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效益求生存求发展——乡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考核体系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求发展论文,乡镇论文,求生存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国家农业部颁布实施了《乡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考核体系》,从1994年10月份起,对乡镇工业企业进行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考核。这一举措必将为乡镇企业走上高效益健康发展的大道带来契机。
一、经济效益的评价考核势在必行
乡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在乡镇企业历史上是首次。我国乡镇企业早已跨越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艰难的初始创业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环境日趋规范。现在乡镇企业正面临“老虎下山”(国有企业搞活)、“老板上路”(私营企业起步发展)、“老外入关”(外资企业崛起)三方面的挑战,使长期以来轻管理、效益低下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乡镇企业今后的发展要上规模、上水平,必须将效益问题摆到重要位置,以效益求生存、求发展,增强抗衡力和竞争力。为了引导、规范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使乡镇企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建立一套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考核体系势在必行。
二、建立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考核体系的原则
为了使评价考核体系对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真正起到引导规范的作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评价、考核、监督、促进的作用,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针对目前大多数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本体系必须有利于克服以往发展中重速度、轻效益,盲目追求产值和扩大投资规模的粗放经营的倾向,引导企业重视提高经济效益,把效益放在第一位。
2.针对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粗放的问题,本体系必须有利于克服以往发展中重经营、轻管理;重经验、轻科学;重外延、轻内涵的倾向,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3.指标体系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满足国民经济统一核算的要求;同时,把考核和综合评价结合起来,力求作到全面、综合地反映乡镇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经济效益。
本次颁布实施的这一套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考核体系正是根据上述要求设置的。它由两项绝对数指标、七项相对数指标和一个综合指数组成。九项指标是:利税总额、销售收入、产品销售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金利税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在此基础上,计算乡镇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进行综合评价。
三、乡镇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特点
1.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
所谓“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生产成果的产出量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比较。经济效益指标是指经济活动的效益与收益,是产出量与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投入量(投耗量)的比较。它包括两大方面:产出量与投耗量的差额,即报告期末的盈余量,是效益额,即经济效益实体,是效益的绝对量;产出量与投耗量的比率,是效益率,是效益的相对量。评价经济效益的优劣,应同时考察效益的绝对量与相对量两个方面。绝对量说明效益额的多少,盈利规模的大小;相对量说明盈利水平的高低,可用以纵横向比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评价经济效益优劣的起码准则,应是报告期末有盈余额,才有经济效益。盈余越多,经济效益越好。在实际统计实践中,盈余体现为企业实现的利税总额(利润总额)。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余额。企业在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销售,加速资金周转等方面取得的成果,都会综合地反映在利润这项指标中。因此,利润总额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一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销售收入是企业销售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它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和其他销售收入两大部分。产品销售收入是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货币表现,也是企业完成一次资金周转的标志(在流通中已得到实现的产出量)。对于任何企业,销售收入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因为销售收入本身虽不是盈余额,但它是企业各种耗费补偿的来源,也是企业实现利润的必然条件。它反映企业报告期已取得的收入可实际分配的部分,是实现总成果效益的必然客观要求。在成本费用一定的情况下,销售收入越多,利润越多。
企业效益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最终应在利税总额和销售收入这两项总量指标上体现出来。采用利税总额和销售收入作为评价考核指标,可以正确地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其变化趋势,促进企业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当然,由于绝对量的效益额指标与企业规模大小,投入量的大小直接相关,不能反映效益水平的高低程度,因而不能用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故评价考核经济效益应同时考察效益的相对量——效益率的高低。为此,在指标体系中同时规定了七项相对量指标,从生产经营的不同角度评价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
2.注重产销衔接和最终生产成果,克服总产值的弊端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按工厂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存在着转移价值重复计算和不能反映产销衔接的缺陷。为此,国家统计局决定从1992年4月起建立工业增加值、工业销售产值和相应的工业产品销售率、增加值率和劳动生产率指标,乡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考核体系也吸取了这些指标,这样,就做到了和全国的核算指标体系相一致。
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一个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以它自己的经济活动所获的收入(一般以销售所得的货币量表示)和为进行经济活动而购买物品和取得劳务所发生的对外支出,两相比较所得的溢余部分,是各经济实体生产经营中所提供的社会劳动量的货币表现,也即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劳务活动中追加到劳动对象上的价值,是企业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它可以更科学、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和劳务活动的最终成果。增加值又是国民经济核算和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项基础指标。因此,以增加值作为考核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产出指标是较为合理的。由于增加值不包括原材料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以增加值与总产值相比计算的增加值率可以较好地反映工业生产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同时,本指标体系还采用增加值与全部职工人数相比计算劳动生产率,这样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和劳动力节约的情况,反映乡镇企业活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
