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审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信息化审计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系统的设计大体按审计业务的工作流程分为三个部分:即,事务所管理、数据转换和审计主程序三个子系统,分别对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转换和审计具体工作进行了标准化的计算机操作。它具有财务数据分析,工作底稿管理,财务数据查询,报表附注生成,财务报表生成,审计重要性评定,审计抽样,审计标识,审计差异调整和其他的审计工具等功能。拥有审计工作程序清晰、财务数据转换流畅、审计重点明了、审计工具丰富、用户操作方便的特点。
二、信息化审计系统的实现方法
系统的实现方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1.预备阶段。此阶段主要工作是根据项目的需求,初步推算出开发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已普遍得到应用,但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加隐蔽。因此,开发一个置身于财务软件之外,智能、高效、可控的审计软件,帮助审计人员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指标分析、逻辑判断、风险评估,最后能够准确地选取样本显得十分必要。
2.需求分析。此阶段主要工作是了解用户需求,明确业务处理目的,形成业务处理流程。通过与用户谈话及调查表方式形成条文式需求,即将用户的需求逐条细化写出、记录、整理,对用户需求有整体了解,明确用户业务处理目标、了解业务目标和基本处理流程,分析用户当前报表和预形成报表;形成一个目前用户处理流程和用户期望处理流程的文档,让用户确认。
3.概念设计。此阶段主要目的是针对项目需求,设计人机处理流程,确定对象、对象属性及处理方法。
4.详细设计及程序测试数据准备。采用面向对象分析的思想及方法,利用UML作为建模工具,根据对象、属性、方法、操作流程和具体的开发技术将业务对象、属性、方法确定到人机交互、数据存储和网络通信等具体实现对象,并进行数据库设计,最后形成程序测试数据。
5.程序设计。此阶段主要是根据设计文档,程序员进行编码,并编写相应的处理流程图形成流程图、源代码。
6.系统测试。此步骤主要是依据程序测试数据和业务测试数据,对程序员开发出的程序进行测试,包括程序测试及业务测试。
三、信息化审计系统具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特色。本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是“三化”、“三结合”。
“模板化”,根据审计内容和作业规范,制造成各种操作模板,供审计人员灵便使用;或通过修改模板,或生成新模板,就能适应审计发展变化需要。
“工具化”,为实现各种功能,将审计作业的具体过程做成各种审计工具。
“流程化”,将审计全过程规范化,将会计信息流、审计作业流、结果管理流“三流合一”,简便操作。
“通用性与专用性相结合”,信息化设计系统既适用于通用性审计业务,也适用于专用性审计业务。
“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信息化设计系统既符合审计准则、操作指南的规范性要求,又有灵便的自定义接口,允许审计人员发挥个性化思维,创新性运用本软件。
“先进技术与现有资源相结合”,信息化设计系统能实现与Word、Excel的“无缝”衔接,对报表和文字编辑都很灵活,也为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整理提供纯Word、Excel的工作平台,这就很好地保护用户这些原有的软件资源与知识资源。
2.创新。信息化设计系统是在原有一些审计系统上又进行了创新。
思维创新。系统首创的、突破传统的软件开发思维,集“实务应用、经验积累、实地应用”三种思维于一体;创新性地兼容会计人员思维(顺向)、审计人员思维(逆向)、软件开发人员思维(网向),创立了空间立体的思维,使会计信息流、审计信息流、处理数据流顺畅交汇,实现审计人员可按自己的经验,对计算公式、查询条件、会计科目设置等进行新的定义;实现在一处加工过的任何一个可利用的审计数据,与此相关的地方就随之自动调整、自动生成、自动传递;实现屏幕方便的即时提示、流程提示、结果提示等。
技术创新。创新的发展趋势是,让审计人员方便地从审计软件切换到Excel和Word的环境进行个性化审计操作,或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标签:审计软件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软件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