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保健系列讨论之四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卫生保健论文,心理健康论文,之四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台湾心理学家柯永河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卫生公式来反映这些因素的作用,其表达式为:
B=P/E B—症状出现率P—内外压力总和E—自我强度
根据上述公式可见,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呈正比,与内外压力呈反比。
外压力是指外界环境中存在着的不良的刺激,形成一种压力,对幼儿心理产生影响。它包括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的不良刺激。
幼儿生活环境中的生理性不良刺激有很多,如不适当的温度、湿度、照明、空间和噪音等刺激长期作用,会使幼儿生理上难以忍受,并影响到情绪和行为。调查表明,长期高强度的嗓音刺激会使儿童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失调,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功能受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头痛、耳鸣、心悸、失眠、嗜睡、乏力、智力下降等症状;在生活空间小的环境中生活的幼儿侵犯性行为增多,焦虑水平高;室内气温过高,会使幼儿头痛、恶心、多汗、视觉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反应迟钝。
在心理性不良刺激方面,不良的人际交往是最重要的。幼儿与家长、教师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会导致幼儿心理发展不平衡,尤其遇到家长体罚、教师冷落、同伴讥笑时,其心理压力加剧。如果家长与教师本身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更会使刺激的强度增加。
社会性不良刺激也对幼儿产生作用。如社会文化背景的不良或变化过分强烈,会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幼儿难以适应,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社会性刺激还有很多,如家庭的突然变故,亲人的去世,父母的离异与再组,经济状况的改变,住房迁移,制度变更等等。其中,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期望水平以及教养方式最为重要。对幼儿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教养方式简单、粗暴或不一致,会造成幼儿心理负担过重,难以忍受,发生心理行为的异常。
内压力是指幼儿的身心需要未能满足,产生了挫折感,形成一种内部压力,影响到情绪和行为。
幼儿的身心需要包括很多方面,在生理需要上,幼儿需要一定时间的睡眠和休息,需要合理营养,需要适当的运动,需要舒适的着装。在心理需要上,幼儿需要一定的安全感,要依赖成人并受到保护;需要爱,包括亲子爱,师生爱和同伴之间的友爱;需要自尊,尤其是要受到老师的公正、合理评价,并被同伴所接受;需要独立,要自己动手去解决生活问题;需要成功,即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成为一名人夸人爱的好孩子。
身心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行为的动机不能实现,幼儿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内压力加大,最后出现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
自我强度是指个体应对内外压力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幼儿的身心素质有关。
由于遗传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幼儿的身心素质在个体间差异很大,如身体健康的幼儿能正确感知和判断外界刺激,作出恰当反应,而患病幼儿体质虚弱,精神萎靡,感知与判断力下降,对环境不适应。幼儿个性中的气质特征对自我强度有明显影响,如有的幼儿活泼、灵活,行动迅速果断,对周围环境刺激敏感,很快作出反应,而另一些幼儿行动迟缓,反应慢,沉默寡言,或是注意广度和持久性低,反应强烈,手脚不停,易分心,也难适应环境。另外,幼儿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都对自我强度产生影响。
根据上述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多种因素来看,增进幼儿心理健康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控制环境中的各类不良刺激,缓解外来压力,满足幼儿的身心需要,并通过心理卫生教育和疾病防治等系列措施提高幼儿自我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