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批发商的基本特征--苏南国有批发商业改革分析_市场经济论文

论新批发商的基本特征--苏南国有批发商业改革分析_市场经济论文

试论新型批发商业的基本特征——兼析苏南国有批发商业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商业论文,试论论文,基本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过15年的改革实践和不断探索之后,江苏苏南地区的苏、锡、常3市及其12县(市)的国有工业品批发商业,终于从困惑、萎缩的低谷中走出来,正以新的企业形象、组织形式和新的经营机制,走向市场经济运动机制的新轨道。虽然发展还不平衡,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从总的方面看,应该说已经出现转机。重视了国有批发商业的优势及其在流通中的重要地位,为国有批发商业的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展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强大生命力。

苏州、无锡、常州3市及其所辖12县(市),地处我国的“金三角”——长江三角洲,历来是一块风水宝地,得天独厚,鱼米之乡,人文荟萃,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人率先办起了乡镇工业,走以农业为基础、综合经营、发挥集体经济优势、以市场为改革取向的路子。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及党的十四大以后,这一地区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又迈出新的步伐,近两年经济出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势头。这些,都为国有批发商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及难得的机遇。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还在于国有批发企业自身坚持深化改革,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大胆探索,转换机制。正因为如此,近两三年来这里有一批国有批发商业企业不仅摆脱了困境,而且有新的发展。1993年3市12县(市)商业系统的国有商业商品销售额达到202.78亿元,比1992年增长53.20%,其中批发增长52.54%。批发销售额占全省比重,由1991年的32.60%增至1993年的45.24%。一批新的具有现代商业文化气息的大厦正纷纷拔地而起,显示出国有商业的实力与后劲。更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这里的国有批发商业在实践中,已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经验,展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批发商业的雏形,这是难能可贵的。其主要特征:

一、具有全新的市场经济观念

没有新的思想观念,就不可能有新的改革实践。所谓新的市场经济观念,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由一切按照计划办,变为一切围绕市场转。在思想观念的转换中,有三个主要问题。一要确立竞争观念。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原有的“一、二、三、零”的批发层次被“三多一少”冲击得荡然无存,国有批发商业失去了庇护与依托,面对的是多元化批发的严重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只有立足于自己救自己,参与竞争,学会竞争,通过竞争重新夺得主动权。二要确立效益观念。效益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有了效益才有凝聚力,才有实力,但关键是要处理好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实际上,没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虚的。改革以来,苏南人大胆更新观念,区分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界限,一切决策以企业效益为中心,处处讲究经济核算,讲究资金利润率和人均创利等指标,防止和反对片面性,不因发挥“蓄水池”作用盲目收购,不因强调支持生产而搞库存转移。一句话,企业没有经济效益的事不做。明确的效益观,不仅壮大了企业的实力,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三要确立服务观念。改革以来,多元化批发从根本上打破了国有批发商业的垄断,这使企业认识到再不打掉官气,搞好服务,赢得“上帝”,就没有自己的市场份额。在明白了这一切后,苏南人开始卸下金字招牌的包袱,放下国营的架子,深入市场,登门访销,灵活作价,送货上门,搞好售后服务,为零售商业解决困难,帮助调剂商品库存,从而在批发与零售之间建立起平等的新型伙伴关系,这样,服务就不是一句空话,真正落到了实处。观念的转换是非常艰巨甚至是痛苦的,但不如此,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否具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是衡量新型批发商业的首要标志。

二、具有适合市场需求的经营结构

按照市场需求,开拓经营新的门类,就成为观念是否更新的标志。在这方面,苏南人大胆改革经营结构,坚持“主业必保,开拓必搞”,一业为主,综合经营,向经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一是跨环节。批发为主,兼营零售,较普遍地设立零售商场,作为自身搜集信息的窗口和调剂库存的渠道;二是跨部门、跨行业。流通为主,兼营其它,如文化娱乐、餐饮、旅游等。三是跨地域。立足当地,面向全国。与此同时,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热点,对经营的品种门类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有些企业每年调整的品种比例占到30%左右,经营内容更加贴近消费需求和地方特点。从生产出发还是从市场、消费出发,这是衡量新型批发商的又一重要标志。

