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范下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管理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新规范下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管理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新常态下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管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态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历了GDP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自2012年起开始放缓增速,这种表象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经济结构转折性的变化,是经济向“稳增长”的过渡,是经济寻求新的平衡点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经济换档期提出了经济“新常态”这一理念,并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阶段就是一种新常态,需要保持平常心来对待,并确定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共存,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来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城市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新常态,传统的城市经济管理手段与方法需要创新和升级,只有跟上时代步伐,创建适应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客观条件的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抓住机遇,实现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的最大化。

      一、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管理的内涵

      新常态下,需要对城市经济管理活动进行重新的思考,重点理解城市经济所要面对新时代下发展的内涵,辩证地看待新常态下各个经济领域所处的状态,选择正确的城市经济发展道路。

      (一)注重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

      明确新常态与城市发展内涵的关系,确立城市发展目标,科学认识GDP,转变将GDP作为城市发展的唯一考量,切实关注社会问题、弱势群体、人文关怀、历史文脉、生活质量,追求绿色GDP、可持续发展的GDP,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经济质量和GDP给我们带来的效益统一起来。借助增速放缓的机遇;通过经济调节手段,推进城市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方面调节城市经济增长的总量与速度,将经济结构从增量扩张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提高城市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实现城市经济的优化增长,平衡投资的需求与总量的供给。坚持以人为本,寻找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惠及人民的经济增长才能给经济发展带来持久动力,只有在个体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实现需求市场的扩大,进而弥补消费不足的缺陷,增强城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明确城市定位

      城市的定位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含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和性质定位等。科学的城市定位能够正确指导经济的发展方向、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有效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提升城市竞争力。全面深刻分析“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趋势,根据自身条件和竞争环境,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策略。一是明确城市的功能定位,从全国和区域角度出发,弱化行政分割带来的城市功能的均质化,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及发展现状,准确定位城市功能,避免城市之间的同构化竞争,促进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二是正确把握城市产业的市场定位,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方向必须协同城市功能定位,先进的产业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产业。城市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合理的产业定位有助于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充分发挥城市的优势和特色,为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并有机会领先与该行业;三是城市性质定位,即城市在一定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职能,城市的性质定位要突出城市的个性,区分城市的主要职能和其他职能,只有主要职能影响力的提高,才能反映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三)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是城市经济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和经济主体交易行为的总和。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能够保证城市经济良好的发展,城市经济管理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创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以保证交易公平和竞争平等,同时也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新常态”下,要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要突出法治手段对市场秩序的作用,放弃过去惯用的行政手段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真正实现政资独立、政企分开,强化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服务职能,通过监督检查制止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其次是运用经济手段的杠杆作用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调节,创造自由、透明、公正的投资环境,使社会的资源得到最大化配置;其次是交易的有序进行,交易的价格能真实反映出交易内容的价值,避免由人为的交易管制所产生的交易价格扭曲和信息披露错误;最后规范竞争行为,竞争的方式和途径应由市场自身调节,消除过度竞争、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现状。

      (四)城市绿色发展

      城市的绿色发展内涵就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也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并且成为当今世界各城市的发展趋势。绿色发展首先注重的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发展要适应自然系统;第二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重视科学技术投入,节约投入成本,严格控制高能耗生产,降低污染排放;第三要培养城市居民可持续消费行为,建设城市的绿色人文系统,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提高环保意识,要求企业生产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商品”;最后,建立整个城市的经济循环系统,关系到社会中的每一个经济个体的长期持续性循环,所以要从社会全局角度出发,立足长远,运用生态经济原理,在各行业、产业间建立生态联系,开展废旧资源回收再利用,形成社会性“大”循环,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居民、企业与环境之间和谐发展。

      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离不开城市产业的发展,切实把握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面向新常态下的市场需求,协调三次产业发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创新城市经济增长新优势。

      (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状况已表明其即将步入产业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呈现出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高耗能高污染等现状问题,通过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是实现传统产业重焕生机,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和活力的重要途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重视新型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先进制造工艺,推动传统产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二是延伸传统产业链条,通过产品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市场新的需求;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在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各个环节中的信息化;四是规范企业排放标准,严格控制污染排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传统产业的低碳生产。

      (二)积极发展适应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面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和资源环境的束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常态下的必然趋势。因此,各城市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选择与主导产业关联性强、具备竞争优势、经济效益高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已经确立了以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城市应考虑自身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各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应性强的新兴产业,才能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引领城市经济健康的发展。

