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滇池流域环境治理论文_李馨

浅析滇池流域环境治理论文_李馨

成都理工大学 610059

摘要:整治环境,治理滇池,是昆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滇池污染原因分析,得出污染主要由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造成,并提出从污染源控制及生态修复来恢复滇池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来根治滇池污染,从而达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滇池;环境治理;湖滨湿地

1 绪论

滇池位于昆明市的南端,处于城市的下水口,近几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不断增长,整座城市的污水都流往滇池,同时,滇池又属于在自然演替过程中已进入衰老期,湖盆变浅,来水量不足,换水周期长,生态条件脆弱,富营养化速度加快,致使滇池水质不断恶化,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滇池水质的恶化,不仅制约了昆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严重地影响着滇池流域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治理湖泊污染,恢复湖泊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要根本恢复滇池生态环境任重道远。

2 滇池环境污染原因

2.1 概况

滇池,位于昆明坝子中央,东起呈贡区旁,西至西山之麓,北临大观公园,南入晋宁县内。滇池为西南第一大湖,也是中国第六大的淡水湖【1】。根据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供的数据,上世纪 60年代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质均为Ⅱ类水质,70年为Ⅲ类,70 年代后期,水质逐渐恶化,草海水质 80 年代起变为劣Ⅴ类;外海水质80 年代起变为Ⅴ类,2001年起在Ⅴ类与劣Ⅴ类之间波动变化【2】。滇池水质恶化之后,占绝对优势的蓝藻恶性繁殖和积累,蓝藻大量存在,使得滇池水体发黑发臭,并对滇池饮用水源地的供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滇池的污染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氮、磷、藻类为代表的富营养化,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为表征的有机污染。

2.2 滇池污染成因

2.2.1 自然因素

滇池属南北向的宽浅型湖泊,水流自北向南,而流域内的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形成湖水“倒流” 的特点。风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使得污染物很难被输送出湖泊,相反是漂浮物往往被送至湖泊源头,污染物沉积的底泥积累日益严重,加之滇池湖盆宽浅,湖区西南风强劲,湖水搅动强烈,底泥中的污染物水中扩散,形成了严重的内源污染。

2.2.2 人为因素

滇池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下游,地处流域最低点。流域内主要入湖河流穿过人口密集的城镇、农村,沿途接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污水,携带大量污染物最终流入滇池,使滇池成为昆明市污水唯一的汇集地。滇池污染负荷巨大,远远超过的环境承载力能力,在一时难以对此进行快速有效处理时,对滇池水环境的影响就难以避免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滇池环境治理及对策

3.1 污染源控制

3.1.1 工业污染控制

工业废水对城市水环境污染极大,污染物成分复杂部分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不宜采用传统生物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因此滇池流域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达标排放考核措施,目前纳入考核的重点工业企业基本实现达标排放;二是开展控制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对企业废水处理设施进行在线运行监控;三是建立和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四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3.1.2 生活污染控制

防治城市水污染,建设足够的污水处理厂是必要的。但是,为了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必须同时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把雨水和污水分开,实现清污分流。必须通过专门的排污管道把城市污水送进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还要严格管理污染源,减少污水量,使废水都能经过治理后达标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不能直接进入河流和湖泊。

3.1.3 农业污染控制

在昆明滇池周围饲养着上百万头牲畜,农田里施放大量的氮肥、磷肥,使用大量的农药和杀虫剂,人畜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物质,使之水质富营养化。因此应从生态的角度出发,退耕还湖,在滇池周边形成一定距离环湖湿地带,在地表径流进人滇池以前,首先经过湿地带的缓冲和净化,利用湿地带中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对径流中的营养物进行同化和异化作用,使其从水中去除。因此除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控制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外,必须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才能有效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3.2 生态修复治理

3.2.1修复湖滨湿地

湿地具有调节蓄水量、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保护物种、旅游等功能,含有大量持水性良好的泥炭土和植物,它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用较长时间将水排出。建议在滇池周围逐步修复湖滩湿地。湖滩湿地是指在湖泊周围的湖滩上发育而成的湿地,主要分布在淤积比较活跃的湖湾及河口地带,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功能。湖滩湿地是拦截净化入湖污染的天然生态屏障,这类似于肝脏的“解毒””功能。不论是收到污染的河水,还是来自湖滨地带的生活污水、农田排水都要经过湖滩湿地的自然过滤。通过湿地修复可以有效的控制滇池的面源污染,并有助于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从而控制内源污染。

3.2.2拆除防浪堤

滇池水与陆地本是个完整的滇池湖滨生态系统,然而为保障农田和民居不受滇池风浪侵袭的防浪堤等人为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却“一刀切”地割裂了滇池原有的生态系统。加之,上世纪90年代后,昆明城快速发展,大量的城市污水流入了滇池,瞬间成了一个只有进、没有出、也不能实现自我调节的“水桶”,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污染物。通过拆除防浪堤,使滇池水与湿地自然交融,恢复滇池浅滩、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的生态系统。

4 结语

对于滇池,流域内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污染源控制难度大,治理往往不是一个单一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当前有限的投资和全社会管理能力仍有待提高的条件下,难以一时取得明显的效果。对于滇池这样一个功能负重多元、历史上破坏和污染积累已久、目前污染负荷沉重、经济技术能力都比较有限的情况下,更需要充分认识治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参考文献:

[1] 黄继元.滇池流域生态文化的历史变迁[J].西南学刊,2014(1).

[2] 祝艳.滇池水质演替趋势及防治对策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2004,23(S1):97-100.

作者简介:

李馨(1994.03.19—),女,汉族,四川甘孜州人,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学历: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人居环境与城乡规划

论文作者:李馨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7

标签:;  ;  ;  ;  ;  ;  ;  ;  

浅析滇池流域环境治理论文_李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