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美国的企业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当代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1991年美国经济走出谷底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构成了其新经济的突出表征。一些经济专家认为美国经济已经率先迈入了世界经济的新时代——信息时代,其经济连续增长时间很可能超过历史上最长的103个月的记录。 美国经济出现这种繁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创新求变构成美国新经济出现的微观基础。本文拟探讨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一
70年代后,美国企业在国际上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与此同时在国内则面临着资本、劳工和消费市场的挑战。在资本市场上,八十年代的金融动荡使企业筹集资本的风险加大,追求利润的压力增加;在劳工市场上,公司企业更加需要适应新技术的“知识型”人才,而不是传统的被动工作的职员;在消费市场上,“高附加值战略”已经提出,批量生产、工序分解的时代成为过去,按顾客需要同步地、灵活地生产正在导致一种新的规模经济,消费者的价值感和独特性使市场出现“分众化”的趋势,无论是定价模式,还是对市场的灵敏反应,都要求企业必须从全球态势出发,以新兴的微电子技术为后盾去寻求一种“低成本、高效率、重人性、讲团队精神、精干、灵活、机动而又能实现‘非批量’的规模经济优势的新体制”(注:参见萧琛:《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大的变革》,《效率、公平与深化改革开放》,1993.2,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13页。)。
然而,在二战后尤其是到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企业依仗着战后初期的绝对优势而疏于创新,导致了美国市场模式无法发挥其潜能,暴露出美国企业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主要表现在:
(1)美国大企业仍保留着工业化时代的等级森严、 重物不重人的管理方式,大批量的生产和对误差的容忍;
(2)美国企业的长期资金主要从证券市场筹集,其中30 %是发行企业股票,70%发行企业债券。机构投资者约在36%左右,个人持股率高达60%以上。由于这种股权结构中产权结构高度分散和个人持股的特点,股票分红率成为评价公司经营绩效的主要标准,美国公司普遍患有“短视症”,只注重短期效益,利润至上,而忽视长期投资和成长。
(3)美国的传统行业如汽车业、钢铁业由少数大公司垄断,行业内部缺乏竞争力和创新意识;
(4)由于国内的产业保护政策, 一些企业过分地依赖政策的庇护而忽视了创新求变。
其结果,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受到削弱,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调整战略创新求变成为美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二
美国企业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部组织结构创新。
第一、人员裁减,机构消肿,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应变的灵活性。美国传统公司体制的管理机构十分臃肿。美国前五百家大公司所设的经理阶层多达11—14个,经理秘书之比高达二比一,经理工人之比为一比三点四。这些问题到八十年代后期已经变得非常严重,八十年代美国产品的成本比六十年代以前要增长20倍,而同期劳工实际工资仅增长2.2倍。因此,美国许多企业首先进行内部经营整顿,甩掉了一些盈利欠佳的工厂和部门,集中经营那些盈利较多和富有发展前途的部门和工厂。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1981—1986年先后砍掉了价值59亿美元的 232家企业,关闭了73家工厂和办事处,压缩了照明设备和电动机等传统业务,提高了新兴行业的占有量,公司盈利大大增加。其次,开始改革“公司官僚”,形形色色的纵向结构被拆除,九十年代,美国公司已经迅速地将其中间管理阶层至少削减了三分之一。总部设在东京的美国A&I废除了营业、系统、管理等部门的部长、副部长、科长的头衔。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也将总部收缩,各种后勤、服务工作正在尽可能甩给日益完善的社会服务业。总的来说,大公司的规模都在向适度和精干的方向调整。
第二,内部管理结构重组。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实行“内部市场制”,即企业内部各单位在原矩阵式结构的基础上,打破条块界限,与其它部门直接进行横向联系,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在各部门之间形成厂商与客户的关系,各自相互独立,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其特点是:1、 大型企业被改造成许多小的能提供某种专门服务的自行管理的单位。智能信息系统利用企业内综合通信网或者组件系统把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结合成为一个工作整体,协调生产全过程和分散在各地的各单位之间的工作。2、 企业每一个部门的管理都通过知识型人员组成的一个几乎拥有全权的自行指导班子来进行。这个指导班子对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和最终处理实行一抓到底的管理方法。3、 管理职能部门按工作成绩分配预算、工资、奖金和其他资源,同时也允许各部门按自己认为的最佳方式自行组合和安排生产。例如在美国制药、电信和造纸业中,传统上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的先后顺序现在已经趋向同步,各环节的专家们在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密切合作。(注:萧琛:《美国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二)外部协作机制创新。
美国企业历史上所经历的扩张史表明,美国企业长期以来不仅在内部结构上而且在外延组织和对外合作关系方面,也往往表现为一个企业的“金字塔”。控股公司和托拉斯都是明显的控制命令型结构。然而,美国企业界近十年来新的兼并浪潮和美国企业结构的变革表明,美国外延控股公司的“金字塔”结构,同企业内部结构一样,也正转型为巨大的“企业网络型”结构。
