯分子结构问题),这个新课题研究的内容作为新信息在显意识领域中进行逻辑的组合,逐渐达到思维饱和度或超饱和度时,就会造成正常的逻辑思维的突然阻塞或中断,使百思不解的大脑陷入无序状态;而这些新信息的积淀,一旦撞入潜意识领域,遇到相似信息(如蛇形)的诱导,新旧信息便如闪电一般碰撞、贯通,就会发出灵感的火花,结出新奇的思维成果(如苯分子环形结构),从而形成为一种创造性思维过程。依据这种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用下图来概括灵感思维发生过程的程序(见图2)。
图2:灵感思维过程发生程序图
由此可见,灵感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人脑中显意识领域与潜意识领域之间信息的相互作用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二)
在上述灵感思维发生的全过程程序图表中,我们实际上也概括出了其发生过程的带有一般规律性的几个阶段:
1、显意识领域中逻辑思维的酝酿阶段
就人的认识来讲,大部分的认识活动首先是在显意识领域中进行的。对认识中形成的新问题,在显意识领域中,人们自觉地依据现有的知识经验和逻辑规则,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逻辑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因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陷入思维饱和状态的沉思困境。但在这个逻辑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内容却为灵感思维的发生积累了信息基础与奠定了前提条件。
2、潜意识领域中思维诸因子自由碰撞阶段
在显意识领域中,思维运动通过逻辑思考而趋于思维饱和状态,便停滞下来或被搁置起来,暂停思考。但这个思维运动所产生的新信息却沉淀下来进入潜意识领域,继续展开主体所没有自我意识到的运动。这对于显意识领域来说,仿佛是思维信息运动的消失,呈现为暂时性的思维空白。实际上,这些思维内容作为新信息,一旦撞入潜意识领域,便展开了高速的自由运动。在潜意识领域,新旧知识信息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作用,进行自由的多维度的非线型思维运动。一旦新的思维信息,与有关的相似信息相撞,借助诱发性的思维联想力,便产生思维灵感之光,形成独特新颖的思维成果的雏形。值得提出的是,灵感思维运动这一重要的阶段是在潜意识领域中进行的,是主体无法自我意识到的,因此便被蒙上一层神秘的外衣。
3、涌现于显意识领域进行理论逻辑的描述、验证和完善的阶段。
在潜意识领域里形成的思维成果的雏形,一般带有模糊性、粗简性和瞬息变动不居性,宛如闪电一般,如不及时抓住便瞬间消失。因此,必须将它迅速重新回到显意识领域,对之进行缜密的理论逻辑验证和逐步完善。这也是很重要的思维艰苦过程。在这个逻辑思维过程中,必须依据知识的逻辑,一方面以潜意识领域形成的思维成果的雏形为基础或为基本结构,对显意识领域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进行重新组合,使之在抽象概念活动中不断丰富化、具体化;另一方面又依据科学知识的逻辑要求、对这个独创性的思维成果的运行过程进行严格的验证和描述,使之在逻辑思维运动不断深化过程中,逐步克服某些缺陷,逐渐成为完善的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成果,最终完成灵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从灵感思维的全过程来看,上述三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第一阶段是形成灵感思维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作为主体人长期自觉地深思熟虑的酝酿过程,积累了许多有关的思维信息,为灵感思维活动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其中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地确立蕴含独到意义的思维目标(或科学论题)对于进一步形成灵感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许多学者认为,灵感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积累、偶而得之”的过程。不言而喻,灵感的“得”,是与“长期积累”的思维酝酿过程分不开的。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容易把灵感思维看成是一种没有实践基础和认识来源的神秘化的“心理直接体验”或来自于主体之外的“上帝神喻”而陷入唯心主义的理解。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深化与继续,是形成灵感思维活动的重要的关键时期。它蕴含着产生思维灵感之光的契机和机制。如果没有这个阶段,那么人的思维活动就会因找不到突破口而涸竭、停滞、僵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阶段是寻找创造性思维的突破口、思维活动从量变过渡到质变的跃迁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在潜意识领域中进行的,是自我意识不到的过程,但从主体意识分为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全过程来看,它仍属于主体意识活动,只不过是属于主体意识中最深层、较隐蔽的过程罢了,是第一阶段活动的继续,依然以意识的逻辑思考为前提与基础。如果不这样理解,就同样会把它独立化、神秘化而隐入唯心主义错误。第三阶段同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它对第二阶段的思维成果的雏形进行及时的修正、检验、补充和完善,使之不断克服某些缺陷、日趋丰富、正确,从而形成富有创造意义的科学思维成果。如果没有这个阶段,那么完整意义上的灵感思维过程还不能算最终形成。因为在潜意识领域所产生的灵感思维,并不都是正确而清晰的,有的也许是荒谬的念头;有的具有某些缺陷性和模糊性;有的也可能是正确的;等等。对之,必须经过第三阶段的严格的科学验证和补充,才能进一步推动灵感思维活动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结成智慧之果。因此,没有第三阶段的话,蕴含创造意义的思维灵感,会如闪烁的星星,划过夜空便瞬息消失了。
(三)
1.灵感思维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从其外观上看,具有以下主要的思维特征:
