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整治发展历程综述论文_李鹏展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整治发展历程综述论文_李鹏展

摘要:延安治沟造地土地整治作为补充耕地、集约用地、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新时期统筹城乡、惠及三农、强村富民的重大民生工程。本文重点归纳并阐述了新时代国家精准扶贫背景下延安治沟造地土地整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新时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建立健全黄土高原国土整治长效治理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沟道土地整治;理论;实践;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A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Hilly and Gully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LI Pengzhan1

(1.Yanan Branch of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 Ltd. , Xi’an 710075,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supplementing cultivated land, intensive land us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governing land for land improvement of Yan'an is a major livelihood project that integrates urban and rural areas, benefits rural areas, and strengthens the village. This paper focuses on summarizing and expound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governing land for land improvement of Yan'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new era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ong-term governance mechanism for 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key words: Trench land remediation; theory; practi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作者简介:李鹏展(1991年生),男,河南省平顶山市,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研究,E-mail:15829581150@163.com。

0 引言

陕北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满眼望去千沟万壑,地貌非常特殊。加之黄土湿陷性严重、该区降水集中,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且人为干扰再度加剧水土流失,因而陕北延安人地矛盾较为突出。追溯该区最早的水土保持措施便是400多年前的淤地坝修建,能起到拦截泥沙、保持水土、淤地造田的综合作用。但由于技术水平和当地经济能力有限,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和后期维修管护重视度不够,单一淤地坝水土保持措施终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末期,逐渐发展成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在水保骨干坝的基础上,增加了梯田、坝地、灌排渠系、农田防护等工程,形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局部地区成效显著,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初步方案。

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急剧恶化的状况,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作为灾后重建、整治江湖的重要措施。同时,延安市积极响应,走在“退耕还林大部队”的最前列。为了摸索经验,完善政策,从1999年开始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了退耕还林试点。黄土高原自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的生态退耕战略,形成以生物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政策,成效显著,是黄土高原地区实施规模最大、最受好评的生态工程。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后,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对区域粮食生产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为了根本上解决耕地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有效保障退耕还林成果,延安市作出治沟造地的重大决策并列入全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治沟造地是延安市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地貌,集坝系建设、旧坝修复、盐碱地治理、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为一体的一种沟道治理新模式[1]。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推行治沟造地工程,既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可提高耕地数量,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2]。本文重点归纳并阐述了新时代国家精准扶贫背景下延安治沟造地土地整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新时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建立健全黄土高原国土整治长效治理机制提供参考。

1 沟道土地整治的理论经验

延安市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正是如此也造就了众多的沟道。沟道内蕴藏着丰富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沟道造地潜力巨大。但沟道治理难度大,长年荒弃,怎样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这片未开发的土地资源,是黄土高原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领域的难题。国内诸多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综合研究。早在1989年,傅伯杰[3]就提出了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和措施:1)按照土地的适宜性,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分区建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模式;2)造林种草,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3)建设基本农田,培肥地力,实现粮食自给;4)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5)加强土地管理。1998年,朱显谟[4]归纳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 字方略”,之后相关专家进一步提出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理念与模式。

山仑[5]指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核心是拦沙、治水。通过水土保持强化雨水就地入渗,应在拦沙蓄水的基础上,把宝贵的水资源利用好,使黄土高原的生产得以持续发展。李玉山[6]提出黄土高原治理开发的 3 条基本经验:1)增粮起步,治理开发并举;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发展农林牧业,建立产业经济;3)小流域为单元,坡沟兼治,治坡为主,生物与水土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修建基本农田。蒋定生等[7]认为坝地具有拦蓄泥沙、增地增粮、抗旱保收的作用。刘国彬等[8]通过诸多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治理的主要经验包括:1)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促进生态改善与经济同步发展;2)以淤地坝建设为核心的沟道治理,形成拦截泥沙屏障;3)重视基本农田建设,保障黄土高原地区粮食安全。傅伯杰等[9]基于黄土高原坡面、小流域、流域、区域不同尺度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长期观测研究,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建议:1)继续加强坡面植被恢复,优化植被空间配置以增强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服务功能;2)在沟道里构建相应的生物阻拦、岩土工程设施;3)处理好退耕农民产业转移、收入来源调整,维护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总之,社会各界不断完善、深化治沟造地土地整治相关知识理论、法律法规,将沟道土地整治的理论上升到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科学认知层面。