与美国企业扩张的新途径相适应,美国企业在外部协作机制上也有所创新,“技术开发”正在成为公司之间合作的新纽带。过去的冤家对头IBM和苹果公司,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捐弃前嫌,携手合作。 近年来,为开发多媒体技术,世界十二大电子公司开始联手合作,成立了多媒体个人电脑市场委员会,接着又商讨确立统一的多媒体技术标准。为此通常成立战略联盟公司。所谓战略联盟公司,是指一家公司为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与许多公司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的打破时空界限的新兴公司。一般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合作关系,属临时性机构,它们分合迅速,能抓住市场机会。在这种联盟中,成员之间仍保持各自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彼此建立在各种协议的基础上,从战略联盟使用的手段看,90年代的企业通过兼并与收买等形式组成新企业,采取牢固的协同方式,战略联盟公司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协作模式。
(三)技术创新。
美国企业主要依靠风险资本和小企业来开发高技术。美国正是依仗着这两项优势在技术创新中抢占先机,在世界高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美国风险资本由于在1978年和1981年政府接连降低了资本增益税和70年代末以后放宽了金融管制而突飞猛进。风险资本家的投资对象总是选择那些从事新技术开发、风险较大但资本增益最多的创业公司。他们的目标是要使他们投在创业公司中的资本经5—7年能在出售时获得5—10 倍的收益。主要投资对象是电子工业、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里的创业公司。当前许多美国有名的高技术公司,如数据设备公司、苹果计算机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等就是依靠风险投资建立起来的。创业公司或风险企业大多是小企业。在1980年—1985年里,美国每年平均新增加60万家新企业中,许多是创业公司或风险企业。这些小企业在美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功绩卓著。至80年代末,“90%以上的新技术是小公司或个人创造的;在美国工业开发应用的重大科技发明项目总数中,有40%—60%是小公司创造的。”(注:黄素庵:《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第389页。)90年代以来,小企业的作用更为突出。在美国,哪里的风险资本、小企业越多,哪里的高技术越集中。
小企业在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具有优势。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曾经收集20世纪对美国和世界有过巨大影响的65项发明和创新,发现它们基本上都先由个人完成,然后取得专利,办起自己的小企业,生产和销售这种新产品,最后再发展为大公司的。小企业不仅有很强的发明创造力,而且科研成果推出快,科研投资回收期约比大公司短1/4,也就是说,小企业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效率高于大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导致一些适宜小企业经营的新行业出现,如半导体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生物技术工业、激光工业等。这些新兴工业一般属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由于技术日新月异而设备的无形磨损加快,往往几年内就需要更新,产品批量小,生命周期短,这就需要人员精干、机构精简、管理层次少、决策快、转产快的小企业。美国小企业管理局一项研究表明,在把新产品投放市场所需时间上,小企业平均是2.22年,大企业为3.05年,在新技术专利的利用速度上,小企业改进产品的时间快于大企业(注:陶坚:《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时事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61页。)。小企业虽然大多数是独立经营的,但它们同大企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小企业的一部分资本是大企业提供的,有些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有些则最终被大企业收买。信息时代,美国大企业更加重视并尽力发挥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特殊作用,开始与小企业实行联合经营。就连蓝色巨人IBM也积极与小公司携手合作, 开发第一流的超级计算机新技术。有些大企业则力图在它们内部培养小企业那样的创业精神,通用汽车公司、通用数据公司、杜邦公司和美国电报电话公司都试图配置内部小企业家。
三
八十年代以来,美国企业通过创新求变,终于在九十年代有了收获。首先表现在美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大为增强。一些统计表明,自1990年美国的生产率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 是过去20年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 根据美国《商业周刊》1998 年公布的1000家业绩优良跨国公司排行榜,1998年美国占480家,比1997 年增加了33家,比1990年增加了151 家(注:陈宝森:《谨慎乐观的前景—美国经济走势探析》,《国际贸易》,1993.3,第13页。)。特别是在信息产业领域,美国公司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在全球500 家最大公司中,微软公司由第11位上升到第3位,同期Inter公司由第10位上升到第6 位(注:周家雷:《美国‘新经济’探析》,《当代亚太》杂志, 1998.11,第38页。)。企业创新还改善了美国企业的经营绩效,今年3月美国道·琼斯指数首次突破10000点大关,近期依然保持着较高水平。 美国企业创新求变,最终为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微观基础。直至今天,其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可见的未来将有力地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美国企业的生存土壤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着显著的不同,美国企业创新的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但美国企业创新所体现出的企业组织结构发展趋势、风险投资和小企业运作模式、以及美国企业家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