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及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城市群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4-07-10 [中图分类号]F299.273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群的快速扩张已成为普遍趋势,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并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21世纪的全球经济格局[1]。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11个城市群,其中包括东北地区的辽中南城市群。2013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将“哈长城市群”列入国家10个区域性城市群的规划中。同时,在2030年预建立的20个大都市圈中,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都市圈、齐大都市圈、长春都市圈、沈大都市圈均位列其中。哈长城市圈上升到国家级战略层面、四大都市圈的提出以及已经形成规模的辽中南城市群标志着东北的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东北地区其他城市群的建设也将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抓住此次机遇,有望推动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省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中北部城市群的形成。在此背景下,分析东北地区城市群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的特征,有利于支撑和完善以往东北城市群城市体系普遍性的定性研究,促进该区域城市群的持续发展。 一 东北三省城市群发展现状 目前,东北三省正在形成和已经形成的城市群主要有吉林省中部城市群、辽宁中南部城市群和黑龙江中北部城市群。其中,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位于东部长白山区向西部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吉林省的粮食主产区,该区域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发达,处于东北地区哈大经济轴线两侧,对吉林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自然地理方位的角度考虑,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应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5个地级市及通化市辖的梅河口市,总面积9.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1.42%。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铁岭等城市。该地区城市高度密集,大城市所占比例最高。沈阳是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经济中心、交通文化和信息中心、全国最大的综合性重工业基地,其城市群面积9.68万平方公里,占辽宁省面积的65.77%。黑龙江中北部城市群以哈尔滨为中心,包括齐齐哈尔、绥化、牡丹江、大庆、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等城市,辐射到伊春和佳木斯市,面积达到25.70万平方公里,占黑龙江省面积的65.78%。其核心优势是土地规模大、人力资源丰富、城市群分工明确、铁路交通便利,城市群在农业和加工业方面发展潜力较大。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所提供的东北三省各城市群生产总值、总人口等基本指标(表1),可发现东北三省城市群具有以下特征。 1.城市群发展特征 (1)人口、城镇与产业相对集中 东北三省城市群是该区域人口、城镇及产业最为密集、社会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空间地域综合体,是东北三省资金、人才的流向之地,同时也是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中心。辽、吉、黑三省城市群总人口分别占各省总人口的73.62%、80.28%和85.57%,非农业人口分别占各省非农业人口的82.66%、89.39%和86.77%。各省城市群GDP占全省比例分别达到87.46%、84.69%和91.29%,而且,各产业增加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在各省所占的比重均在80%以上,经济密集程度居全国前列。 (2)工业化整体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 按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统计,辽中南城市群、吉林中部城市群和黑龙江中北部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0.48%、38.74%和37.09%,而各省城市群的工业化水平依次为89.52%、96.42和52.77%,东北三省城市群区域工业化进程较为迅速,三省城市群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显著。 (3)城市群空间联系紧密 交通、电信、网络等将东北三省各城市群内部城市紧密连接。2002年8月,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会城市沈阳与14个省辖市全部由高速公路连接。吉林省以长春市为中心的放射环状公路和以长春、吉林、四平、梅河口市为枢纽的铁路设施,将城市群内多数城镇紧密联系起来,加之龙嘉机场即将全部竣工,将进一步增加城市群与全国其他省市的联系。