三、具有以总经销、总代理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工商联系形式

10多年来,曾经尝试采用让利收购、工商联营、联合访销及多种方式的供货会等办法来弥合商业同工业之间的关系,但由于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没有打破“当地生产、当地收购”的格局,这就难免劳而无功。另一方面,工业部门为了求得利益的最大化,纷纷越过当地批发商向外地寻求销路,以减少中间环节,重建自身的销售网格,而这就为销区批发商提供了新的机遇。有鉴于此,苏南的国有批发商遂“舍近而求远”,顺应市场经济的规律,纷纷向沪、浙、闽、鲁等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伸出友谊之手,目光瞄准领先市场的名、特、优、新产品,以大批发商的气魄,坚持批量经营,由初级到高级,与之建立一定地区的总经销、总代理的关系。这种新型的工商关系,较之过去有质的区别。一、出于企业的自愿;二、是履行企业间的契约合同;三、是地区之间的产销结合;四、是工商双方有条件的双向选择。这种新型工商关系的确立,使工业有了较为稳定的市场,商业有了较为可靠的货源,从而在互利的基础上产销渠道实现重构,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四、具有大市场、大流通的新的市场营销策略

实行“三多一少”后,商品调拨渠道、范围被突破,传统批发网络被打乱,市场在哪里?客户在何方?这一度曾经是关系到国有批发企业能否生存的大问题。在这方面,苏南人破除传统的狭小市场观,树立起大市场观,放眼于省内外、甚至国外。他们充分利用临近上海、滨沿长江、腹地广阔的位域优势,把经营触角延伸、展开,由原来以收购、调拨地产品为主要职能的产地批发商转变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批发商,使苏南人找到了自己在市场上的新座标,市场空间一下子陡然开阔起来,给自己的经营创造了广阔的回旋余地。小城市做出了大买卖,有的市县外购外销的比例竟然达到60%以上。这就是全新的营销策略。

五、具有符合经营结构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

这是新型批发商业的又一重要特征。改革以来,苏南人对此不断探索,随着政府主管部门的简政放权,对企业组织形式进行重组。一是大刀阔斧地精简管理层,改变科室林立的状况,管理人员充实第一线,管理层次力求精干高效。二是把大一统的批发部划细,按大类商品设置专业分公司,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方面军”。三是分公司以下按具体商品设置经营小单体,实行进、销、存一条龙管理,对销售、库存、资金回笼等统一考核;有些小单体与商品总代理、总经销相结合,三五个人,各自为战,成为灵活作战的“小分队”。四是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总公司管资金统一调度,设施统一安排,广告统一刊登,人员统一管理,分公司则行使经营决策权,二次分配权(奖金分配到组到人)。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使经营机构发生裂变,保证了商品经营向深度发展,向广度进军。品种多、花色全、在市场上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效应,既保持了国有批发公司的规模优势,又充分发挥经济细胞的活力。大公司与小单体的结合,使批发企业的组织形式得到重塑。

六、具有灵活的企业运行机制

改革以来,苏南人广泛借鉴“他山之石”,大胆探索创新之路,初步形成一些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一是在干部制度方面,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能上能下,打破工人与干部、全民与集体、固定工与合同工之间的限制,实行总经理组阁制,干部聘用制,不仅看文凭,更要看实践,在实践中进行选拔,使一批名不见经传的优秀中青年脱颖而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同时适当引进和大力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二是在用工方面,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坚持能进能出,双向选择,实行“三岗”(上岗、待岗、试岗),并在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实行全员风险抵押,增强风险意识。三是在分配方面实行劳酬挂钩,见利提奖,根据贡献拉开差距,量化奖罚,简明易行。三项制度的改革,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企业运行机制的良性循环。

七、具有新的企业形象

所谓新的企业形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硬件,要有一定的设施;一是软件,要有现代商业文化气息。这几年中,苏南人抓住机遇,下决心加大投入,敢于负债经营,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利用城市改造的契机,抢占黄金地段,新建与扩建了一批商业网点,有专营商业的大楼,也有融商贸、饭店、娱乐为一体的大厦,不仅讲求结构布局美观,而且采用中心空调、电动扶梯、电脑管理等现代设施。在此同时,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员政治、业务、文化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倡导商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加强公关,提高信誉,改善服务。这两个方面的结合,给人们以新的企业形象,这是市场竞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以上仅仅是苏南经验中所作的初步探索。就苏南的现状看,不仅还有一些批发企业尤其是原来的二级站还没有完全摆脱困境,即使是一些较好的企业距离新型批发商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例如,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有实力的以产权为纽带的企业集团,还缺乏自己的遍及全国的信息系统和网络,还没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等等。这些都有待于继续实践和探索。

标签:;  ;  ;  ;  ;  

论新批发商的基本特征--苏南国有批发商业改革分析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