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大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与责任_教育论文

论电大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与责任_教育论文

论电大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与责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大论文,和谐社会论文,价值论文,责任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07)02-0001-05

我国在经过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初期阶段,社会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反映了国家和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和谐教育的构建。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大教育,明确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与责任,这既是和谐社会建设对电大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电大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和谐社会要求下高等教育的不和谐因素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为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所验证,即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1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了 1000美元,而基尼系数也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和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针对现阶段我国面临社会转型可能出现社会失调的战略之举。和谐社会意味着整个社会处于和顺、协调、稳定的状态。其核心要求是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主要表现是以社会公平为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而在这两个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均存在一些不尽和谐的音符。

(一)教育公平问题

综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由于教育发展基础的差异而导致的日趋严重的教育失衡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忧虑,教育公平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教育不公平集中体现在:一是入学机制不尽合理。我国传统的普通高等学校属于典型的稀缺资源,因而入学机制设计为“以考取人”。用高考形式筛选求学者,必然会以表面的公平掩盖业已存在的办学主体之间、地区之间、考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人为地制造出新的矛盾与问题,给社会留下不稳定的隐患。二是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大,即便同在农村,小城镇与边远贫困地区以及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也不均衡。三是政策不尽合理。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的不公平,给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造成阻力,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差距。四是较高的收费,导致穷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弃学。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存在,必然反映为教育发展的不和谐,进一步表现为社会发展的不和谐。

(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追求自我发展和审美享受,人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完善自身,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与之相应的人们所受的教育也应该是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拓展性的,而不是一种固定的一次完成的学习或教育活动。正如德国教育学之父洪堡在《和谐发展论》中指出的:教育是个人状况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性的整体发展,而且是一个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的目标。教育是人自身的,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然而,我国现行的普通高等教育似乎是人的学习终点站,大学的知识学完后难以再学。求学者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高校也不提供继续学习的资源。高等教育失去了继续教育的内涵,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左。而成人高等教育也依然故步自封,仍以教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耳提面命,生存的重要性使学生不得不与固有的办学形式相对抗。

二、电大教育的和谐社会建设价值

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是一个由中央电大和 44所省级电大,以及987个地市分校和省校直接管理的工作站、1896个县市分校或工作站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其主要面向成人学习者开展继续教育,具体说有三种基本功能:一是开展高等学历教育,为从业人员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开展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各类社会成员更新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提供教育服务;三是利用电大教育资源,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开展远程教育提供支持服务。电大这所开放的“巨型大学”,凭借其自身优势,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业已贡献并将继续贡献其特有的价值。

(一)电大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宗旨

电大教育是利用网络、电视、录像、广播等多种媒体进行远程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与其它教育类型相比,其办学特点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包括部队士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行开放办学;按照社会需要和求学者需要开设专业,提供中专、大专、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等各层次的学历教育课程以及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课程,供学习者自主选择,形成了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要的课程平台和课程超市;收费低,受益面广,电大开放教育累计327.1万人中78%来自地市级基层单位,25%来自西部12个省区,说明电大让一般求学者上得起,进得来;学制灵活,学分八年内有效;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方式多样,面授与小组协作学习、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学习时间可选择白天或晚上,有效缓解了学习者的工学矛盾;遍布全国城乡的3000多个教学点和远程教育网络,极大地方便了求学者随时随地的学习。可以说,电大创设了一个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自主学习的环境,尽最大努力实践着“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宗旨。

(二)电大教育体现了“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和谐教育理念

“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是和谐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电大开放教育的重要内涵。电大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将“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在教育过程之中,使之成为电大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径。

电大的创办,本身就是在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尝试。多年来,电大的教学资源对全社会是开放的。先是通过国家电视台对全国播出,后来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频道播出。近年来,电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经由全国电大的系统运作,将教学资源提供给广大学习者,在最为广阔的空间上满足了求知者的学习要求。

如果仅有教学资源的供应,而无教学资源的质量保证,那也谈不上“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电大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以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考试和评分标准“五统一”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牢固地建立在教学资源、学习过程控制、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和系统运作等五个核心要素上。2005年底结束的全国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结果表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学生、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的认可,特别是社会用人单位对电大毕业生质量评价总体得分达到了83.39分。电大奉行的“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和谐教育理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电大教育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观