      (三)构建城市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既与世界接轨又具鲜明特点的三次产业构成,要求制造与创造并重、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信息化辅助工业化发展。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形成以人才技术为支撑并且不断创新的产业发展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低耗节能、布局科学、附加值高的产业体系;二是推进产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各重点行业的应用,促进信息产业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度融合,提高产业中的信息化水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三是加快构建符合城市现状的现代产业体系,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把创新作为应对新常态的核心动力,盘活经济存量的同时要优化增量,优化配置城市资源,发挥城市优势,不断提高城市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新型城镇化支撑城市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城市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还能否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随着2013年经济增速的放缓,并没有出现对农民工的“挤出效应”,据统计,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77%,比上年增加了944万人,也就是说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城镇就业的贡献是120万,预计到201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60%,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动力,新常态也将会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重点发展城市周边中小城镇

      从城镇化的特征来看,城镇化发展需要城市的综合发展才能承载数量庞大的进城人口,但城市空间的承载能力与集聚力并不相符,而中小城镇拥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却存在集聚力不足的问题。目前中国不少大城市存在着由于人口不断涌入带来的“城市病”,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城市周边中小城镇,则能够很好地平衡人口集聚与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增强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实现与周边中小城镇的联动发展、优势互补;二是加强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弱化中小城镇的区位劣势,强化成本优势,引导城市主导产业的辅助配套产业向中小城镇转移,防止大城市的产业空心化和小城镇的产业空洞化,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人口在中小城镇聚集,有机地将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联系起来,是各自承担一定的城市职能,培育形成通勤高效、协同发展的城市群;三是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城市群的发展难觅出现跨行政区的现象,这种需要各地政府的协调与合作,破除行政干预,更多地依靠市场调节的力量来形成功能互补的格局。

      (二)建设智慧城市为重点

      发展智慧城市的核心是运用高科技来管理和经营城市,并且在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改造、生活环境等方面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一是加大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对信息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需求;二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薄弱和容易忽视的环节,利用信息技术的管理理念,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三是强化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对周边中小城镇为外延的交通网络,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城市智能交通服务水平,为城市发展中各经济主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四是以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行政事务效率为出发点,强化党政机关的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便捷、易使用的业务办理渠道,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协调办理能力。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

      城市经济发展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资源节约型、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发展的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充分考虑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交通的综合承载能力,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科学有序地扩大城市规模,减少城市化过程中各资源的消耗。同时也要改变以往各生产要素单向、片面地向城市集聚,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使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通过必要的土地政策调整,改变农用土地廉价征用的现状,避免城市发展中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城市空间布局要注重中心与节点布局的合理性,减少运输成本,减轻交通压力,降低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增大城市的环境容量,实现城市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创新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劳动要素的集聚,而人口密集在给城市经济提供动力的同时,也为城市增加了更多的负担,因此生活区、生产区、商业区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服务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配合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才能保障城市运行的高效率。

      (一)实现多规融合

      当下的城市多部门规划存逻辑矛盾、管控不一等问题,造成管控能力低、土地浪费和生态缺乏保护等现状,因此,在从宏观层面的规划来看,多规融合是一种智慧规划,是实现同一城市空间实体的多专业规划协调统一,能够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统筹协调发改、规划、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的相关规划,充分发挥各规划的优点,把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生态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融合,在一个空间上形成一个协作、均衡、稳定、和谐的规划管理体系。通过多规融合,能够从源头避免管理矛盾的产生,解决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相互制约、互不统一、相互打架的问题,同时也能提升项目审批速度,释放闲置、低效土地,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满足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融和共进。

      (二)创新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空间的布局,而且要引入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综合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任务艰巨而纷繁,必须要落实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上,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是要以民生优先,城市的配套设施建设和重点建设项目应与民生息息相关,兼顾城市形象的改善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二是拓宽规划服务领域,把与城市经济发展有关的不同对象、不同内容的需求纳入到规划服务中;三是将低碳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规划上引入低碳理念,建设以绿色交通支撑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经济活动的低碳排放,将低碳建设融入到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推进城市经济向低碳转型;四是优化城市功能,着眼于提高城市的功能整体性,充分发挥优势功能,促进城市系统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城市的整体功能结构,发挥城市功能组合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

      (三)创新城市职能

      创新职能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能否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城市网络的发展使城市均质化的问题凸显,因此,新职能的发展才能使城市具有决定竞争优势,避免城市之间的同质竞争。一方面,政府要为城市职能的创新提供思路、平台和条件,城市新职能的诞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民营经济在城市职能创新中的作用,激活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保持城市经济的活力。

      城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高度重视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理解“新”和“常”的含义,并适应新常态,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特性出发,保持平常心态来解读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内涵。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与职能,确立发展目标,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循环低碳化。全面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做到资源低消耗、高产出,推动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在享受其带来的红利时,也要避免“城市病”与“逆城市化”现象的产生,其破解之道在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通过小城镇的建设来焕发城市经济的活力。最后,要创新城市发展规划,把各项规划综合化,实现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通过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城市职能的创新,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标签:;  ;  ;  ;  ;  ;  ;  ;  ;  ;  ;  ;  ;  

新规范下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管理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