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多维教学法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教学法论文,试论论文,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人才的现代化是由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组成的一个多层次、立体式的生物结构体。而在这结构体中,思维方式又雄居最高层次。因此,我们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人才最主要的任务首先是培养他们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要实现这一目的,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是不能胜任的,代之而起的应是采取全方位的多功能的多维教学法。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的培养下,学生会养成多思、巧思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较快地发展自己的智能。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积极开展多维的教学方法呢?一般地说,教师通常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无疑生疑,组织争辩;二是看准时机,点拨指导。青少年学生富有朝气,有激情,好胜心强,喜欢在大庭广众中表述自己的见解,显露自己的才能,这种自我表现欲望如引导得法,将会成为一股巨大的创造热情。
为使争辩有序,开拓学生的有效思维,平时我们在组织学生争辩的过程中尽量注意以下几点: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辩,要引而不发。
引导,是为了充分打开思路,不引,会使议题叉开。例如,阿Q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典型形象,历来争论很大。有的认为阿Q是个思想性的典型,有的认为阿Q是个受了精神奴役创伤的革命农民的典型,有的认为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典型。对这个问题,教者只能引导学生讨论,不能轻易下结论。通过对课文背景的了解,通过对鲁迅自己谈《阿Q正传》成因的了解,可使学生接受课本提示中所阐述的观点,即阿Q是处在辛亥革命时期,生活在未庄的种种矛盾之中的一个愚昧、落后、不觉悟农民的典型。这种讨论,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辩,要抓住实质。
散文《范爱农》的结尾补充叙述的范爱农死前一段时期的景况和落水而死的具体情况,这更使范爱农“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这个问题在读者心中产生疑窦。这时,即可引导学生讨论争辩,通过争论得出答案,更深地感受沉沦中的范爱农的悲苦之心,进一步理解范爱农之死的根源就在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辩,要引导求“常”。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学生对苏轼写孙刘联军,周瑜、孔明等“谈笑间”使敌军“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不理解,认为夸张失实。对此,我们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从战争双方胜负的因素组织学生论辩,弄清楚了两点:(1)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无可非议。(2)战争的发展完全符合孙刘战前对天时、地利、人和所作的分析,“谈笑间”正体现了主帅们料敌如神、指挥若定的气度。
4.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
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1)“边缘”暗示。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2)“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原型思维的缺漏或荒谬,从而自觉地愉快地矫正思维的路线。(3)设疑暗示。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向真理的闸门。例如:讲完《孔乙己》以后,为了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题,我们向学生发问,孔乙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问题一出,同学们先是一愣,然后争论不休,终于理解到孔乙己与阿Q一样也是没有名字的。“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姓名都没有呢?”这时教师再乘势追问,学生又一次展开讨论,就弄清了主人公生活悲剧的深刻含义。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的过程中,还要善于适时抓住“愤”“悱”之时,加以巧妙点拨,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尤其是对于一些较深的理论问题,更少不了教师的适时点拨。常见的点拨有以下几种情形: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就是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所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解决问题。苏小妹三难新郎的传说给我们带来启示:如果秦少游不处于新婚之夜的特殊环境,如果苏东坡不投石点拨新郎,千古佳话便无从说起。激发点拨学生思考问题也是这样,光诱发他们达到思维的起点还不够,还需要创设第二条件,让学生从一定的情境中激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急中生智。
3.递进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根究源。这就像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发明青霉素那样,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语文课上的连续提问便是递进式点拨的表现之一。例如,指导学生阅读《谈骨气》一文,我们可以这样提问:(1)什么叫骨气?怎样才算有“骨气”?(2)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作者用了哪些事实来证明?这些事实的共同点在哪里?(3)在今天,怎样才算有骨气?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这一系列问题,前面的是后面的前提,后面的是前面的继续,形成了一个问题链,层层发问,步步逼进。它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4.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这种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实现思维的“迁移”。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即是这种“迁移”的体现。
在点拨学生进行“迁移”的过程中,可从两方面入手:求同与求异。求同,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例如,讲完一篇散文的线索,可以归纳出作文“线索”的多种方法。求异,就是引导思维者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例如,教说明文《杨树》可与《白杨礼赞》比较;教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教《药》可与《祝福》比较,等等。让学生从体裁、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提高鉴赏能力,实现思维能力的“迁移”。
5.诵读式点拨。即在朗读中对学生指导,以此增强记忆,培养思维能力。例如,在《阿Q正传》中写到阿Q酒后觉得自己是革命党,于是边唱边走,路遇赵太爷与赵白眼,三个人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这段对话活生生地勾画了三种不同的心理与性格。教学这段课文时,如果光凭教师去讲,去分析,是无法使学生体会每句话的潜台词的。只有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从中一次一次地点拨,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而理解力的提高也就标志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上述一些触发学生思维的多维教学方法,尽管还不很全面,不很深入,但在引导学生进入美感境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等方面还是十分有效的。具体地说至少有以下四点:
1.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的框架程式,使学生思维的通道完全敞开,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牢固。这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环境,创设了极好的条件。课堂上教师一味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和设想,硬要把学生的思考纳入框定的轨道,结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因窒息而萎缩,而且养成一种专门接受现成结论的不良习惯,智能发展因此受到莫大损害。那些高分低能者的缺陷,从思维角度看,应该说是定向、单向思维留下的一条瘸腿!
2.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成为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因为采用多维教学法,教师本身一定要做到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一定要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一定要做到非常注意学生的新鲜的直觉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一定要做到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所以,教师如能多方面去滋润多向性创造思维的嫩苗,嫩苗自会茁壮成林!
3.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过去只习惯于求同思维的模式,而开始对同一对象的思考的重点进行求异。质疑争论,点拨触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为学生求异思维的展开创造了良好环境。
4.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使一个知识系统由较低的结构转化为较高的结构,因为它一反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立体式。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可以大量交流,思维完全置于开放的有序的系列之中。尤其是第二课堂的开辟更使学生求知的天地十分广阔,整个教学结构完全成为一种开放型的有序系列。这种开放性思维教学活动的结果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合理,而且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条理清晰灵活,而且使学生理解比较全面深刻,记忆牢固,从而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实现认识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