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创造性内涵与历史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事求是论文,创造性论文,内涵论文,地位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问题是理论界仍在争论的问题,其争论的焦点在于邓小平是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大大制约人们对邓小平理论的深入理解。有鉴于此,笔者选取了毛泽东、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关系这个角度,对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问题进行一番探讨,试图为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发展做些工作。
一、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解
自从东汉班固使用“实事求是”一词后,该词逐步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下来,用来指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作风。到了近代,一些思想家们用它来指称西方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注:参见《郭嵩焘日记》(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31页; 《郑观应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4页。 )而一些学者则把实事求是看作中国固有的治学方法,(注:参见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第309页。 )梁启超进一步把实事求是看作一种普遍的基本的科学方法(注:参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可以这么说, 在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给予独特的解释时,当时的人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已经从日常用语层面含义的基础上逐步上升到一种科学方法的层面,但是,尚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
在继承当时人们对实事求是一词的合理解释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又把它上升为一个哲学范畴,这样一来,实事求是一词就有了非哲学层面的和哲学层面的两层含义。这两层含义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它们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完整内容。
从非哲学层面看,毛泽东把实事求是看作一种做人、处事及从事工作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35 —836 页。 )这里的实事求是显然是指老老实实的态度。 在1954年《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靠老实吃饭,不靠摆架子吃饭。……我们要实事求是。我们对一切事情都要加以分析:好,就肯定;不好,就批评。 ”(注:《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6—347页。)这里的实事求是显然也是指一种实实在在的科学态度。周恩来在1949年5月7日的《学习毛泽东》一文中也用实事求是的非哲学层面的含义来评价毛泽东,他指出:“毛主席的学习态度,他自己的口号是‘实事求是’。他是最老实的,是则是,非则非。他是最反对骄傲反对急躁的。在三十年的革命运动中,他就是在反对骄傲反对急躁的斗争中成熟起来的。他的作风也是谦虚而又谨慎的。……我们要学习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态度、作风上,也就应该老实,不要沾染浮泛与骄傲急躁的习气。”(注:《周恩来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2页。)
从哲学层面的涵义上来讲,实事求是指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注:《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上述引文中的第一、二句话,讲的是哲学意义上的实事求是的第一层含义,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句话讲的是哲学意义上的实事求是的第二层含义,即理论联系实际。
把实事求是从哲学层面加以解释,并使之成为一个哲学范畴,这是毛泽东的首创,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贡献之一。而在把实事求是一词改造为一个哲学范畴时,毛泽东还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哲学层面实事求是的第二层含义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含义就是毛泽东新添的,是前人没讲过的。
对于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毛泽东有如下思想:
首先,从实事求是的非哲学层面的意义上讲,毛泽东认为,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处事做人和干工作,是能否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起码条件。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而要求得真理,不老老实实、实实在在是不行的。他指出:“我想,我们应该是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什么人是老实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是老实人,科学家是老实人。……一切狡猾的人,不照科学态度办事的人,自以为得计,自以为很聪明,其实都是最蠢的,都是没有好结果的。我们党校的学生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2页。)这里说的很清楚,老实、实在的态度是与马克思主义兼容的,而不老实、不实在则是与马克思主义不相容的。
其次,从实事求是的哲学层面的意义上讲,毛泽东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的或常识的要求。在他看来,工作上不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那就是反马列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态度。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态度看成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并说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在1941年8月给中央起草的《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毛泽东对作为哲学范畴的实事求是作了更为简洁而明确的定位:“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作风,就是党性不纯的第一个表现;而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注:《毛泽东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页。)1937年9月,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作了如下摘要:“辨证唯物论的特点,在于抓住事实的核心,事实的本质,事实的内部发展规律性,不在于尊重事实的表面。机械唯物论者,经验论者,实用主义者也都尊重事实,都只尊重表面的事实。尊重表面事实,是认识的初步阶段,是科学的初期阶段,十七八世纪的唯物论,和机械的科学思想就是这样的。”(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203页。)毛泽东对艾思奇的思想表示了赞同,认为单凭实事求是不足以把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
应该说,把实事求是看作马列主义起码的要求,只是说明马克思主义还有更为本质的特征,并不能说明它就是马列主义的灵魂或精髓。因为,凡灵魂或精髓之说,是说它能最准确地概括马列主义的本质特征。总体来看,毛泽东是把矛盾观点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的。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不仅把辩证法看作一种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宇宙观(宇宙观即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笔者),而且还进一步对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作了系统的探讨,认为矛盾就是事物,矛盾就是过程,矛盾就是认识,矛盾就是一切,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1965年毛泽东还提出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解释各种范畴的设想,认为各种范畴“都要以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去说明”(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有用对立统一规律解释实事求是的思想。他认为调查研究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唯一办法,而要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把握住这方面的观点,这种观点,就是对立统一和阶级斗争”,“对立统一,阶级斗争,是我们办事的两个出发点”。(注:《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381页。 )这两个出发点实际上是一个出发点,因为阶级斗争无非是对立统一规律在阶级社会中的特殊表现而已。毛泽东还指出,调查研究的根本点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那么,“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39页。)在毛泽东看来,“认真调查研究, 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而不是抽象的主观主义的分析,这是马列主义的灵魂”。(注:《红旗》1982年第24期,第3页。)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质上就是解决事物的特殊矛盾。
第三,毛泽东也有把“实事求是”看作是马列主义哲学灵魂或精髓的萌芽思想。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可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一个重要问题;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三、它是中国革命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正由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在马克思主义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功能中以及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异常重要性,所以,毛泽东认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列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90页。)不言而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核心原则,就是精髓的意思。可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的意义上,毛泽东有把实事求是看作马列主义的灵魂的思想。
