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用于儿科护理效果评价论文_蔡少莉

九〇三医院儿科 621700

【摘 要】目的:对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效果的观察比较和评价。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收治的68例儿科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在护理过程中采用语言为主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非语言沟通的护理方式。在患儿病愈出院时,对患儿和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实验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方法和护理态度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的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的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形成,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非语言性沟通;儿科护理;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on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pediatric nursing.Methods:68 cases of pediatric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ventional group.In the routine group,the nursing process of nursing was adopted,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The patients recovered and discharged,investigation on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Results: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care and nursing ca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appropriate non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pediatric nursing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tient,it is worth promoting in the clinical.

[Key words]:non verbal communication;pediatric nursing;effect

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为护患沟通的两种主要方式,成人的护理方式大多采用语言的沟通方式,而儿科对象为缺乏语言和认知功能的小儿,采用非语言性沟通方式能更好地取得患儿的合作。非语言性沟通指通过表情、动作、手势、眼神等方式传达信息。临床上调查研究表明,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患者的护理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1]。本实验通过对68例患儿的研究,得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68例儿科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男15例,女23例,年龄介于5~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1.45)岁,平均住院时间为(5.89±4.95 )天;常规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介于4~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8±1.89)岁,平均住院时间为(6.12±4.01)天。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患儿;②有严重智障的患儿。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1)常规组:采用语言为主的沟通方式,在此不详述。

(2)实验组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结合非语言性沟通方式,主要包括:①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反应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身体状况以及个人性格等。在患儿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运用手势、点头、摇头等得体的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与患儿进行交流,增加了护患的满意度;②眼神交流: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眼神来传达自己对患儿承受痛苦的同情,表示愿意倾听患儿的倾诉以及表达对患儿良好表现的鼓励等,更容易取得患儿的信任和配合;③抚摸安慰:抚摸是一种可以增加亲昵感的动作,腹部抚摸不仅可以增加患儿的舒适感,还能促进患儿消化和吸收。此外,抚摸能带给患儿安全感,有利于护患和谐关系的形成[2]。

1.3护理调查

护理人员根据病房内的护理内容和护理方式,自拟护患满意评分表,在患儿出院时,用此表让有表达能力的患儿和家属对护理人员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方法和护理态度的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22.0,对两组患儿及家属对护患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以t检验或χ2检验表示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两组患儿出院时,由患儿及其父母填写护患满意度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得出,实验组的护理方法满意度(86.84%)与护理态度满意度(97.36%)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的护理方法满意度(50.00%)及护理态度满意度(66.66%),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观察表明,由于认知功能发育不完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低下,致使儿科患者的护理难度远远高于成人。因此,应用在成人护理中的语言性沟通方式明显不适合儿科患者,于是临床上出现了专门针对儿科患者的非语言性沟通方式。

患儿的心智发育尚未健全,在语言沟通上存在障碍。患儿的思考方式亦不同于成人,临床护理中若频繁地问相同的问题可能会引起患儿的不满甚至反感,致使护患关系恶化[4]。现在临床上展开了对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的研究,并得到了良好的反馈。非语言性沟通即通过肢体语言、眼神、表情、抚摸等方式进行沟通,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更好地取得患儿的信任,并且可以使患儿更快地理解护理人员的意思,增加了患儿的安全感,从而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5]。曹秋花等学者对非语言性沟通方式在患儿护理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并在《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一文中得出了在儿科护理当中,恰当、有效地使用非语言性沟通方式可显著提高护患满意度,促使患儿更有效地配合护理人员,提高了治疗效果的结论,与本研究的结论相一致。本实验选择我院68例儿科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及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的统计、比较与分析,探讨非语言性沟通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3]。

根据本实验的数据得出,实验组的护理方法满意度(86.84%)与护理态度满意度(97.36%)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护理方法满意度(50.00%)和护理态度满意度(66.66%),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适当的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的临床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形成,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许逢非.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J].医疗装备,2012,25(2):88 -90.

[2]池晓敏.18 例小儿外伤性胰腺炎的护理[J].健康研究,2012,32(3):186-188.

[3]曹秋花.王淑霞.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3,3(9):233-234.

[4]张春日.非语言性沟通应用于儿科患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1):174-175.

[5]许逢非.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J].医疗装备,2012,02:88-90.

论文作者:蔡少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非语言性沟通用于儿科护理效果评价论文_蔡少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