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行业物流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的路径选择_物流中心论文

图书行业物流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的路径选择_物流中心论文

书业物流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供应链管理论文,阶段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08)03-0066-03

发达国家物流管理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即物流功能个别管理阶段、物流功能系统化管理阶段、物流管理领域扩大化阶段、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阶段和供应链管理阶段①。发达国家的书业物流管理,其水平也已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重要标志是1997年英国出版商与书商联合会(PBA)组成“图书供应链指导小组”(Book Industry Supply Chain Steering Group),研究出版业的物流及其管理②。国内书业物流近8年来发展迅猛,由于发展的层次性差异,书业物流分别处于企业内部的系统化、扩大化、一体化管理阶段。即使是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它的范围仍局限在单个企业,管理者根据商品的市场动向来决定生产和采购,从而保证企业内生产、采购和销售的一致性。但是,在这一阶段,出版商只能根据批发商的订货变化来掌握市场的动向,对批发环节之后的零售和消费动向仍然一无所知,而发达国家的选题、生产、物流、利润分配甚至版权贸易都是以终端销售数据为依据的。这是国内出版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就是供应链管理。书业物流要进入供应链管理,有许多障碍要扫清,但是至少要建立和完善几种机制。

1 建立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实质是解读机制,消除对供应链管理的误读

出版业在理论形态上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国内出版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形成三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企业群,如印刷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以及庞大的零售、终端集团。然而,是否就以此认为出版业物流就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理论形态的产业链还未转化为实在形态的供应链。供应链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在于各个单元的协调和配合。出版企业内部的各个单元可以配合,但这种配合还算不上特点。供应链的协调配合的特点,主要是指多个出版企业之间协调配合。供应链管理从直线型发展到网络型阶段,书业供应链中企业关系呈现出协作性的特点,只有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书业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密切,才能保证整个供应链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行。竞合关系是供应链协作性的一种具体体现,有利于促进相互竞争的差异化和有效性,减少同类选题的重复出版和资源浪费,从而创造出最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③。

国内出版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乏善可陈,如各省出版业的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出版环节的企业与发行环节的企业脱节,摩擦不断,互不买账;出版信息不能共享等。单以物流企业来讲,浙江新华发行集团物流中心每年要做10万条书目数据,那么辽宁、江西的物流中心也要做这个数据,还有更多的出版社要做数据,其中的成本浪费还是“冰山一角”。而且这些数据自然还没有一个能实施覆盖全国范围的市场监测。因此,出版企业的协作仍然是绕不过的坎,有待治愈的伤痛。

出于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核心企业的客户资源和商业机密就有可能暴露给其他企业,但这个整体需要建立在互相依赖、紧密联系的基础上,那么核心企业就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从整体的物流成本和企业综合效益来权衡。沃尔玛就是让供应商掌握客户资源、库存和实时销售信息才实现供应链管理的。这就需要我们出版企业拿出勇气和胆识,正确处理好龙头龙尾的关系,要解决好上下游的关系,要讲究诚信,讲究职业道德。出版商多为市场提供好书,发行商更好地为出版商服务,二者建立起和谐关系,“和谐出版”的实质不过如此。出版业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第一个例子出现在1990年前后。浙江省店在代理浙版品种后,买断深圳市店浙版库存,实现了在销售信息对接基础上的浙版图书全品种配送。此后,不少书店向出版社开放库存查询,例如江西省店、当当网上书店、巴颜喀拉等。可是,这些还不是大面积的企业行为。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多出版发行商之间实现无缝连接,是物流管理水平的更高阶段。因此,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整合书业物流不失为出版业的发展战略之一,与和谐出版实质一致。

2 建立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多元产权结构机制,改变现代物流中心的单一产权结构

供应链管理的物流是一种大系统物流,涉及供应链这个大系统的各个企业应该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有上、中、下游企业,有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供应链管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充分利用供应链各个企业的各种资源,实现供应链物流更加优化。目前,书业物流中心还未构成这样的大系统。现代化物流不过是现代化储运,物流设备设施与物流管理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出版业主要采取自办物流方式,形成“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经营模式④。这样无论正向物流,还是逆向物流都未获得根本改观。

国有物流中心的闲置与民营书业物流设施的匮乏是当前我国书业物流的一个基本事实。目前全国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图书物流中心不下20余处,这些图书物流中心规模都比较大,占地面积一般在2—8万平方米,现代化的程度也比较高,因而资金投入也十分可观。但很多已经建成的图书物流中心大多都感到“吃不饱”。目前全国有十几个发行集团的物流中心,但是基本上是原来发行体制框架的“克隆”,物流被限制在某一行政区域范围内⑤。像辽宁北方图书配送中心对内蒙的配送、浙江新华物流对外省连锁店的配送等,实在是凤毛麟角。如果不实现跨地区经营,就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平均用力和重复建设。各地的物流系统各成体系,各地方的物流体系与标准又各不相同,每个省都建有自己的运输配送体系,全国性的运输网尚未建立起来,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有效的物流配送存在很大阻碍。这样不仅不利于解决区域垄断和地方保护问题,而且可能进一步加剧和巩固这种局面。因此,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要建设5—6个全国性出版物流中心不仅是跨地区的,而且是要跨所有制的。新闻出版总署早就指出,出版业物流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是以自营为主,缺乏社会化合作,表现为成本居高不下、服务单一。

