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历史进程论文,代表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01)04-0004-04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总结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江泽民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发展的关系。本质上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这正是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历程的内在逻辑。党的80年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告诉我们,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就能领导人民在新世纪创造更伟大的业绩。
1.“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的新概括,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从本质上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80年,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三个代表”的80年。
首先,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党在1921年的建立不是偶然的,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体现了“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政治腐败、闭关自守和西方列强的侵略,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农业破败,工业凋敝,内乱不止,人民饥寒交迫。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都在寻找救中国之路,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失败了。历史一再证明,农民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的深入呼唤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中国革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无产阶级在20世纪初发展并登上政治舞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特别是马列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传播,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具备了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中国共产党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先进的无产阶级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理所当然地在创建后要把“三个代表”作为自己的立党之宗旨。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和决议明确规定,本党的纲领是:“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党在工会里要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教育工人,使其在实践中能够实现共产党的思想”。党的“一大”文件还公开申明:在反对军阀主义和官僚制度的斗争中,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2](P7)中国共产党80年来忠实地实践了建党之初“三个代表”的宣示,领导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的最好的证明。
其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为宗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昭示着“三个代表”是执政之基。
中国共产党一建立,就投身于大革命洪流之中,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率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高举全民抗战的旗帜,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力量在抗日斗争中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把握全国人民的和平意愿,亲赴重庆商谈民主建国问题;在蒋介石悍然反动内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以扭转乾坤的气魄,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完成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作为“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新中国的创建史昭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领导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执政地位的深刻基础。
再次,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得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取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表明,“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实现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从“二五”计划到“四五”计划时期,我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初步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国防尖端技术成果显著,为改革开放的起步准备了物质条件。1980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3](P167)。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和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到小康的两步跨越。“十五”计划又把发展确定为主题,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定为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世纪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深切认识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从亲身得到的生活实惠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因而真心诚意地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而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正是作为“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和事业胜利之本。
2.中国共产党的80年,既坚持了“三个代表”,又存在背离“三个代表”的现象,因而是历经坎坷和磨难的80年。从本质与现象的结合上看,中国共产党80年历程的不同时期实践“三个代表”的过程,至少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主体方面成功地实现了“三个代表”,但在个别方面或个别环节存在背离现象。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已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党的“二大”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党人不仅要代表无产阶级,而且要联合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P9)分两步走革命纲领的制定,标志着“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建任务的完成。
但严格地说,党的“二大”对中国革命两步走以及两步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还存在不完善和不清晰之处。“二大”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有两种可能性前途:如果无产阶级组织力和战斗力强固,民主革命胜利后能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如果民主革命胜利后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无产阶级就要经过一个长时期壮大自己的力量,然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二大”实际上倾向于后一种前途的估计,而对于民主革命已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缺乏清醒的认识。这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子是肯定的;但革些什么,怎么革法,哪些先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完全搞清楚。[4](P826)因为我们党的“一大”、“二大”明确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也就从主体上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个代表”的问题,但由于对中国革命“两步走”的走法没完全搞清楚,才会在建党初期发生陈独秀和王明右、“左”倾错误,致使革命遭受损失。
第二种情况,主导方面坚持了“三个代表”,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对“三个代表”的背离。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但国家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党的“八大”及时地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从革命转向经济建设。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进一步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展以大办钢铁,建设工业化国家为主要内容的“大跃进”运动和提升农村公有化程度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失误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然而全面客观地看,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还是符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目标的大跃进运动的发展方向也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的主导方面没有错,体现了党的“三个代表”的性质和宗旨;后来的失误在于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时过分强调了“多快”、忽视了“好省”,“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犯了急于求成和急于求纯的错误,影响了“三个代表”的实现。