那么,矛盾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这二者是什么关系呢?在毛泽东那里,二者所讲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侧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细胞”,后者侧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肌体”或整体。不过,总体来看,毛泽东是把矛盾观点看作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因为,在毛泽东那里,这方面的论述是大量的。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的思想,在毛泽东那里不仅论述较少,而且他在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时,多数是在与本体论相对应的狭义的认识论角度、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角度以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客观情况的辩证关系角度以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客观情况的辩证关系角度讲的,不是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的精神实质的角度上讲的。但是,也不能否认,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意义的实事求是看作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的思想内在地蕴含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一个新境界的契机。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创造性阐释
与毛泽东一样,在邓小平那里,实事求是也有哲学层面的和非哲学层面的两层含义,所不同的是,邓小平主要是在哲学范畴的意义上使用实事求是这一术语,至于实事求是的非哲学层面的含义,邓小平一般把它看成是哲学层面含义的延伸使用。毛泽东与邓小平在实事求是这一术语使用上的微妙变化,是符合思想发展的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逻辑的。毛泽东把实事求是这一术语在日常用语层面含义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哲学层面的含义;邓小平则又从哲学层面的含义引伸出日常生活层面的含义,比如,邓小平所说的“在延安中央党校,毛泽东同志亲笔题的四个大字,叫‘实事求是’。我看大庆讲‘三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这句话中, 显然有把实事求是从哲学层面延伸到日常生活层面的含义。在非哲学层面的涵义上,邓小平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的作风问题,他说:“现在不是都在讲作风吗?所谓作风,第一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对待事情没有实事求是的作风行吗?没有埋头苦干的精神行吗?没有艰苦朴素行吗?现在要发扬这些作风,这是保证四个现代化的很重要的问题。”(注:《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邓小平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二是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乃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的论断。下面分别谈一下。
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概念的内涵增添了两个新内容。一是把解放思想看作实事求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毛泽东提倡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现在思想界有人抓我提出的解放思想, 认为这就是自由化。我讲的是真正解放思想,也就是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 )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连为一体,表明邓小平充分考虑到人的主体性在实事求是中的巨大作用问题。二是把实践看作实事求是的核心。他指出:“我们要根据现在的国际国内条件,敢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提倡、要教育所有干部独立思考,不合理的东西可以大胆改革,也要给他这个权。所谓考核,第一就是考核这个问题。”(注:《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0—81页。)还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这些说法都表明,邓小平把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看作做到实事求是的核心环节。把实践看作做到实事求是的核心,这是个很重要的思想,缺了这一点,不仅从根本上无法解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内在一致性,而且也无法使实事求是范畴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专有范畴。应该说,对实事求是概念涵义的丰富和发展,为邓小平重新审视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作了必要的准备。
把实事求是看作毛泽东思想、乃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这是一个新论断。对于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解释:
首先,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长期反思和再阐释的结果。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了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在1977年4月,他又提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要从体系的角度理解毛泽东思想,而不能从毛泽东的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他复出后不久,又提出怎样才是完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指出学习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运用毛泽东思想,就是要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解决现在的问题。正是在反思毛泽东思想精髓或精神实质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在1982年曾明确指出:“我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九个月,即一九七七年七月才出来工作的,到那时我才能参加中央的会议。我出来以后,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此开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0页。)显而易见, 从把握毛泽东思想体系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的转变,是邓小平思想的巨大转变,而得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的论断,是毛泽东本人没有提出过的,它是邓小平本人的创造。
其次,邓小平认为,把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理解为实事求是,在毛泽东那里有合理的根据。对这个问题,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作过系统论述。他指出,毛泽东从投身于共产主义运动时开始,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就一直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在1936年和1937年写下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奠定我们党思想理论基础的不朽名著中,毛泽东对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系统地论述。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反复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在党的七大的报告中,毛泽东还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规定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中的第一项。邓小平还指出,在此之后,尤其是在全国解放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的观点,并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的观点。邓小平得出结论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118页。)。
第三,通过对实事求是概念的重新认识,邓小平得出了如下结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在这里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的意思不是说它是外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基础。而是说它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的。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的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因此提倡实事求是决不能离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决不能忽视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的伟大功绩。”(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279页。)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邓小平不对实事求是概念的内涵加以补充、丰富和发展,那么,把实事求是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和根本点的说法就是有问题的,因为按照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概念,我们还无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区分开来。
在邓小平看来,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大厦赖以建立的基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 根本点”(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是贯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和精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注:《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运用实事求是这一范畴,就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开来。
