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_隐性知识论文

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联盟论文,知识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 言

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知识一体化的制度。Demsetz(1991) 指出:“企业的存在是对知识经济中基本的不对称的反映;知识的获取比知识的使用要求更高的专业化[1]。”Hayek F A.(1945)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知识的集合体,是一个知识分布系统[2]”。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变化速度加快,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发展,更要向其他组织学习,将其他组织和外部的知识转化为本组织的知识。组织间的相互学习能够产生共享和放大效应,有利于新的知识资源的形成,取得双赢。企业联盟就是取得外部知识、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而知识转移是企业联盟促进组织间共同学习和取得外部知识的重要途径,有关知识转移的思想早在1977年就由Teece提出了。对于企业与知识转移的关系,Kogut和Zander(1992)认为,知识转移是企业存在的原因,有效的知识转移对于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非常重要[3]。Zander & Kogut (1995)分析了知识的特征,认为知识的隐性特征是阻碍知识转移的重要原因[4]。已有的有关知识转移的研究大多是考虑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缺少对组织之间和企业联盟内知识转移的分析。本文将分析企业战略联盟的演化,说明知识转移对于联盟的重要性,接着提出知识转移的一般模型和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最后分析如何通过知识情境的建设来促进联盟内的知识转移。

2 企业联盟——从产品联盟到知识联盟的演进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相对独立的事业或者职能部门,为了共同占有市场或者使用资源等目标而形成的建立在较密切关系(主要是契约关系)上的分担风险、优势互补的松散型网络组织。企业联盟具有以下功能:分担风险、资源互补、发展企业能力、避免过度竞争等[5]。

根据联盟形式和合作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产品联盟和知识联盟。两种联盟的主要区别在于,在产品联盟中,双方合作的重点是扩大市场份额,提高销售额。在知识联盟中,参与者都致力于向对方学习和创造更多的知识,知识联盟是从产品联盟而发展出来的。如表1所示。

表1 产品联盟和知识联盟的差异

比较内容产品联盟 知识联盟

合作范围竞争对手,上下游企同行业相关企业,科研机

业等 构等

互补资源类型主要是有形资产主要是技术、管理、文化

等无形资产

合作目标扩大市场占有 获得技能,共同学习

知识转移类型显性知识为主 隐性知识为主

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充当了竞争的利器。产品联盟大多是由于企业在运营某一环节比较弱,而需要借助其他组织的力量实现企业价值。这种合作大多是基于有形资源的互补建立的。比如有的企业在生产方面比较强,而销售力量比较弱,企业就可以寻求与销售比较强的企业合作,取得互补效应。联盟的双方通常是资本、技术、市场、生产等方面产生的合作。合作双方大多处于同一行业,在同一产业展开竞争。由于产品联盟中的合作大多是建立在有形资源的互补基础上的,伴随资源的共享的是显性知识的转移,不能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常常在合作双方短期目标达到后而取消合作,不能培养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知识在企业塑造竞争优势和创造利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C.K.Prahalad和Garry Hamel(1990) 提出的核心能力就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6],强调核心能力就是一种知识。企业的核心能力实际上就是企业积累的独特的难以为竞争对手模仿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专门化的知识尤其是企业组织和流程中的知识以及和文化相关的隐性知识成为了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产品联盟向知识联盟的演进是战略联盟发展的必然。知识联盟就是企业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形成的以共同学习和共同创造新知识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为目的而形成的合作组织。知识联盟的核心目标是共同学习和创造新知识[7]。强调通过具有互补性知识的双方合作而达到共同学习提高企业能力的战略目标。知识联盟的合作目标使得合作双方着眼于长期战略,双方在共同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互补的资源,还形成了创造这些资源的能力。有利于企业更新和创造新的核心能力,形成持续发展。因此,知识联盟是伴随竞争要素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长期发展的战略联盟形式。

3 知识的类型与知识转移过程

3.1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根据知识可以编码化的程度可以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可以被明确的表述和归纳,可以表示为公式,定理或系统化的理论。它以一定的载体来表示。如各种印刷品,程序,设计好的产品或机械设备等,显性知识的载体不同,但是都反映了其编码化的特性。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其所凭借的载体加以传播,可以通过市场来交易。而隐性知识是由个人或组织所掌握的难以通过语言或其他编码形式表达出来的知识。

3.2 知识类型与企业联盟的形式匹配

企业之间的竞争,产品和服务以及技术等只是企业能力的外部化结果,是显性知识的载体。企业内部所形成的隐性知识才构成了企业竞争中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企业能力来源于企业整合其内部专门化知识的能力;对于知识的两种主要类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因其有限的转移能力而尤其重要”[8] 组织对隐性知识的积累和整合使企业形成了内含于企业组织流程和组织关系中独特的企业文化、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企业价值等难以模仿的独特知识,由于其难以模仿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如上所述,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一定的载体而传播,同时,由于其容易识别,传播,不能构成企业长期持续发展能力,企业获得的显性知识只能维持短暂的竞争优势。而隐性知识由于其模糊性、复杂性难以编码,难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转移,增加了其价值性和持续性。企业战略联盟的不同形式也造成了战略联盟合作的动机和持续性的差异。企业产品的联盟主要是基于显性知识的转移目的而建立的,而知识联盟是在竞争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企业的合作更加注重市场上难以获得的隐性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育,如图1所示。

图1 联盟形式与知识转移的类型

3.3 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

企业联盟尤其是知识联盟建立的重要目的就是实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组织之间的转移,这就需要我们理解知识的转移过程,促进知识的转移。知识的转移一般包括知识的发送和接收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分别由不同的参与者——发送者和接收者分别完成,二者通过中介媒体连接起来[9]。

