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吟诵的传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与汉语言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吟诵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汉语传统的诵读方式,是遵循汉语规律的读书方法。将吟诵引入到古诗文学习中,需从汉语拼音学习开始,重点在声调和韵母的学习上,力求通过古今对接和有效融合为吟诵打下基础,感受汉语言的音韵之美。
关键词:吟诵 汉语拼音 音韵结构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手段,学生在书声朗朗中感受到了语言韵律之美。朗读也自然成为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朗读即“出声读”,是字正腔圆的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出声读”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学生只有“出声读”才能对诗词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母语的韵律美和丰富内涵,在读中想象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那么,教师该如何引领学生“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呢?笔者认为,有两种“读”法,一种是现代人的读书方法——朗读;另一种是古代人的读书方法——吟诵。朗读是基础,吟诵是升华。本文重点谈一下吟诵教学。
一、吟诵对古诗文学习的作用
吟诵的传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与汉语言文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学者都十分重视吟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倡导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应多带领学生吟诵。部编教科书主编温如敏教授说:“要让学生多诵读,多吟诵。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放开去想象,不要把课文分析得那么琐碎、那么程式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认为,吟诵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十分重要。一些学者也积极开展吟诵学习的研究和推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古诗文的音韵结构
吟诵是一门口耳相传的艺术,因地区不同,吟诵也有了各自的流派,但都遵循一定的规则。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琴经过20年的教学实践,概括出基本的两条规则是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平声要吟长,仄声要短。在教学实践中,依字行腔,给学生一个节奏,给学生一个口诀:一二声平三四声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何为平声、仄声呢?平声即汉语拼音中的一声、二声;仄声即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四声。古代人为什么要分平仄呢?因为在吟诵的时候,平声字要拖长,仄声字不能拖长。何为韵字?即诗词押韵的字,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相关。可见,汉语拼音教学与吟诵息息相关。
三、声调、韵母的拼音教学
基于区域语文教学研究与指导,笔者对如何通过汉语拼音教学提高学生的吟诵能力进而学好古诗文进行了实践探索。重点在声调和韵母的学习上进行了教学尝试,力求通过古今对接和有效融合为吟诵打下基础。
拼音教学中,学习声调重点讲解平声仄声与入声。汉语拼音中有四个声调,一声,叫阴平声;二声,叫阳平声、三声,叫上声;四声,叫去声。通过读格律诗,让学生明确拼音声调与吟诵平仄的关系。建立起一声、二声与平声的关系,三声四声与仄声的关系,达到明确一二声平三四仄。如:《枫桥夜泊》一诗的学习:
吟诵要特别关注韵字的韵母学习。音韵学有“四呼”的说法,是以韵头和韵腹来定义的,吟诵更主要的是拖长韵腹和韵尾,要关注开口音和闭口音。由于吟诵时拖长韵腹和韵尾,开口音和闭口音的情绪色彩完全不同,所以要仔细体会。
因此,笔者认为进行吟诵拼音教学应采用先今后古的教学原则,即先朗诵后吟诵,先学现代的童谣、童诗,后学古代的格律诗及蒙学。总体的教学流程是:(1)朗读,将汉语拼音的四个声调与古诗文的平仄对号,在平声字上标注“--”,在仄声字上标注“\”;(2)教师吟诵示范,学生听学;(3)学生依据规律和口诀进行模仿练习;(3)集体学习吟诵,教师纠正难点,如平声拖长、仄声短促、韵字回缓等;(4) 学生个人展示吟诵,师生相互激励点评。通过循环往复的不断强化,逐步提高吟诵能力,为古诗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琴 华一欣 经典即人生[M].北京:中华书局,2011,11,31。
[2]叶嘉莹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J].人民教育,2017,9,1。
[3]陈琴 华一欣 经典即人生[M].北京:中华书局,2011,11,31。
[4]徐建顺 普通话与吟诵教程[M]。
论文作者:杨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仄声论文; 平声论文; 汉语拼音论文; 声调论文; 韵母论文; 韵腹论文; 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