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部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宋青,朱春妹[1](2022)在《胸部体疗训练应用于肺叶切除术患者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胸部体疗训练应用于肺叶切除术患者对术后机体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1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训练, 观察组实施胸部体疗训练。对比两组术后各项临床指标、呼吸频率、血气指标、肺功能水平变化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2天、第5天呼吸频率、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 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2天、第5天的FVC、FEV1、MV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部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部体疗训练应用于肺叶切除术患者可改善肺功能水平, 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王倩,王振华,鲁静,龚太乾,陶莎,王丽娇,范博士[2](2021)在《医用多功能胸带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围术期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使用带有呼吸功能训练装置的医用多功能胸带,探讨该胸带对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术后使用传统多头胸带,观察组术后使用我院研发的医用多功能胸带,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第7 d的血氧饱和度、肺功能指标,以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日活动总量、排气排便、肺部并发症(肺不张、肺部感染、皮下气肿)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肺功能指标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 d患者肺功能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指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活动后末梢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和排气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日活动总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肺部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使用医用多功能胸带可改善患者肺功能,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增加活动总量,并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刘志娟,赵明理[3](2021)在《针对性胸腔引流管护理促进肺癌术后患者加速康复的护理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癌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死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1]。自1875年德国医生首次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胸腔闭式引流术,当前,胸部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已成为心胸外科不可或缺的操作步骤。留置胸腔引流管目的主要是引流胸腔积液、积气;重建并维持胸腔内负压,促进肺复张;平衡胸腔压力,防止纵隔扑动及循环功能障碍[2,3]。对肺癌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采用专科化针对性护理,对围术期患者病情变化非常重要,能有效避免引流管堵塞、管道脱落、胸腔感染、延迟拔管等不良现象,
张春芳,高阳,张恒,程远大,周燕武,李曦哲,刘元奇,王锷,翁莹琪,王宝嘉,曾蔚,李小燕,莫洋[4](2021)在《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日间手术在胸外科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在胸外科的应用,为胸外科日间手术的推广普及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了总结近年来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RTDS)诊疗过程的相关经验,规范RTDS实施的相关流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胸外科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分会的相关专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RTDS经验制定了专家共识,旨在为国内RTDS的开展提供参考。
高阳,李曦哲,张兰军,胡坚,李鹤成,于振涛,喻风雷,张春芳[5](2021)在《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热点问题探讨》文中提出日间手术在胸外科领域的应用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而近年来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在胸外科的应用为胸外科日间手术的推广普及带来了新的契机。但目前国内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RTDS)的临床应用仍存在诸多挑战与分歧。本文立足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在RTDS临床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讨论了RTDS目前的焦点问题,从RTDS未来方向、开展RTDS的机构可根据自身条件调整适应证、减少创伤、严格出院标准、完善出院后随访机制5个方面予以探讨,以期促进RTDS在国内应用的普及与进步。
堵俊杰,邵永丰,陈亮,李芝,陆小虎,何志成,周悦,黄华[6](2021)在《混合模拟工作坊在低年资胸心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混合模拟工作坊对低年资胸心外科住院医师在复杂手术切口术后管理技能的提高作用。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第一次在胸心外科轮转的70名住院医师纳入工作坊学习。通过制定混合模拟形式的临床方案现场教授胸心外科复杂手术切口术后管理的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技能。使用工作坊表现评分表对住院医师的表现进行评估,要求其完成ARCS学习兴趣量表自我评分。结果通过工作坊的学习,所有住院医师的操作技能都达到了熟练程度(>21分),在沟通能力方面得分较高(83.3%),在基本知识的测试中表现相对较差(66.6%)。高熟练组比低熟练组基本功扎实,引流管护理更好。住院医师对工作坊的好评率81.8%。各项如下:吸引力72.5%、相关性84.4%、自信心80.0%和满意度86.7%。结论在胸心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用混合模拟复杂手术切口术后管理工作坊能提高住院医师相关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技能的获取,受到住院医师的欢迎,值得进一步在各个培训基地推广应用。
殷静静,吕芳芳,张锋,李霞,张丽杰,杨丽娟[7](2021)在《肺切除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审查及障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肺切除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最佳证据的临床实践现状,讨论最佳证据应用可能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5月1—31日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病房15名临床护理人员及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胸腔引流管管理的30条最佳证据,制订38条审查指标,进行证据应用的临床现状审查,根据审查结果讨论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及相应对策。结果 38条审查指标的临床依从率为0~100%,临床依从率<50%的指标有18条,障碍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缺乏胸腔引流管管理的循证知识培训、胸腔引流管管理规范不够完善、证据应用导致临床工作量增加、健康宣教内容不够全面等。结论肺切除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的临床现状与最佳实践之间尚有较大差距,应当针对障碍因素制订并实施相应对策,促进最佳证据向临床实践有效转化。