第四,实事求是作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际上指明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因而,邓小平就认为,可以用实事求是这一范畴来直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 页。)他还更具体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哲学、理论、方法的概括。它同各种机会主义思想都是完全对立的,包括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左”的右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从邓小平的思想逻辑中,我们可以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直接简称为实事求是主义。
还应该说明的是,邓小平之所以用实事求是来指称马克思主义,与他所主张的真理的简单性原则也有关系。在邓小平同志看来,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并不是高高在上令人高不可攀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其实是很平凡朴素的道理。他指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在邓小平看来,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朴实的道理。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与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毛泽东使实事求是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并对之作了系统的说明,但总体来看,毛泽东并没有把实事求是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精髓,尽管他有这方面的萌芽思想。邓小平则通过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阐释和补充,使实事求是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专有范畴,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所以,尽管邓小平同志总在讲是毛泽东同志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通过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正是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明确概括为实事求是的,他把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的萌芽思想发展起来了。笔者以为,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与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区别,从大的方面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实事求是概念的深化;二是提高了实事求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三、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历史地位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是邓小平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根本标志,是邓小平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的根本标志。之所以这样说,有如下几个理由。
首先,邓小平用实事求是直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跃上了一个新层次。在邓小平同志那里,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以简约的形式概括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这四个大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历史观、认识论和价值论浓缩为一个整体;这四个大字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从体系观照的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实质观照的层面;同时,这四个大字也把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观照的层面进一步引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可以说,邓小平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是一把马克思主义的奥康剃刀,它焕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它告诉人们怎样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在邓小平看来,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实事求是地研究当今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并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断不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理解为运用已有的理论去研究当代的问题。
其次,邓小平用实事求是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大大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在邓小平那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他认为,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得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也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提出了一个我们头脑已有的思想观念与客观现实的关系问题,具体地说,即我们应该怎样马克思主义地对待我们头脑中已有的“马克思主义”观念与客观现实的关系问题。虽然邓小平没有用主体性这个词,但他的确有这方面的大量思想。本文认为,邓小平对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关系的论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扩展为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在邓小平之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一般只讲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本源的,二是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但是,由于思维一般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储备着某些知识的,这就存在着一个人们已有的知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理应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内容,或者更进一步说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集中表现。我们不否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曾大量谈到人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但一则他们并没有把它概括进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中,二则后人对他们这方面的思想长期重视不够。而邓小平则把这个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这就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也昭示了一条在基本理论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路子。
第三,把实事求是与实践观点紧密相连,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认识。应该说,毛泽东在20世纪40年代的关于辩证法与认识论是一个东西的主张和其晚年“哲学就是认识论”的思想,已有把实践观点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根本观点的思想,但毛泽东本人还没有来得及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一体化的工作,而邓小平则从根本点上做了这项工作。在邓小平的实事求是观中,实践观点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实事求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同时又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这种看法自然是对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对实践观点的地位估计不足的一种纠正,重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境界。
邓小平哲学理论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这个理论首先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并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现在有不少人对邓小平哲学理论的历史地位估计不足,其中的缘由,至少有两点是应该提及的:一、邓小平经常是以“六经注我”的形式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界不少人把邓小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新解读误认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固有的内容;二、说邓小平哲学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不意味着邓小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阶段的工作,学界有人把这两者混淆了。想一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不能不对邓小平的贡献感到自豪,也感到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责任重大。本文所作的工作,只是试图从一个角度论述一下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贡献。笔者认为,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重大发展。邓小平关于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精髓的论断本身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新的解释,是邓小平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根本标志。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历史地位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毛泽东文集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毛泽东选集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