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者丈量脚下的土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脚下论文,土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不断扩大的城乡二元差距,让人揪心的“三农”问题,不少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实 现人生价值;
面对城市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自主创业、支教支边;
面对城市灯红酒绿的喧嚣与迷失,许多知识青年来到农村寻找心灵的家园……
贫困的农村需要知识青年去扶持;西部需要知识青年去开发;缺医少药的乡亲需要知 识青年救助;山乡孩子渴望知识的目光期盼着知识青年的到来。
幸好我们的社会,我们身边不缺少这样的人。苦行僧式的布道者徐本禹,天使般的李 丹,行者尚立富,理想者马骅……
他们“前仆后继”地走向农村,用双脚丈量脚下的土地,去体验、认知中国的农民和 农村,了解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思想、感情、要求、愿望、文化,去寻求自己的生命 之根。
课余时间涮盘子、值夜班、捡拉圾、做家教,能找到的工作他都干,一分一分地赚取 学习生活费用,一批一批地向外捐赠。为别人,他义务献血、捐献骨髓,可是他大年初 一却吃过了期的方便面,想吃顿饺子,三元钱一斤他也嫌太贵,他对别人总那么慷慨, 为自己却设计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即使身无分文,他也寻思着“为他人做点什么”。 贫困的大学生徐本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说是“小事”,可却成为2004年“感动中 国”人物,“徐本禹”这三个字,不再仅仅是一个热血青年的名字,而成了一种精神的 象征,成为众多热心读者和网民共同的名称,成了奉献与爱心的象征符号。
马骅,一名风华正茂的复旦学子,一位拥有不被世俗琐事所侵蚀诗心的年轻人。出于 对纯净大自然的向往、对淳朴藏族同胞的热爱、对精神家园的人性追求,马骅于2001年 志愿来到明永村小学教书。在德钦的日子里,他安于清贫并乐在其中,他用渊博的学识 启迪山村孩童,他与藏族同胞情同手足,他“让世界与明永村连在了一起”。
尚立富,一位从甘肃走出、用双脚丈量人生长度的年轻人,一顶帐篷和一辆自行车, 六年间行过九万里想告诉人们他所看到的真实的西部教育。他的人生也在走完这段长路 后划定方向:毕生为农村教育呼号。一门心思要给西部带去阳光的尚立富,目前住在一 间终年见不到阳光的地下室里,依靠给一家报社兼职写稿子维持生活,他希望努力说服 一些人或机构,在西部建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和专门培训民办教师的学校。而他自己则希 望拥有一片“试验田”,在西部农村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在那间8人合住的地下室 里,尚立富认真地酝酿着自己的理想。
由于非法采血,农民感染了艾滋病,留下了许多无依无靠的孩子。因为“艾滋病患者 的遗孤”的特殊身份,人们对这些可怜的孩子避之犹恐不及,他们失去了上学的机会, 失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李丹办了一所孤儿院,收养了这些孩子。为了使这些 孩子有知识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成为有尊严的人,李丹决定自己办一所学校,让艾滋 孤儿们有学可上。李丹以其仁爱与坚持,诠释了一种气度超凡的人间大爱。替整个社会 分担了一份沉重的道义与责任。
徐本禹、马骅、尚立富、李丹……他们凭借责任和良心,持之以恒做着我们都能做的 事,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激起久久的震颤和回响。从他们身上,我们领悟了感恩的价值, 辨认出一种近乎固执的守望情结,体验到久违的感动,发现起了行动的价值,感受到心 灵的复苏,激发对自由的渴望,让我们的思想灵魂经受了一场冰与火的洗礼、一次心灵 的穿越。
标签:李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