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代表”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纲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领论文,教育改革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与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与新任务,根据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身建设的需要,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高瞻远瞩作出的精辟论断和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它既是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纲领。正确理解“三个代表”的科学含义,把握“三个代表”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而且有益于在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
一、正确理解“三个代表”的科学含义
(一)“三个代表”的提出与发展
“三个代表”的提出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酝酿阶段。时间为2000年2月之前。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我提出这个问题(系指“三个代表”,作者注),是经过了长时间思考的”。[1]在改革开放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就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的现实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他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与十五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实际上是这一思考历程的表征。“三个代表”是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现实情况不断酝酿提出的。
第二个阶段是提出阶段。时间为2000年2月至4月。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及参加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时,就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加强党的建设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阐明了一个重要思想:“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以具体的阐述。
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阶段。时间为2000年2月26日至2001年6月30日。2000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一方面把“三个代表”定位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另一方面提出“党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体现和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的思想。此后,江泽民同志曾多次论及“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的含义及贯彻问题。
第四个阶段为科学阶段。时间为2001年7月1日至今。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特别阐明了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措施。
(二)“三个代表”的科学含义
首先,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先进的生产力能够促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逐渐使之达到发达程度。目前,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向先进或发达的方向发展,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采取得力的工作措施,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要重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人才素质。这其中包括:一方面,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吸引、爱护与使用人才,因为人才又是人中之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要注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只有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才能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其次,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的发展是全面的进步与发展,仅仅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的文明并不能代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只有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这样的社会才是全面进步与发展的社会。目前,为了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进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一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论述为指导,这是我党的指导思想。二要重视具有中国特色,既要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又必须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三要注意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养成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四要注重加强全体公民道德建设。五要学习一切优秀的文化,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精神加以弘扬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再次,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与发展先进的文化,其目的自然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与先进的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目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二是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利益构成的,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三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四是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最后,“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三个代表”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定性的意义
所谓定性,是指确定事物的根本属性。“三个代表”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的定性意义,是指“三个代表”确定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进性”这一根本属性。
在“三个代表”中,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到先进性。教育作为生产力与文化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具有先进性,才有可能达成“三个代表”中的先进性。所谓教育先进性,是指相对的教育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这就要求教育一要具有科学性。只有不断探索,努力发现人的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并顺应之,符合之的教育,才会具有先进性,才会在世界上居于先进的地位。同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大背景下,具有科学性的教育必须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率先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完成教育的革命。二要具有动态性。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教育也必须不断地加以改革与发展,才有可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譬如,在人们已经进入知识社会、学习化社会的情形下,社会需要的已经不是知识的拥有者,而是知识的能动创造者、知识的自主学习者,这时教师必须由“独奏者”向“伴奏者”,向学习促进者、学习帮助者、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转化。三要具有先行性。《学会生存》一书曾经明确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其实,教育不仅应该先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应该适度超前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不仅包含经济的发展,还包含政治、文化等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四要具有创造性。凡是先进的东西都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教育也不例外。中国现代教育只有在不断创造中,才能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五要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先进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的先进。教育的先进性也是如此,只有相对的先进,没有绝对的先进。六要具有人民性。先进的教育必须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这样的教育才是具有先进性的教育,才是真正体现“三个代表”的教育。
(二)“三个代表”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定位的意义
所谓定位,是指确定事物的位置。“三个代表”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定位的意义,是指“三个代表”清晰确立了教育改革与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目前,国家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知识与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表现为教育的竞争。这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已有充分的表现,从美国的《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与《普及科学——2061计划》,到日本的《临时教育审议会议设置法》、《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关于当前教育改革的具体方针——教育改革推进大纲》,再到英国的《1988年教育改革法》与《建设知识经济》白皮书、韩国的《面向2000年教育改革的蓝图》等等,其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教育置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地位加以考虑。我国政府更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仅在改革开放的20余年间就召开了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行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其中,特别重要的有:198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更是高瞻远瞩地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2]科学确立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具体而言,首先,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需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教育为本。其次,教育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居于战略地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教育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教育是人才培养之基和立国之本”。[3]最后,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因为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只有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三)“三个代表”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定向的意义
所谓定向,是指确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三个代表”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定向意义,是指“三个代表”明确指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为中国形成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方向。
首先,教育必须为中国形成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服务。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国民的素质,这其中包括: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科学精神、劳动技能、创造才能、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等,才能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达到社会生产力的发达。江泽民同志曾经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为形成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服务,而教育为形成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达成现代化的人来完成的。换言之,一个国家达到现代化的表征是已经形成了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核心是已经达成了人的现代化。美国学者英格尔斯通过研究指出:“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的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4]没有人的现代化,不可能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为养成现代化的人,进而为形成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服务。
其次,教育必须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达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当代中国,教育不仅要为形成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服务,而且要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此,从宏观上看,教育的物质层面、教育的制度层面、教育的观念层面与教育的习俗层面,都必须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从微观上看,教育的目标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即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教育内容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内容,即必须既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又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等也必须是科学的、先进的、高效的、开放的、超前的与自主的。
最后,教育必须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与归宿,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教育利益,从而获得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此,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应该是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应该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总之,教育必须始终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
(四)“三个代表”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定标准的意义
所谓定标准,是指确定衡量事物优劣的准则。“三个代表”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定标准的意义,是指“三个代表”是衡量教育改革与发展优劣的基本准则。
判断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否先进的标准之一,能否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即能否发展先进生产力,能否不断提高国民素质,能否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其一,发展先进生产力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这是因为,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都要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通过教育改革与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基础条件。我们站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就应该经常检查和总结自己的工作,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坚持,不符合就纠正。其二,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这是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只有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也就是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其三,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教育改革与发展只有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判断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否先进的标准之二,能否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即能否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能否体现“三个面向”,能否达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其一,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因此,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在推动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二,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体现“三个面向”,即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实现现代化。实现教育目标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过程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与教育手段的现代化。面向世界,要求教育实现国际化。一方面,教育必须培养能够在国际社会上生存、发展而且富有竞争力与工作效率的人才;另一方面,教育本身也要国际化,即务必在人才培养、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设施设备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再一方面,无论从教育的规模与速度,还是从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上,都必须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三,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达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只有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自己。
判断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否先进的标准之三,能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能否符合人民利益,能否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能否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具体而言,其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判断任何教育的先进性时,必须思索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凡是违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事情,必须停止。一切为了人民,是我们办好教育的根本目的。其二,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从现代哲学观上看,人民具有主体性,因此,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先进的制度、有效的机制,提高人民参与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将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办好教育的关键。其三,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当今,中国的教育必须加快创新步伐,尽快改变教育相对滞后的现象,尽最大可能适应与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让人民放心与满意。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进而言之,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要保持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富强,就是求发展、求进步。为此,中国的教育必须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的人民具有先进的文化素质,变人口劣势为人力资源。这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体现“三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