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系统评价宋吉菊论文_宋吉菊,王佳

威海市立医院 264200

【摘 要】目的:评价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Cerbral infaction,CI)疗效,分析其起效机制。方法:2014年2月~2016年2月,筛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CI患者92例参与研究,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对照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6例,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治疗前、2周后相关指标。结果: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ET、NIHSS、SOD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退出例、死亡例、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CI疗效肯定,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且不会影响血管扩张效果,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氯吡格雷;依达拉奉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034-01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我国年发病率约为70~80/10万,占卒中总数的50%~70%,因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等疾病发病率上升,C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CI治疗方法基本成熟,溶栓、抗凝是必要的治疗手段,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噻吩吡啶类衍生物,半衰期短,可选择性、不可逆性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安全可靠,抗血小板作用强,是治疗CI的一线药物。依达拉奉是一种脑神经保护剂,是治疗脑损伤疾病的重要药物,但其起效机制尚不清楚,同时其与氯吡格雷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也缺乏足够的证据证实。本次研究试评价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分析其起效机制。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2月~2016年2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初次发病;②参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标准,经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确诊[2];③发病1周内就诊;④年龄18岁以上;⑤治疗前神经功能确诊NIHSS评分>1分,意识水平<1分;⑥无精神障碍,可以进行NIHSS评分评价;⑦合并其他类型颅内病变,如颅内肿瘤、癫痫等;⑧无抗血小板药物禁忌症;⑨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有药物禁忌症;②进展性卒中;③合并主动脉夹层等禁忌症;④有严重的出血倾向;⑤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⑥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⑦药物滥用;⑧未获得控制的高低血压,极易成为进展性卒中;⑨参与其他研究;⑩采用特殊疗法,如高压氧治疗。退出标准:①采取计划外的疗法;②医师要求终止研究;③依达拉奉使用时间不超过1周;④误漏诊;⑤进展为梗死后再出血。入组对象92例,其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51~74岁、平均(63.6±4.2)岁。病程1.0~5.6h、平均(2.8±1.6)h。多发梗死54例。心源性梗死16例。梗死部位:左侧39例,右侧53例。主要梗死部位:脑叶32例、基底节区31例、其它29例。临床表现:偏瘫66例、偏身感觉障碍42例、失语36例、昏迷16例。NIHSS评分(13.4±2.3)分。颈脉中膜厚度IMT(1.76±0.15)mm,血管狭窄率(58.7±10.5)%。合并其他慢性基础疾病56例。治疗方法,大剂量应用尿激酶26例,介入溶栓21例,臭氧自体血回输16例。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对照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6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梗死部位、临床表现、基础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溶栓、降颅压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控制高血压,动态控制颅内压,预防动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75mg每次,1日1次,连用14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依达拉丰30mg+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1日1次,连续1-3周。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14日,患者NIHSS评分、血管内皮素(ET)、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Kolmogorov-Sminmov正态分布检验后,若服从则进行t检验,若不服从则采用非参数统计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ET、NIHSS、SOD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均未见退出例、死亡例、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3讨论

血管闭塞会引起血栓素浓度上升,刺激ET的释放,ET过量释放作用于脑血管会使局部血管强烈收缩,ET参与疾病的发生、进展、转归,也是重要的预测指标,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在卒中2周内ET与患者NIHSS水平关系密切[3]。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NIHSS低于对照组,提示依达拉奉可能并不是通过影响血管舒张收缩、调节脑流动力学起效。研究中,2周后观察组SOD低于对照组,提示依达拉奉可能通过减轻细胞损伤,抑制炎症瀑布效用起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等途径减轻毒素蓄积,保护脑组织。一项Meta分析也显示,依达拉奉治疗脑血管疾病,可降低NIHSS水平[RR 1.87,95%CI(1.21,2.89)],但这种细胞损伤保护作用可能并不能作用于正常脑组织,对脑血管影响较小[4]。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CI疗效肯定,其可能主要通过抗炎作用减轻脑组织损伤。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24.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张帅,陈颖,高树彪,等.内皮素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7):1020-1022.

[4]何忠芳,郑茂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52-58.

论文作者:宋吉菊,王佳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8

标签:;  ;  ;  ;  ;  ;  ;  ;  

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系统评价宋吉菊论文_宋吉菊,王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