与此同时,取得总批发权的民营图书公司的物流基地严重不足,他们正在积极调研,准备自建物流中心,如山东世纪天鸿公司正在规划建设预计投资一亿元人民币的现代物流基地⑥。其实,民营图书公司已经在销售渠道上与国有公司进行广泛的合作,如2005年世纪天鸿通过各省新华书店渠道的销售码洋达到1.6亿元。在物流中心的建设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可以实行股份制,共建物流中心。这种类型的物流中心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扭转当前物流中心的单一所有制局面。外资已全面进入图书分销领域,短时间内,他们不会立即自建物流基地,但是有可能投资股份制物流企业,国内政策也允许,吸收外资入股也是可能和可行的。这种共建物流还可以考虑多个出版社、批发商的合股建设经营,可以克服国内物流中心类型单一的弊端,可以突破自营物流、充实壮大第三方物流。在产权上的合作既顺应潮流,抓住了商机,更重要的是,它是企业间合作的最高层次,是目前书业物流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产权制度基础。

3 实施选题策划和库存的监控预警机制,实时监控出版市场

日本的出版泡沫严重,以致将引起“出版大崩溃”。当前国内出版业存在严重的品种泡沫、库存泡沫和卖场泡沫,这些都会转化为逆向物流。出版业逆向物流高于其他行业,除了产业特点外,主要还在于下游营销企业的销售状况对上游出版企业的选题策划的反馈监控不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量的逆向物流还是源于出版选题不当和品种、库存、卖场的过度扩张,表现出版转型的浮躁和非理性特点。开卷市场研究所的“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监测系统”及其观测报告,真实地提取了全国零售书店的销售数据,可以对全国图书市场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可以反馈各出版社选题及品种的销售和退货数据,反馈各发行商和销售商的销售额和库存额。这些数据应当作为下一年度新闻出版总署选题审读、批准书号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一些退货或库存数据可以作为一票否决,给予停止选题或限制选题的警告。同时将选题资源进一步集中到优秀出版社,真正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建设和谐出版市场环境。因此有必要发展这类信息中介企业,并且重视利用它们的数据左右或调节出版选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关系密切的供应链,即开放、竞争、有序和统一的出版大市场。当然,目前国内这类机构数量偏少,这些信息采集系统和利用机制与国外同行水平有较大差距,也满足不了国内书业企业的需要,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 加强信息标准化和信息的采集共享机制,实现供书与退书多方的信息对接和对称

国内书店信息系统五花八门,给出版社的信息对接和采集带来较大困难,因此需要统一信息标准。国内出版业四类信息标准严重混乱:一是出版物产品信息标准。如“一号多书”已经成为国内的潜规则,单这一项就造成大量重复发货和随后的退货。二是满足出版社市场信息采集需要的信息报告/采集标准尚未出台。三是用于发行环节、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交接的发行信息标准有待统一和提高。四是物流信息国际标准,如出版物二维条码、统一规范新的13位ISBN等的执行及违规处罚不力。

信息标准化建设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立起先进的信息系统,促进信息的快速流通和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才能解决供应链管理的障碍,提高物流效率,减轻逆向物流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以信息流代替物流,对物流进行监控,减少信息失真、停滞所带来的牛鞭效应,从而避免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已成为物流管理的必然趋势。亚马逊网上书店创办之初,仅利用13平方米的店面加上一份全美可供书目而开业,可谓用信息流代替部分物流的完美演绎,从而避免了退货的发生。

5 结论

国内书业物流处于企业内部的系统化、扩大化、一体化管理阶段。出版业在理论形态上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种理论形态的产业链还未转化为实在形态的供应链。书业物流要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还有许多障碍要扫清。必经的路径是:消除对供应链管理的误读,正确理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实质,就在于多个出版企业之间协调配合;改变单一产权结构,建立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的具有多元产权的物流中心;实施反馈制度,提示和警醒出版企业的不良选题策划和营销库存;消灭“信息孤岛”,统一信息标准,加强出版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信息采集与共享。

收稿日期:2008-02-20

注释:

① 周启蕾.物流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60-261

② 杨贵山.英国图书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标准化、电子化、系统化[N].中国图书商报,2001-09-18(11)

③ 张美娟,何国军.书业供应链发展的新课题:供应链关系管理[J].图书情报知识,2005(6):59-61

④ 何国军.对当前书业物流建设主要问题的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05(8):39-42

⑤ 尹章池.我国书业物流的技术、制度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出版,2006(7):30-32

⑥ 王化兵.教育部联合世纪天鸿成立配送中心“《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2006年度评审工作”启动[J].出版参考,2006(9):3

标签:;  ;  ;  ;  ;  

图书行业物流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的路径选择_物流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