工业销售产值是工业企业一定时期销售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总量的货币表现。用销售价格计算的销售产值,就是产品销售收入。它是企业在本报告期内从购买者那里收到货款的产值,构成生产单位的经济收入。它把生产与流通统一起来,促使企业注意市场需求,重视产品适销对路,符合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报告期工业销售产值与同期全部工业总产值相比计算的产品销售率,可以反映企业产品生产已实现销售的程度,分析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也反映产品的竞争能力与生产经营成果的有效性。采用此指标还有助于督促企业抓紧销货款的回收,防止因长期不能收回形成呆帐、坏帐损失。产品销售率越高,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必然加快,经济效益就会提高,对于促进企业紧跟市场,为满足市场需求而生产,搞好销售管理有重要作用。
3.围绕利润这个中心,全面考核企业的消耗和盈利水平
企业的经营成果集中反映在利润上,而盈利水平的高低,决定于企业科学合理地组织人、财、物诸生产要素,力求做到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为此,本体系采用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及资金占用与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对比,计算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金利税率等三个利润率(利税率)以及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指标,从不同角度全面反映企业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经济效益水平。其中:
销售利税率是指标体系中两项绝对量指标即利税总额与销售收入之比。它表明百元销售收入所实现的利税额,或者说利税在产品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它和产品成本成反比例。在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不变的条件下,成本越低,销售利税率越高。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报告期实现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之比。由于成本费用总额包括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它反映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支付的全部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的费用总额。在单位产品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产品销售成本(即降低生产消耗)以及期间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润总额会相应增大,成本费用利润率会显著提高;反之,成本费用总额提高,利润总额会相应地减小,成本费用利润率会明显降低。因此,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能够敏锐地反映降低全部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它既是反映乡镇工业生产成本及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同时也是反映企业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指标。
资金利税率是最具有综合性的经济效益指标,它是指报告期累计实现利税总额与企业全部资金投入之间的比例,反映企业投入生产的全部资金的盈利程度。由于资金涉及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因此生产增长、成本降低、以及资金占用多少都会影响资金利税率指标。
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效果进行分析,可将资金利税率作如下分解:
从上式可看出,企业用一定量的资金生产的产品越多,而且销售的越多,单位销售收入中利税越多,资金利税率就越高,三因素分别体现了生产情况、销售情况和产品盈利状况的好坏,因此,资金利税率能较全面地体现企业经济效益状况,是一个既反映经济效益又反映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性考核指标。
如果从资金周转的角度考查资金利税率,还可作如下分解:
可见,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的快慢对资金利税率的高低也有直接影响。
为了反映流动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对其进行考核除了资金利税率指标外,需计算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是流动资金的实物形态,它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表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贷款、存货等。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在参加生产经营时,其价值一次转移到产品成本或费用中去。用一定时期的流动资产周转额(产品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实际平均占用额对比,即得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指标,它是反映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正指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次数越多,则占用同量的资金可以完成更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量,或者占用较少的资金可以完成同样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量,流动资产利用得越好;反之,则不好。只有在生产中节约物资消耗,合理地降低物资储备,妥善保管物资,减少损失,以较少量的流动资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多的产品,加速产品推销及企业间的结算等,才能加快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所以流动资产周转的加速不仅意味着其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得到合理使用,而且意味着企业的推销及财务工作的改善,以较少的资金生产更多的产品,节约了流动资金。
从以上可看出,乡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考核体系从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各方面全面评价考核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必将推动企业增强效益观念,深入开展“抓管理,苦练内功,增效益”的活动,促使乡镇企业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和专项管理工作,加强经济核算,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乡镇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四、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单纯采用多项指标分别分析、评价考核,即用单项的相互分离的经济指标来说明效益问题,常常出现一些指标的趋势好,而另外一些指标则相反的现象,难以得出一个总体结论。为分析、评价、考核、比较乡镇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应进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对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方法很多。1992年国家统计局规定采用工业经济综合指数的方法评价企业、部门、地区经济效益的情况。乡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考核体系也要用这一方法进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是以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分别除以该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乘以各自的权数,加总后除以总权数求得。计算公式为:
它是把有关经济效益指标与全国标准值比较计算出系数,然后以一定权数综合成一个数值,来综合评价比较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及其升降情况。
综合过程中的权数是反映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在综合经济效益中的重要程度的因素。它根据乡镇工业企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及特点,结合各方意见,由专家调查法确定;标准值是作为衡量经济效益及变动的尺度。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考核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标准值是根据近几年数值加权平均计算确定的。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数据计算不同时期的综合指数,因而可以从静态水平和动态趋势上较为全面地反映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地区、行业以及企业之间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差异上的不可比因素,较全面准确地评价考核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总体变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