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关键因素的宏观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分析论文,中国论文,关键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建立以后,很快初步改变了落后农业大国的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到1994年,中国第一产业(农业渔牧)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8%,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达48.5%,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32.7%。此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仍逐年略有降低,表明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一个新兴发展中的工业—农业大国(参见表1)。
表11999年中国各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劳动力结构
产业类别 GDP结构比重(%) 劳动力结构比重(%)
第一产业17.23 70.32
第二产业49.73 29.77
第三产业32.9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不过表1 也反映了我国各产业劳动力结构和生产水平结构的明显失衡。这和已于20世纪80年代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参见表2)。
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体现了一种规律性,即在各产业劳动力和生产水平的结构上,一国的工业化水平愈高、经济相应愈发达(工业化水平一般与人均GNP正相关),其各产业的劳动力结构比重和产值结构比重也就越相协调。换言之,彻底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条件,一是三个产业的GDP或GNP(分别以G[,1]、G[,2]、G[,3] 表示)的结构表现为“G[,1]〈 G[,2]〈 G[,3]”;二是三个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以P[,1]、P[,2]、P[,3]表示)呈“P[,1]〈P[,2]〈 P[,3]”的态势,且P[,i]值和G[,1]值相趋近。同期世界各类国家(地区)群组的情况,证实了这一规律的普遍性(参见表3)。
按收入“低→高”的顺序观察表3, 除高收入产油国情况特殊外(其石油藏量丰富、农牧业生态恶劣但人均GNP甚高;表中以“*”标示),可发现各不同国家(地区)组之间,
表2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和主要发达工业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比较
国家各产业产值比重(%)各产业劳动力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美国
23266 2 32 66
英国
23266 2 42 56
前西德 24652 4 46 50
加拿大 32968 5 29 66
荷兰
43363 6 45 49
意大利 64054 1145 44
日本
44255 1239 49
中国 374518 7413 13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表3 20世纪80年代初不同收入国家(地区)组的经济结构比较
国家(地区)分组 各产业产值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低收入国家3734
29
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2233
45
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1137
52
高收入石油出口国 2[*] 65[*]33[*]
市场经济工业国3 35
62
国家(地区)分组 各产业劳动力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低收入国家73 1315
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54 17
29
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30 28
42
高收入石油出口国 46[*] 19[*] 35
市场经济工业国 6 38
54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工业化程度(这里以人均GNP衡量)和经济结构的关系, 大抵都是按上述规律演进。又以发达工业化国家组的状况最为典型:其三个产业的劳动力结构比重和产值结构比重均由低到高依序为“一,二,三”。我国的情况显然不同于高收入产油国和发达工业化国家,但与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的情况也不同,即我国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高,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最高。
上述情况说明:直到1999年,一些国家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工业化的任务仍未完成。而究其关键,则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及各产业劳动力和生产水平的结构失衡。
劳动力结构和各产业生产水平是否相协调,是经济与社会发达与否的一种综合性反映,也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及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相互关系。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越相趋近,社会经济就越发达。如美国,其1983年各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在宏观统计上完全一致,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则相差甚微(参见上表2及表4、表5)。
表4和表5既反映了我国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发达工业国的历史状况,更反映了我国工、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不平衡的现实。表5显示1983~1999年的17年间,我国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绝对水平有显著提高(按现行汇率折合美元粗略估算,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约1.6倍,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约2.6倍;按不变汇价粗略折算则分别提高约5倍和7倍)。
表4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国家工业
劳动力 产值人均产值
(百万)(百万美元) (美元)
美国
50.3 1048224.3
20839
加拿大 4.9 93960.0 19175
前西德 19.5 300416.815405
日本
31.6 446405.414126
荷兰4.4 45015.0 10238
英国
15.4 145632.09457
意大利 16.9 141136.08351
中国
83.5 123583.51480
国家
农业
劳动力 产值人均产值
(百万)(百万美元) (美元)
美国
3.14
65514.020864
加拿大 0.85
9720.0 11435
前西德 1.70
13061.6 7683
日本
9.70
42514.8 4386
荷兰
0.59
5460.8 9255
英国
0.73
9102.0 12469
意大利 4.10
27170.4 6627
中国 475.10 101631.1 214
资料来源:同表2
表5中国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年份 农业劳动生产率 工业或二、三产业
农业劳动生产率
(A)综合劳动生产率与其它产业劳率
(B) 的比较(A/B)
1983214(美元) 1480(美元) 0.1445
1999 2866.94(人民币元)
32284.19(人民币元)
0.0888
资料来源:同表1和表2。
但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失调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呈恶性发展之势:1983年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6.9倍,1999年二、 三产业综合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比则高达11.2倍。这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因“地块零碎”、“小农作业”从而农业相对最为落后的日本相比(1983年,日本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3.22倍;其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中国的20.49倍),也相当的悬殊。
综上所述,实现我国工业化的基本思路是:借“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围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改善各产业劳动力结构及其同生产水平的关系,依市场经济规律多方位地进行管理、技术、文化的创新。在农业部门自身进取的同时,真正提升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降低其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价格,增强我国农村市场的总购买力以“支农”;并有序地培养、导入农村人口发展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除传统服务业外,应包括文教科卫军等)以“兴国”。这恰如中国共产党早期友人杨明斋所撰《评中西文化观》中所说:“农渐化为工,于是‘新世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