郑崇[8](2021)在《8F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应用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留置8F胸腔引流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及其较24F胸腔引流管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人民医院胸外一科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275例,将患者分为8F胸腔引流管组(实验组)和24F胸腔引流管组(对照组)。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分析后,1:1成功匹配患者109对,匹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匹配后两组间的引流天数、总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评分及相关术后并发症。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218例患者纳入研究,实验组术后引流天数、总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48h、72h疼痛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引流管口渗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在术后24h疼痛评分(P=0.420)、皮下气肿(P=0.424)、心律失常(P=0.757)、下呼吸道感染(P=0.775)、肺漏气(P=0.603)、肺不张(P=0.391)、胸内出血引起的二次手术(P=0.15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应用8F胸腔引流管可缩短引流天数,减少总引流量,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且能有效发现术后“胸腔出血”,是效果确切安全可靠的引流方式。
宋妍[9](2021)在《快速康复护理联合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联合胸腔引流管在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120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护理的临床资料,按照引流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在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护理,对照组应用单胸腔引流管引流,观察组应用胸腔引流管结合微管引流,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行快速康复护理中应用胸腔引流管结合微管引流方案可有效改善术后康复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康复。
王美艳[10](2021)在《主被动踏车运动在肺癌胸腔镜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肺癌胸腔镜术后患者进行主被动踏车运动训练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主被动踏车运动训练计划对患者术后运动耐力、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疲劳程度、呼吸困难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同一医疗组首次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20例,采用区组化随机分组分为主动踏车组、被动踏车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主动踏车组在住院期间进行每天2次,每次20分钟的主动踏车运动训练;被动踏车组住院期间进行每天2次,每次20分钟,速度为40转/分的被动踏车运动训练;对照组实施肺癌胸腔镜术后常规护理。主要观察指标为运动耐力、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疲劳程度、呼吸困难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胸腔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踏车运动干预时间为入院至术后患者出院当日,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最终纳入分析的为118例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主动踏车组40例,被动踏车组39例,对照组39例。2.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术前合并疾病、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病理学类型、入院时测定的呼吸困难程度、疲劳程度、6分钟步行距离、疼痛评分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3.运动耐力的比较:三组患者入院日和术前一日的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踏车和被动踏车组在出院日所测得的6分钟步行距离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且主动踏车组高于被动踏车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主动踏车组和被动踏车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动踏车组和被动踏车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19)。5.术后疲劳程度:三组患者术后第一天和术后第二天的疲劳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日主动踏车组和被动踏车组的疲劳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踏车组和被动踏车组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01)。6.术后呼吸困难程度:术后第一天,主动踏车组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高于被动踏车组和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被动踏车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三组患者术后第二天及出院日的呼吸困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疼痛评分:术后第一天,主动踏车组患者的疼痛评分高于被动踏车组和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被动踏车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三组患者术后第二天及出院日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三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350)、术后胸管留置时间(P=0.891)、术后住院时间(P=0.9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在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中实施主被动踏车运动训练方案是安全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轻患者的术后疲劳程度,与主动踏车运动训练组比较,在术后第一天进行被动踏车运动训练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和疼痛评分。
二、胸部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部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2)医用多功能胸带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围术期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观察方法 |