(1)非预期的突发性。这是就灵感思维发生状态和表现形式而言的。它的产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即事前毫无预感,甚至苦思冥想也毫无结果。而你不“想”它时,却又突然浮现于脑际。正因为这种思维的突发性的存在,被唯心主义者加以神化了。其实这种非预期的突发性,只不过是因为它没有单纯地在显意识领域遵循常规逻辑程序所形成,因此它的思维结果不具有自我意识到的预定性罢了。它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相沟通时,从潜意识领域冒出来,撞入显意识领域后才被自我意识感觉到的瞬间思维火花。从思维活动中显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来讲,它仍然是具有寓含必然性的“预期”的思维现象。
(2)思维过程的模糊性。这就是说,灵感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因为其具有这种思维的模糊性,唯心主义者才借此说灵感直觉是神秘不可知的。其实,精确与模糊是对立统一的。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高级的过程。同事物复杂化相伴的就是不精确性即模糊性。灵感思维过程的内容极大程度上是在潜意识领域里思维诸因子自身碰撞组合的运动中进行的。这一过程对于显意识领域里的自我意识来讲是“神秘的”、“模糊的”。实际上,灵感思维在潜意识领域中形成的思维模糊性仍然是以首先在显意识领域里遵循逻辑规则,反复细致思考的精确性的思维信息的积淀为前提基础的。
2.从灵感思维活动的内部过程来看,也存在着以下主要的思维活动的内在机制:
(1)思维的选择机制。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曾说过:“发明就是鉴别、就是选择”。灵感思维活动无论是在显意识阶段的逻辑运动还是在潜意识阶段的自由碰撞运动,其思维诸因子的相互作用,客观上遵循选择方式。借助于思维的选择方式,某些相关的新旧知识信息在复杂广泛的思维活动境域中才能相互贯通、相互溶合、重组,建构成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新颖成果。
(2)思维的诱导机制。灵感思维活动的重要阶段是在潜意识领域的活动中进行的。如何从潜意识活动涌现于显意识领域,关键的机制在于思维的诱导因素和诱导方式。借助于思维的诱导,一方面在潜意识领域内,相关的知识信息之间才能相互碰撞、沟通和溶合;另一方面也使得潜意识领域与显意识领域之间产生相互沟通、相互作用。思维的诱导是以诱因为先决条件的。一般说来,相似信息(如前述的蛇形)容易成为思维诱因。而新旧信息之间的相似性或共同性则是思维诱导过程的契机。
(3)思维直觉的高级简化统摄机制。灵感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并不是一种在狭窄领域中进行的单向的简单过程,而是思维诸因子多层次、多维度的相互交融的高级运动。当思维运动达到饱和度时,由于思维直觉力的作用,就形成了一种思维瞬间的高级简化统摄机制。这种思维机制功能的特点是:它侧重于把握思维目标的整体本质,而不拘泥于细节、不停滞于某些方面或某些阶段。它迅速越过具体细节、某些个别方面的层面而直接统摄和把握思维对象的整体的深层本质。它获得的是思维结果的意义,而对具体的细节和过程则忽略、简化了,从而呈现出思维直觉力在统摄运动中迅速跳跃性的特征。值得说明的是,形成这种思维简化统摄机制的直觉能力也不是神秘不可知的。它是主体在不断理解、综合各种思维信息之间本质联系的反复训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级自觉能力。
(四)
综上所述,依据对灵感思维活动的过程、阶段及其内在机制的考察,我们对灵感思维活动的本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概括。这就是说,灵感思维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潜意识和显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相互贯通的整体过程。笔者认为,对灵感思维这种复杂高级的思维活动的本质把握,重点在于二者的结合上,而不能片面地把它们割裂开来、视为孤立的过程。我们既反对把灵感思维活动说成是纯粹的“心理体验”的结果而无视其知识的客观来源和实践基础的唯心主义说法;也反对把灵感思维说成是单纯的“无意识(即潜意识)”活动的结果而否定其显意识的逻辑思考前提基础、把它神秘化的观点;也不同意否认灵感思维活动中潜意识过程及其作用的片面观点。
如何增强人的灵感思维活动能力,以利于更多的科学发现,应该说也是灵感思维研究的重要方面。依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观察、广泛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信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产生灵感思维的前提基础。灵感思维是建立在主体从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丰富的文化知识信息基础之上而展开的。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只有积累丰富的知识信息,形成丰富合理的知识信息结构库,才有可能产生知识信息之间的重新组合、形成灵感思维活动。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说得好:“一个科学家,假如你只知道自己搞的那一门,对其它事情一概不知,你的思维怎么能打开呢?因为好多东西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启发的。”[②]
2、热衷于研究新问题,捕捉新信息,以此确立思维目标。这是灵感思维发生的重要起点。灵感思维并不是一个单纯在原有知识信息境域内简单的重复组合,而是一个借助于原信息境域外的新的思维目标,并以此为诱导与牵引、协同诸信息、趋向新目标而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跃迁性的复杂思维过程。树立新的思维目标是很重要的环节。为此要善于提问、敢于置疑。
3、勤于思考,加强思维的具体操作训练,这是培养灵感思维活动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要经常进行以下几种具体的思考训练:如多向发散式思考、逆向思考、侧向类比思考等等。特别要发挥思维的联想力。借助于思维的联想可以进一步激发头脑中各领域之间信息的自由组合运动、调动和唤起潜意识信息进行思维参与、触类旁通、协同建构、撞出灵感之光、在其光辉照耀下,去撷取智慧之果。
* 本文内容属于笔者承担的湖南省“九五”规划课题《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基础性研究之一。
注释:
①刘奎林、杨春鼎著《思维科学导论》,中国工人出版社版,第129页。
②《中国青年》198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