黑龙江省2013年7月颁布《哈尔滨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针对主城区铁路分割、道路与铁路交叉等问题提出管理办法,增强了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城市群的紧密联系。截至2012年,辽宁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0.5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0.39万公里。吉林省公路总里程9.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0.23万公里。黑龙江省公路总里程15.9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为0.41万公里。黑龙江省还通过提高口岸设施水平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对俄贸易通道容量,以绥芬河市为重点,建成便捷、快速的对俄贸易通道。同时,各城市群区域内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的中心作用。 2.城市群等级规模分布情况 对城市体系的考察主要是看在该体系下各城市的规模情况,通常根据市区常住人口数量进行认定,进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城市等级。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新型城镇化规划》,其城市规模认定标准与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划分相比,小城市人口认定从20万以下提升至50万以下,中等城市认定从20万-50万上升至50万-100万,大城市从50万-100万上升至100万-500万,对超过500万人口的城市认定为特大城市。据此,本文把城市体系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超大城市(人口数量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数量500万-1000万)、大城市(人口数量100万-500万)、中等城市(人口数量50万-100万)、小城市(人口数量10万-50万)、小城镇(人口数量小于10万)。根据上述划分标准,将东北三省各城市群内市区非农业人口作为城市规模的特征量,对各城市群的规模体系进行现状分析,可得到东北三省城市群内各城市体系的规模级别构成和市区非农人口排序,并可发现城市群等级规模分布具有如下特征。 (1)城市群中缺少大型城市 截至2012年,东北三省并没有市区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城市,仅辽中南城市群中的沈阳市为市区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辽中南城市群中有5个大城市,分别是大连、鞍山、抚顺、瓦房店、海城。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中有4个大城市,分别是长春、吉林、榆树和公主岭。黑龙江省中北部城市群中有4个大城市,分别是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和五常;辽中南城市群中有13个中等城市,分别是本溪、丹东、营口、辽阳、盘锦、新民、普兰店、庄河、东港、凤城、盖州、大石桥、开源。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中有8个中等城市,分别是九台、四平、松原、德惠、舒兰、磐石、梅河口和延吉。黑龙江中北部城市群中有10个中等城市,分别是鸡西、鹤岗、七台河、牡丹江、绥化、双城、尚志、讷河、肇东和海伦;城市人口在10万-50万人的小城市,辽中南城市群中有3个,分别是铁岭、灯塔和调兵山;吉林中部城市群中有11个,分别是辽源、通化、蛟河、桦甸、双辽、集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和龙;黑龙江中北部城市群中有7个,分别是双鸭山、安达、虎林、密山、海林、宁安和穆棱。辽中南城市群和吉林中部城市群中没有小城镇,仅黑龙江中北部城市群中有1个,即绥芬河。东北三省城市群中城市人口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数目较多的中等城市,小城市数目虽也较多,但规模小。东北三省城市群城市结构并非呈现“金字塔”的理想形状。 (2)城市群发展较为缓慢 根据2004、2006、2008、2010和2012年的东北三省各城市群城市市区人口统计数据,2004年辽中南城市群中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个数比为0∶0∶27.27∶63.64∶9.09∶0,吉林省各类城市占比为0∶0∶17.39∶30.43∶52.17∶0,黑龙江省各类城市占比为0∶0∶13.64∶59.09∶22.73∶4.55;2006年辽中南城市群中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个数比为0∶0∶27.27∶63.64∶9.09∶0,吉林省各类城市占比为0∶0∶17.39∶30.43∶52.17∶0,黑龙江省各类城市占比为0∶0∶13.64∶54.55∶27.27∶4.55;2008年辽中南城市群中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个数比为0∶4.55∶22.73∶63.64∶9.09∶0,吉林省各类城市占比为0∶0∶17.39∶30.43∶52.17∶0,黑龙江省各类城市占比为0∶0∶13.64∶59.09∶22.73∶4.55;2010年辽中南城市群中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个数比为0∶4.55∶22.73∶63.64∶9.09∶0,吉林省各类城市占比为0∶0∶17.39∶34.78∶47.83∶0,黑龙江省各类城市占比为0∶0∶18.18∶54.55∶22.73∶4.55;2012年辽中南城市群中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个数比为0∶4.55∶22.73∶59.09∶13.64∶0,吉林省各类城市占比为0∶0∶17.39∶34.78∶47.83∶0,黑龙江省各类城市占比为0∶0∶18.18∶45.45∶31.82∶4.55。