三、医用多功能胸带的结构及应用 |
四、观察指标 |
五、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肺功能指标比较 |
二、康复指标比较 |
三、肺部并发症 |
讨论 |
(3)针对性胸腔引流管护理促进肺癌术后患者加速康复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心理护理: |
1.2.2 体位护理: |
1.2.3 引流液的观察: |
1.2.4 引流管皮肤周围护理: |
1.2.5 妥善固定胸管及保持胸管通畅: |
1.2.6 严格掌握拔管指征: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拔管时间、平均住院日比较: |
2.2 引流管不良事件比较: |
2.3 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4)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RTDS体系的建立 |
1.1 硬件设施 |
1.2 医护人员准入标准 |
1.3 诊疗流程 |
2 RTDS的过程管理 |
2.1 手术前管理 |
2.1.1 适合进行RTDS的胸外科手术类型 |
2.1.2 患者选择 |
2.1.3 手术前麻醉评估 |
2.1.4 手术预约管理 |
2.1.5 术前健康宣教 |
2.1.6 术前呼吸锻炼 |
2.2 手术当日管理 |
2.2.1 入院当日再评估与术前准备 |
2.2.2 围术期抗生素应用管理 |
2.2.3 麻醉管理 |
2.2.4 术中操作管理 |
2.2.5 术后早期管理 |
2.2.6 RTDS术后护理特点 |
2.3 手术次日管理 |
2.3.1 拔除胸腔引流管指征 |
2.3.2 术后ERAS要点 |
2.3.3 出院标准 |
2.3.4 出院康复指导与随访 |
3 RTDS的安全管理 |
3.1 应急预案 |
3.1.1 住院期间应急预案 |
3.1.2出院后应急预案 |
3.2 医疗质量与安全评估 |
3.3 病历管理 |
4 展望 |
(6)混合模拟工作坊在低年资胸心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工作坊安排 |
1.3 混合模拟场景 |
1.4 工作坊技能能力评分与教学反馈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住院医师工作坊考核得分 |
2.2 ARCS课程兴趣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
3 讨论 |
(8)8F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应用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腔引流管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快速康复护理联合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术后康复指标比较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10)主被动踏车运动在肺癌胸腔镜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终止试验标准 |
2.2 研究设计 |
2.2.1 随机分组 |
2.2.2 样本量确定 |
2.3 研究工具 |
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及临床相关资料登记表 |
2.3.2 主被动踏车运动记录表 |
2.3.3 运动耐力评定 |
2.3.4 疲劳程度评定量表 |
2.3.5 呼吸困难量表 |
2.3.6 疼痛评估表 |
2.4 干预措施 |
2.4.1 对照组 |
2.4.2 主动踏车组 |
2.4.3 被动踏车组 |
2.4.4 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
2.5 评价指标 |
2.5.1 主要评价指标 |
2.5.2 次要评价指标 |
2.5.3 评价指标测定时间 |
2.6 质量控制 |
2.6.1 研究设计阶段 |
2.6.2 研究实施阶段 |
2.6.3 统计分析阶段 |
2.7 统计方法 |
2.8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1.1 研究完成情况 |
3.1.2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3.1.3 三组患者入院时评价指标的基线比较 |
3.2 研究结果 |
3.2.1 三组患者运动耐力的比较 |
3.2.2 三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比较 |
3.2.3 三组患者术后疲劳程度的比较 |
3.2.4 三组患者术后呼吸困难程度的比较 |
3.2.5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3.2.6 三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
3.2.7 三组患者术后胸腔管留置时间的比较 |
3.2.8 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 |
4 讨论 |
4.1 研究完成情况 |
4.2 主被动踏车运动对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 |
4.3 主被动踏车运动对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影响 |
4.4 主被动踏车运动对患者疲劳程度的影响 |
4.5 主被动踏车运动对患者呼吸困难程度的影响 |
4.6 主被动踏车运动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4.7 主被动踏车运动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
4.8 主被动踏车运动对患者术后胸腔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性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5.4 研究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癌手术患者全过程肺康复锻炼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胸部术后引流管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胸部体疗训练应用于肺叶切除术患者对术后康复的影响[J]. 宋青,朱春妹.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2(01)
- [2]医用多功能胸带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围术期的临床应用[J]. 王倩,王振华,鲁静,龚太乾,陶莎,王丽娇,范博士.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1(06)
- [3]针对性胸腔引流管护理促进肺癌术后患者加速康复的护理体会[J]. 刘志娟,赵明理. 山西医药杂志, 2021(17)
- [4]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临床实践专家共识[J]. 张春芳,高阳,张恒,程远大,周燕武,李曦哲,刘元奇,王锷,翁莹琪,王宝嘉,曾蔚,李小燕,莫洋. 中国内镜杂志, 2021(08)
- [5]机器人胸外科日间手术热点问题探讨[J]. 高阳,李曦哲,张兰军,胡坚,李鹤成,于振涛,喻风雷,张春芳.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9)
- [6]混合模拟工作坊在低年资胸心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堵俊杰,邵永丰,陈亮,李芝,陆小虎,何志成,周悦,黄华.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1(03)
- [7]肺切除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审查及障碍分析[J]. 殷静静,吕芳芳,张锋,李霞,张丽杰,杨丽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16)
- [8]8F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应用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D]. 郑崇.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9]快速康复护理联合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宋妍. 医疗装备, 2021(10)
- [10]主被动踏车运动在肺癌胸腔镜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王美艳.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