沟道土地整治的最终目标就是新增高标准农田。延安市政府把握时机、因地制宜,组织社会各界力量有效的推进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实施起点高,规模大,配套设施齐全,建设管理规范,充分体现了“治沟保生态,造地惠民生”的良好效果,既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又促进了农村转型和农民增收,无疑是遵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沟道土地整治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村镇灌溉排水系统齐全、田间生产道路畅通、农田集中连片、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完备,再加上强农富农和区域扶持政策的有力引导,延安市具备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利条件。但如何高效利用,顺利过渡,仍需从理论上阐明其发展思路和实现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贺春雄[1]针对延安市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在治沟造地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即以沟道土地整治的耕地为载体,充分依托各类公共资源,充分利用各类有利条件,因地制宜的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通过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引领,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实现村镇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2 沟道土地整治的实践经验

沟道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一向治理难度大,我们提倡科学治沟造地,就一定要适时而变,应势而为。黄土高原沟道土地整治的科学实践以退耕还林工程为界限,不懈探索,不断创新,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由方式单一向综合整治转变,始终服务于最广大基层劳动人民,为其提供耕作方便、配套齐全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退耕还林工程开展以前,沟道土地整治以修建淤地坝为主,俗称“坡修梯田、沟打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陕北人民的粮食问题。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黄土广布,而黄土质地均匀、结构疏松、透水性强、易崩解、脱水固结快等特点,是良好的筑坝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由于淤地坝投资少见效快、坝地利用时间长、效益高,深受群众欢迎。一条沟内修建多个淤地坝是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重要而独特的治沟工程体系,对于防治水土流失、滞洪、拦泥、淤地、蓄水、减少黄河泥沙、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45年黄委会批准关中水土保持试验区在西安市荆峪沟流域修建淤地坝一座,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土高原地区修建的第一座淤地坝。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水利水保部门总结、示范和推广,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的试验示范,60年代的推广普及,70年代的发展建设和80年代以来以治沟骨干工程为骨架、完善提高的坝系建设阶段。据调查统计,经过50多年的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现有淤地坝11万余座,淤成坝地450多万亩,可拦蓄泥沙210亿m3。

退耕还林工程延续20载,鸟瞰黄土高原,这里已然是“塞上江南”,水土流失状况显著改善,黄河水变清就是最好的证明。坡面径流泥沙含量的大量减少,使传统的沟道筑坝淤地单一建设模式逐渐被人们淘汰。黄土高原沟道土地整治需结合实际进行转变,融合了科学治理水土、防治生态灾害、保障生态安全理念的延安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举措在实践中应运而生。2011年1月5日,省政府在延安召开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座谈会,决定把子长、延川、宝塔三县区确定为陕北治沟造地试点,先行先试,逐步推广。2012年6月,省政府正式立项批复实施治沟造地工程。2012年9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同意将延安市治沟造地列入国家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安排后,极大地推动了我市治沟造地工作进展。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治沟造地,强化和落实工作措施,试点工作迅速在全市推开。先期建设的模范试点工程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粮食生产问题,同时起到较好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各地政府已然看到沟道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在延安市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专门机构(治沟办)负责各县治沟造地项目全盘实施工作,同时联合该领域内相关专家,加强工程设计技术方案研究和开拓,划分出修复整治型、配套完善型、开发补充型、综合整治型等4种工程建设类型,逐步形成延安地区独具特色的国土整治新格局。