从各城市群中的城市发展方向看,东北三省各城市群中巨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数量发展较为缓慢,小城市向中等城市、大城市的转化速度也较慢。 二 东北三省城市群规模分布状况 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可以衡量城市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以往的城市体系研究表明,城市体系人口规模的等级分布符合一些数学模型。如伯克曼(MJ.Beckman)伪城市和市场区等级序列、帕累托(Pareto)分布模型及齐普夫(G K Zipf)的等级规模分布模型等等[2]。这些数学模型能够为城市体系的分析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是指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序列中的自相似性,即分布序列中局部和整体的自相似性。由于帕累托分布在应用中对人口尺度以等间距取值,而齐普夫分布对城市数目以等间距取值(转为位序),而它们的数理本质却是相同的。从理论上讲,计算分维最好采用帕累托公式,此时人口尺度按一定步长变化,但人口累积数的变化是不规则的。显然由此计算的豪斯道夫分维值(D值)会与Zipf指数(q值)有一定差异。但是,利用帕累托公式会对人口尺度的步长对分维值的计算结果有一定干扰。鉴于寻找最佳步长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本研究采用Zipf公式,根据东北三省各城市群中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对各城市的规模结构进行计算,其规模分布双对数坐标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 2012年辽宁中南部城市群城市位序规模分布1 图2 2012年吉林中部城市群城市位序规模分布1 图3 2012年黑龙江中北部城市群城市位序规模分布1 通过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城市群内人口与城市规模结构的关系为: LnP(k)=-0.6589ln(k)+6.0209(辽宁) LnP(k)=-0.8232ln(k)+5.8753(吉林) LnP(k)=-0.8057ln(k)+5.9901(黑龙江) 各式的负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7、0.8987和0.7817,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高,据此发现,东北三省城市群的分形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模分布集中,首位城市垄断性不强 上式中Zipf指数q的绝对值分别为0.6589、0.8232和0.8057,各省两种对数分维值测算结果D(=l/q)依次为1.517681、1.214772和1.241157,均大于1,说明三省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差异不明显,人口分布均匀,中间位序城镇较多,且发育较好。同时,从对三省城市群全区间拟合的直线来看(图1-图3),仅辽中南城市群的首位城市沈阳的双对数坐标点明显高于回归线,但距离仅有0.23696。而吉林中部城市群和黑龙江中北部城市群的首位城市长春和哈尔滨的双对数坐标点几乎位于回归线之上,距离较小,仅有0.019103和0.165607。经过首位城市定点的回归分析得出的分维数近似值D分别为1.340662、1.204239和1.151676,均大于1,说明各省首位城市的规模不大,垄断性不显著,三省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分布非常不明显。 2.城市体系分布较平均,轴线特征不明显 考虑到城市体系系统演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分析结果的可参考性,经过定点(0,6.257859)、(0,5.894403)和(0,6.155707)对各式参数q进行再一次估计,其实质就是事先设定首位城市规模的对数值,对Zipf指数进行估计,计算结果见图4、图5、图6。 图4 2012年辽宁中南部城市群城市位序规模分布2 图5 2012年吉林中部城市群城市位序规模分布2 图6 2012年黑龙江中北部城市群城市位序规模分布2 通过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城市群内人口与城市规模结构的关系为: LnP(k)=-0.7459ln(k)+6.2579(辽宁) LnP(k)=-0.8304ln(k)+5.8944(吉林) LnP(k)=-0.8683ln(k)+6.1557(黑龙江) 各式的负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4、0.8986和0.7763,Zipf指数q的绝对值分别0.7459、0.8304和0.8683,D(=l/q)依次为1.340662、1.204239和1.151676,均大于1。 从图1、图2、图3可以看出,在首位城市之后的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位城市中,除了辽中南城市群中第二位城市大连市以外,其余城市的双对数坐标点均位于直线之下。此外,在首位城市人口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更清晰地显示东北三省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位城市的坐标点均处于直线下方,充分反映出东北三省城市群前列位序城市聚集程度低、规模偏小的特征,使得整个城市体系在首位城市之后缺乏特大城市的集聚,城市体系分布平均,未形成明显的规模,城市群呈现多中心的特点。因此,前列城市的极化效应还没有表现出来,仅处于极化前期的阶段。 3.