第三种情况,主观上力求做到“三个代表”,但客观上却严重背离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这场运动实际上不是任何社会进步意义上的革命,而是大革文化的命,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由于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在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上混淆了是非进而导致对敌我的严重混淆。[5](P115)
正因为我们党在立党宗旨上是力求“三个代表”的,所以即便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全局性错误,党内的健康力量也仍然同林彪、“四人帮”展开了坚决的斗争,粉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灾难,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正是因为坚持“三个代表”,我们党才能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率领全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
综观中国共产党80年发展历史,实现“三个代表”是主流,背离“三个代表”仅是支流。如果只看到“三个代表”实现的一面,就有可能会误以为“三个代表”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如果夸大背离“三个代表”的一面,就难以解释我们党为何能领导人民发奋图强,取得这样卓越的成就。唯有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三个代表”、在艰难曲折中实现“三个代表”的过程,才能准确把握我们党实践“三个代表”的历史进程。
3.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80年,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探索和创新的80年。在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过程中,我们党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必须把“三个代表”的始终性与重心性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决定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要始终一贯地坚持“三个代表”。为代表中国社会化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都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而奋斗,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的始终性。
“三个代表”作为党的宗旨和党性要求,我们党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要予以坚持并付诸于实践;但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和中心任务的不同,“三个代表”应体现在不同的工作重心之中。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实现“三个代表”,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不失时机地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其直接任务是开展阶级斗争和政治大革命。党的“八大”作出了工作重点从革命转向建设的科学决策,毛泽东、邓小平都强调,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但后来由于国内外阶级矛盾的复杂化,加上缺乏经验,我们党有一段时间离开了经济建设中心,走了一段弯路。
邓小平的贡献是拨乱反正,1978年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实现了我们党重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历史性转折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共产党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也就把“三个代表”落到了实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动地体现着“三个代表”从党的宗旨变成了客观现实。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地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洞察到科技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1995年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6](P51)2000年初,江泽民根据世纪之交生产力发展的新态势,在进一步强调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更加突出地提了出来。代表先进文化是“三个代表”的灵魂,紧紧抓住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也就抓住了实现“三个代表”的关键。在新世纪把“三个代表”的始终性与重心性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必须把“三个代表”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指向必定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即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样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生机活力。
“三个代表”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国情;既要面向未来,又要立足眼前现实。陈独秀只看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内容,忽视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所以犯了忽视革命长远性的右倾错误;王明则只看到中国革命需要无产阶级领导和社会主义前途一面,忽视了中国国情,提出所谓“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的口号,犯了把未来任务当作当前工作的“左”倾错误。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正确回答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动力、对象、道路、前途等重大问题,把“三个代表”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统一起来,从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完全符合“三个代表”的长远性要求;但其间也有过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发生了忽视近期现实建设任务、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左”的失误。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但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国情实际出发,把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科学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三个代表”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统一,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三,必须把“三个代表”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实行先进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些都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三个代表”更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与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登高望远,始终代表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一党私利,心中装的只有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三个代表”的先进性要求应在实现人民群众广泛性要求中得到体现。
“三个代表”的先进性与广泛性不能脱节。毛泽东说,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穿衣问题、住房问题、生小孩子问题,群众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和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用生命进攻红色区域的国民党决斗。[7](P136-139)毛泽东领导红军反“围剿”的胜利验证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可王明、博古、李德排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没有高举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把“武装保卫苏联”作为反对日本侵略斗争的任务,脱离群众,很失人心,[8](P19)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有过脱离群众现实利益,提出“狠斗私字一闪念”口号,以至影响“三个代表”实现的教训。邓小平1978年底说得十分坦率:“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多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3](P146)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和实施“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就把国家富强与人民实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阐述了正确处理“三个代表”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问题,要求全党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1]做到了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一致性”,也就实现了“三个代表”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80年发展的胜利旗帜,也是党在新世纪夺取新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不懈地实践“三个代表”,我们党才能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1],才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战斗力和社会影响力,在本世纪中叶胜利完成祖国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伟业。
收稿日期:2001-06-08 修改日期:2001-07-02
标签:中国共产党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毛泽东论文; 江泽民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