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以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的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绩,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课程目标就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的设计突破传统模式,而是通过"活动"把"内容目标"与"教学提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围绕各种议题展示的活动,使"知识内容依托活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活动型课程是思想政治教师的应有之义。笔者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为例来探索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改变传统模式,变"授业"为"育人"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知识轻情感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变"授业"为"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把"育人"作为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从学生出发,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来确定教学目标。
(一)分析教材,厘清目标
改变传统模式并不是摒弃教材,而是要将教材"用活"。在核心素养目标的主导下,重新挖掘教材内涵,将"知识"作为手段或载体,将"素养"作为目标。例如,在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时,"发展的实质、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是我们要活用的知识,教师要在学科知识中准确凝练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而其中蕴含的创新意识、理性精神,以及能在生活实践中批判质疑就成了我们要重点完成的目标。
(二)调研学情,细化目标
厘清教学目标后,我们要进行学情调研、发现问题,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苦思冥想不如学情调研,以生为本,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生命力和吸引力。《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程中,课程内容无法与时俱进。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那么学生最感兴趣的新事物是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是人工智能。于是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便成了我教学的主题。那么关于人工智能学生最感兴趣的又是什么呢?"什么是人工智能?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它会威胁我们人类的安全吗?……"一系列充满了生命力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要进一步细化的目标。
(三)综合考量,明确目标
在分析学情和调研学情的基础上,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因此还不能理性认识人工智能;由于学生所调查的资料信息不全,对人工智能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因此不能理性分析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问题;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和信息资料不全,所以学生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了解AI的发展历程,能够表述AI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并能阐释其蕴含的哲学道理;通过全面分析对我们的影响,树立理性精神;通过对AI发展历程的探究活动,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能用发展的眼光描绘人与AI的共生时代。
(四)课前准备,助力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后,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上完成任务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助力教学目标的完成。针对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为学生印发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知识储备。针对学生资料信息不足的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以"AI改变世界"为题,自主搜集并整理资料,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提升交往的能力、融洽个体和群体的关系、践行友善和敬业的价值观。
二、确定核心议题,变"结论"为"问题"
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要根据主题收集、整理、整合资料,重塑教学资源,理清主题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结构化处理,最终确定核心议题。其中议题的选择要具有科学性,要有"议"的价值,并给学生留足"议"的空间。例如,根据学情调查确定的学习主题是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内容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线索来整合资料,这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教师也会受到知识背景的限制,对于新生事物需要充分的了解。本课中教师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升认知-情感升华",通过这样的逻辑线索将纷繁复杂的资料调动起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通过"问题导学"尊重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避免直接"提供结论"、避免过早地用静态知识堵塞学生对真理探求的好奇之路。
(一)围绕议题,设置情境
确定教学议题后,教师的教学情境设置要围绕议题展开。要了解学生对议题的认识状况,由浅入深,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条件下设置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例如,本课的议题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理性选择",紧紧围绕人工智能的议题,设置了四个学习情境,探秘神奇的AI、AI一路走来、AI改变世界、谁来改变AI。议题的选择是从学生出发的,围绕议题设置的情境能够促使学生对情境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地去探究。
(二)分析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情境确定后,教师要具体分析教学情境,综合考量学习情境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提出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避免问题随意化,无效化。例如在探秘神奇的AI的学习情境的设置中,为学生提供了三组数据,"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产业市场规模"、"中国企业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和"全球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申请专利数量趋势",这三组数据带来的疑问是"人工智能的潜力为何如此巨大?什么是人工智能?"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问题的引导连接学生的"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
(三)问题引领,层层递进
问题的引领就是要求教师敢于放手,鼓励学生能在问题的引导下敢"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引导着学生层层拨开迷雾,因此要求问题的设置要层层递进,形成逻辑,前面问题的解决是为了下一个问题做铺垫,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能力和素养。例如本课中所设计的四个问题的引领是"人工智能的潜力为何如此巨大?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如何发展的?""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人类如何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四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逻辑上的递进关系,这样通过老师引领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打开思维的禁锢,不断的探索人工智能之谜。
三、构建活动课程,变"封闭"为"开放"
活动型课程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经历社会实践的机会,既要设计活动承载学科内容,又要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力求活动设计系统化、结构化。构建活动型课程就要求我们教师变"封闭"为"开放"。所谓"开放"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打破知识的界限,打破师生的距离,在课内和课外,不限定具体知识模块,师生共享课堂带来的知识与情感,让教育回归到人,培养出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
(一)"开放"活动范围
开放活动范围是指围绕议题所构建的活动型课程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上,而是要将课内外的实践结合起来。例如,本节课设计的课外活动是社会调查,学生要制定小组活动计划,以AI改变世界为题来调查AI发展带给我们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体验、网络搜集、专业人士采访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最终形成调研成果,并在课上和同学分享。这就将课下的活动迁移到课上。在课上,我为学生播放AI发展历程的视频,并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内容绘制AI的发展历程,且通过小组讨论来阐释其蕴含的哲学道理。学生用课上的活动所得去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这就将课上活动迁移到课下。开放的活动构建了民主的课堂氛围,更关注学生的实际所得。
(二)"开放"知识界限
开放的知识界限是指打破具体知识模块的限定,目的是开放学生的思维,不指定具体的知识模块,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调动所学知识,让所有的所学都"活"起来。例如,在本课AI改变世界的学习活动中设计了"AI之辨: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设计的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够倾听他人的观点,能够在观点冲突中发现差异,能够例证自己的观点,运用所学的知识阐释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其中所学的知识就不在限定到今天所学的哲学范畴,学生可以调动经济,政治等学过的所有知识进行辩论,做到有理有据。
(三)"开放"师生定位
开放的师生定位是指转变传统的师教生听的模式,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在课堂中平等对话,分享知识,体味情感。例如,本节课AI改变世界的学习环节中,学生在课堂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后,教师也要展示自己的成果。师生互相展示彼此的学习成果,取长补短,互相交流,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师生思维的碰撞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引导差别评价,变"求同"为"存异"
基于核心素养的活动型课程除了搞好学科活动,设计好学习过程,更重要的事看评价,看标准,这样才能明确活动是不是真的有效。新修订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变"求同"为"存异",采取"差别式评价",即"有统一标准、无标准答案"。
差别式的评价就是希望师生能够打破思维的定势,变"一元"为"多元"。无论是合作探究,课堂辩论,还是展示交流,其根本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形成思维的碰撞,而思维碰撞的前提是多元,是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和差异。例如在本课中教师设计的最后环节:"谁来改变AI",要求同学们以"洞见未来,我们的共生时代"为题,阐释人如何正确的处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并描绘未来的共生时代。(要求:描写要具体生动,能将课堂中的活动体验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准确运用所学过的哲学知识描绘人与人工智能的共生时代。)最后的教学环节是情感的提升,但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但要注意的是尊重差异不设标准答案,但不代表没有标准,教师要在整个的过程凸显价值引领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忽视结论,要很好的处理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为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引导和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2016,04
[2]朱志平.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加】,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5
论文作者:薛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学生论文; 人工智能论文; 知识论文; 议题论文; 教师论文; 素养论文; 情境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