后段县级城市规模偏小,发展缓慢 从图1-图3双对数坐标点直观地看,东北三省城市群后段县级城市规模偏小,以全市非农人口替代城市集聚规模,可以断定后段县级城市规模将更小,这说明后段县级城市发展迟缓,难以发挥聚集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作用[4]。 4.首位城市垄断性持续改善,但变化幅度较小 采用Zipf公式,对东北三省2004、2006、2008、2010和2012年城市群内各城市的所有点列进行回归,用以描述各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变化趋势(表2)。 从东北三省城市群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分维情况及其变化趋势(表2)可以看出,东北三省城市群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豪斯道夫维数(D)在2004-2012年间均大于1,表明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弱,中小城市规模较大,人口规模分布较平均,差异不大,有利于城市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自2008年以来,D值持续下降,说明东北三省城市群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的垄断性在持续加强,但其影响力距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其辐射范围有待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2004-2012年东北三省的第二、三、四、五位城市中仅辽中南城市群中的大连市高于回归线,其余城市均在回归线下,但与回归线距离呈缩减态势,说明东北三省前列城市集聚能力虽低,但有改善的迹象。 三 关于东北三省城市群发展对策的建议 1.加强首位城市辐射范围 沈阳、长春、哈尔滨作为东北三省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城市垄断性不强,城市辐射范围明显不足,没有形成成熟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三个首位城市在各城市群的城市体系中位居一级网络节点,起着重要的空间组织作用,应该分别以与其联系紧密的地方性中心城市——大连、吉林、齐齐哈尔为节点,加强以现代化主体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为核心的城市设施网络建设。使城市群任何两个地级城市间的到达时间都能控制在3个小时以内。同时,还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城市群空间信息平台”,加强城市光传输网、固定电话、移动通讯网、数据通讯网的建设,增强各城市之间、城市群内外各城市之间的信息联系。通过以交通线和通信线为网络构建各省的城市圈,形成网络化和极化共同发展的空间结构,使其真正成为龙头城市。 2.发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 东北三省城市群内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很好的经济合作,无序竞争严重,城市发展还没有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因此,一方面要使城市群内各城市充分利用其产业或地理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轮驱动作用,依托各城市群天然的地理位置,加快内部结构调整,扩大城市群辐射面。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要加强信息、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沟通与传递,构筑分工明确、多元互补、相互协作的城市体系,进一步加强区域各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实现城市错位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另外,三个城市群之间也要加强联系,充分发挥各城市群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城市群的发展速度。 3.加强中小城市的建设力度 针对东北三省各城市群内小城市体系中位序列城市数目较多、人口分布不均衡这一现状,可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进行重点培育,促进条件优越的中等城市上升为大城市。如吉林中部城市群中的四平市可以依靠其靠近长春的地理优势,利用中国一汽集团的汽车产业,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还可与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合作,与吉林联合构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电子等技术产业群。辽中南城市群中的营口市可以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仿效大连,建立高新技术园区,重点抓好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实现科技研发与产业化的双轮驱动。黑龙江城市群中的牡丹江市是连通东北亚和欧洲腹地的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城市,其距离朝鲜最近处仅200多公里,从牡丹江乘飞机至韩国首尔和日本新泻仅需2个多小时。牡丹江市可以利用这一独特的地缘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和东北内陆地区通向东北亚、走向世界。总之,综合考虑这几个城市目前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其均有潜力发展成为大城市。东北三省城市群发展现状及特点_中国城市群论文
东北三省城市群发展现状及特点_中国城市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