在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土地整治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建设子项目43个,建设规模12万亩,投资8.5亿元。延安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不同于传统的土地整治模式,主要体现在:1)土地平整工程中,由原来的10年一遇设计防洪标准提升为20年一遇,增强了防洪能力;同时强调表土保护和客土回填,以减少地力损失。2)灌溉与排水工程中,新增布设蓄水池、集雨窖、机井,实现自流灌溉、微喷灌,拦蓄地表径流,

提升灌溉水平;排洪渠由原来的10年一遇设计防洪标准提升为20年一遇,增加修筑浆砌石排洪渠,在顶冲段及比降大、流速高的支毛沟修建浆砌石衬砌,因地因害设防,增强防洪能力,增加使用年限;增设明沟,有效引导排洪渠异侧坡面来水流入排洪渠,增强防洪能力,减少坝地冲刷;在局部易盐碱化区域开挖排碱沟,以防止坝地盐碱化。3)田间道路工程中,新增泥结石或砂砾石路面,进场田间路扩宽至4米,便于农用机械和居民通行。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中,新增沟头梁峁植物防护,开挖坡面植物防护,坝坡埂坎植物防护,道路沟渠植物防护,巩固退耕成果,确保沟道安全;增设谷坊和沟头防护工程,防控水土流失,防止沟头下切;合理布设截水沟和排水沟,减少坡面径流,确保沟道安全。5)配套水保骨干坝工程中,大、中、小型坝设计防御标准由30年、20年和10年一遇提升为50年、30年和20年一遇,大中型坝配套“坝体+溢洪道+放水建筑物”三大件,增强防洪能力,提升灌溉水平。治沟造地项目实施后,土地质量提高,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耕作和规模化经营,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有利条件。

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国土整治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整治仍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新时期该区域国土整治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最终导向,将其提升至区域功能规划的层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才是关键所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国土整治的全过程,就要立足于改善生态环境,在土地整治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等环节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生态理念及景观建设技术,将生态伦理道德、资源代际均衡以及公众意识等理念融入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层面,在大尺度上构建生态板块和生态网络体系,在中尺度上强化景观多样性空间格局,在小尺度上提升景观生态功能性[10]。

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综合运用工程手段和政策措施,将田、水、路、林、村、城、镇等土地整治要素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区域性土地综合整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山水林田湖”土地综合整治。以调整区域、城乡的土地利用关系为基本手段,引导实现绿色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土地整治市场化,进一步发挥土地整治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作用,使土地整治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11]。

参考文献

[1] 贺春雄. 延安在治沟造地基础上如何发展现代农业[J]. 《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35(3): 60-63.

[2] 董起广, 陈田庆, 高红贝,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中的问题及技术措施[J]. 甘肃科技, 2017(22):137-140.

[3] 傅伯杰. 陕北黄土地区土地合理利用的途径与措施[J]. 水土保持学报, 1989, 3(3): 33-39.

[4] 朱显谟. 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 字方略”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8, 13(3): 232-236.

[5] 山仑. 我国著名水土保持专家工程院山仑院士论黄土高原治理与黄河断流问题[J]. 水土保持通报, 1999, 19(2).

[6] 李玉山. 黄土高原治理开发之基本经验[J] . 水土保持学报, 1999, 5(2): 51-57.

[7] 蒋定生, 高可兴. 黄土丘陵第Ⅱ副区坝地资源潜力与坝系建造模式[J].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20(5): 35-38.

[8] 刘国彬, 李敏, 上官周平,等. 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1):16-21.

[9] 傅伯杰, 赵文武, 张秋菊,等.黄土高原景观格局变化与土壤侵蚀[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4.

[10] 冯应斌, 杨庆媛. 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领域与基本方向[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1):175-182.

[11] 郧宛琪, 朱道林, 汤怀志. 中国土地整治战略重塑与创新[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4):1-8.

论文作者:李鹏展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38卷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  ;  ;  ;  ;  ;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整治发展历程综述论文_李鹏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