知识转移通常具有方向性,通常是从特定知识存量的高区位向低区位转移。接收者对知识要求的反馈以及发送者的态度、经验和情绪等因素影响了发送者的知识的选择和整理。而且知识在发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加入一些噪声。知识从发送者到接收者中间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中介过程,是知识转移的载体,其本质上是知识发送者和接收者的相互作用过程。技术手段的发展和语言文化等因素会影响中介载体对知识转移的效率。接收者在接收到发送者所发送的信息后,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验对信息进行选择和整理,接收者的态度和经验等影响了接收的效率。由于人类表达能力和信息传递的限制,接收者的需求不能完整的传递给发送者,而发送者的知识也难以准确无误的传递给接收者,在转移的过程中,双方需要不断交流,增强反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知识转移过程

3.4 影响联盟内知识转移的因素

由于知识本身的特点、发送方、接收方的态度能力等因素的差异以及知识传递技术的限制使得知识在不同的组织之间的转移就变得困难[10],我们根据知识转移的过程分析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

(1)知识本身特征。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然而组织拥有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是隐性的。隐性是知识难以转移的原因,这是因为隐性知识存在着不可编码、非结构化、与特定组织或特定流程相联系等特点。知识联盟所需转移的知识基本上是市场无法交易的知识,联盟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合作转移或者共同创造新的知识。

(2)发送方态度和能力造成的障碍。 企业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企业内的组织或者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利益引导或者合适的机制安排,很难主动向其他组织转移知识。另外,由于企业隐性知识的模糊性,企业内的个人或团队也难以清楚识别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隐性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对知识的形成做出清晰的归纳,影响了发送方可能转移的知识的质量。

(3)接收方的能力和态度因素造成的障碍。由于知识转移的难度比较大, 又需要同外部组织合作,接收方是否有足够的动机和激励去从事这些挑战性的工作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效果。另外,接收方的吸收能力也是决定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Cohen和Levinthal于1990年提出吸收能力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评估外部知识价值、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商业化应用的能力。企业的吸收能力依赖于企业以往对员工培训和学习等的经验。企业如果知识存量比较小,缺少吸收和转化外部知识的经验就会造成知识转移的障碍。

(4)组织间的差异造成的障碍。 知识是在特定的组织和工作流程中经过积累而形成的,知识在相似的环境中最容易转移,组织特征尤其是文化的差异是知识转移的主要障碍。

4 知识转移的情境建设

4.1 知识的情境嵌入性和知识情境三角形

Sproul(1981)认为,企业知识可以看成是企业的日常行动计划和标准操作程序,用以指导企业的个体成员在特定场合中的行为[11]。Hedlund和Nonaka(1993) 认为体现在产品或服务中的技能和专长,以及认知的过程就是知识[12]。尽管各位学者对知识的定义有差异,但是都认为知识是一定情境下的产物,嵌入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根据企业联盟的知识转移特点,笔者认为战略、组织结构、文化三个维度在联盟的知识转移中最为关键。其中战略因素主要是指组织的战略目标,组织在联盟合作时的动机和价值取向。组织结构是指合作双方各自的权利结构、激励制度等因素。文化主要指企业的价值取向以及企业的非正式的制度因素。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企业知识情境的边界。

图3 企业情境三角形与知识类型

如图3所示的知识情境三角形, 在三个情境维度范围之内的部分是企业已经拥有的知识或者可以吸收的知识。其中,椭圆内的知识A 是企业可以识别和运用得知识,已经被企业所拥有,并形成了企业的能力。椭圆之外三角形之内的知识B 是企业当前所不具备,但可以吸收和较好的转化的知识。三角形之外的知识C 是企业情境范围之外的知识,与企业当前的战略、组织、文化都不相符合,短期内难以为企业吸收和转化。

4.2 知识情境三个维度的构建

知识的转移就是知识从一种情境转移到了另一种情境,由于知识对情境的依赖性,相似的情境可以很好的促进知识在组织间的转移。知识转移的情境建设就是要从战略、组织、文化三个维度优化企业知识转移的环境。

(1)联盟双方的战略匹配。联盟双方应该树立长期的合作目标, 着眼于知识的转移而非短期的市场占有目标。成功的联盟总是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引,在共同的长期目标指引下,企业之间会增加彼此的信任,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知识,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

(2)建立学习型组织。组织结构的设立必须适应组织学习的需要, 建立学习型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把学习与工作系统的持续的结合起来,以支持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以及整个组织系统三个层次的发展。建立学习型组织要求企业形成一种扁平式的组织结构,以利于信息的交流。同时还要形成组织学习的制度环境。组织学习既是指组织内单个个体的学习,也是组织成员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组织成员在工作中的互动和交流中共同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仅有利于组织内的学习,这些学习经验同样会促进组织对本组织外部知识的吸收和接纳。

(3)文化融合。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之间往往都存在着文化距离。为了促进联盟内的知识转移,有必要促进联盟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所谓文化融合,就是要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联盟组织之间、人员之间,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求同存异。在联盟各企业之间形成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的文化,增进联盟各方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促进知识转移。

5 结 语

战略联盟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组织学习的重要方式。战略联盟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正从产品联盟到知识联盟演化,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是联盟成功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知识类型与联盟形式的关系,论述了知识转移的过程,并根据知识转移过程研究了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最后文章提出促进知识转移的重点在于建立知识转移的情境,并从战略、组织、文化三个维度阐述了如何建设知识转移的情景。知识转移情境建设是促进知识转移的关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标签:;  ;  ;  

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_隐性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