电大教育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上,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对教育对象的实质性开放。这践行了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曾提出的蕴涵着社会公平深刻含义的“有教无类”思想,其要义则在于打破身份、地位、民族、性别、年龄、区域等界限,不分对象、不加限制地赋予每个受教育者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的教育搞好了,城乡差别将大大缩小,教育公平的问题亦将大为改变。电大从创办之初就确立了“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努力为更多求学者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力通过和谐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平等性。近年来,电大将发展的重心“下移”,从两个切入点将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一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从2004年组织实施该计划开始,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480多个县试点,4万名农村学生参加了种植、养殖和管理等11个专业的学习;二是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为“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核心成员,重点面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开展教师培训,每年接受20万名以上中小学教师注册学习高等学历教育课程,非学历培训100万人次以上。电大涉足农村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弥补了普通高等精英教育只为少数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不足,对推进教育公平无疑是一个重大贡献。

我国的残疾人是个有6000万人的特殊社群,随着残疾人基础教育的发展,残疾人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急剧增长。从国情出发,中央电大专门成立了残疾人教育学院,面向残疾人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排斥残疾人的大环境下,电大教育为残疾人弹出了美妙的和谐之音。

通常认为,远程教育和社区学院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两种重要形态,电大可以说是在中国特有国情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这两种形态的有机结合体。电大教学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中被认为是值得重视并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而强化电大的社区教育功能,也是电大开放办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电大教育惠及农村和社区的各类社会成员 (包括残疾人),扩展了高等教育的地区分布和教育对象,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观以及和谐教育的思想。

(四)电大教育是实现成人自身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电大学历教育,曾经也“以考取人”——通过成人高考和普通高考两种国家统一入学考试方式录取学生,但自1999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后,电大在全国率先开始接受具有国民教育相应学历的人员测试(注册)入学,实行完全学分制,课程学分在学生入学后8年内有效。目前,开放教育网络已遍及我国大陆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读学生97%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测试入学”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终身教育。为此, 2006年6月,中央电大牵头组织实施了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学改革项目,依托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并进行数字化学习型乡镇、社区和企业等典型应用示范。“数字化学习港”的启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中央电大作为牵头组织者,其推进和谐教育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电大教育的和谐社会建设责任

电大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产物,是为适时满足急剧增长的社会教育需求而产生的,而且主要还不是通常所说的学校阶段教育需求,更多的是关注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接受学校教育机会的人们,关注各类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需求。同时,电大通过应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有效的支持服务,使广大区域的学习者能够“人人享有优质教育”。因此,电大教育承担着促进和谐教育发展乃至和谐社会建设的使命和职责。

(一)科学定位电大教育

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多元化或多样化是个必然的趋势。现在国内高校“争创一流”成风,目标都是要建成“研究型大学”或至少是“教学研究型大学”,这是现行教育政策及单一的高校评价体系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而且还直接导致了各种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挤不进去的高校自然“低人一等”,本来就不受重视的成人高校更是“等而下之”。其实,联合国教科文和经济合作组织的多年调查表明,公民参与终身学习最主要的动力,还是为了就业和谋生。这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大众化教育阶段多数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不在于学术研究,而是提高社会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在高等教育多元化时代,“一流”大学有可能出自任何层次或类型的高校,像英国开放大学在全英国大学质量排名中名列前茅的事实,就足以证明以“大”为显著特征的广播电视大学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全有可能给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同样能够获得崇高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成为终身教育型的“一流”大学。

如此看来,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适应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的需要,电大教育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和拓宽视野,着眼于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的全局,主动适应社会教育需求和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求,按照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的总目标,坚持“四个面向”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努力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拥有一流的远程教育基础设施、远程教学资源、远程学习支持服务、远程教育研究水平、远程教育队伍的“一流”巨型大学,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支柱,学习型社会的平台。

(二)拓展电大办学功能

多年来电大教育一直承受着所谓“异化”,亦即被传统学校教育“同化”的压力,在教育体制改革及高等教育资源重组的过程中,这样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电大教育具有开放性、实用性和多样化的特点,不可套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更不可一切向普通高校看齐,电大教育必须坚持走开放办学的路子,努力办出自身的特色。以优质服务作为立校之基,强化开放与系统办学,做强做大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教无类,为一切愿意学习的人提供机会和条件,为推进教育公平、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前文所述,电大教育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中被认为是值得重视并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我国部分电大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电大必须设计和规划自身在社区教育中所应承担的任务,强化电大的社区教育功能,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三)打造电大教育的共享平台

电大是全国性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与教学管理系统,是教学资源共享的大平台。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就要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建立起资源共享的形式和运行机制。但应该看到,尽管各有关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来说,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取得的实际进展还相当有限。资源共享碰到的最大困难,不是来自技术层面,而是涉及到观念、机制、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究其深层次原因,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还没有能够为远程教育的资源共享提供必要条件,即缺乏所谓的“共享文化”。资源共享还面临许多具体问题,比如共享的基础是要有丰富的优质资源,而现在的“精品课程”并不多;再就是远程教育领域的无序竞争,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都使共享很难跨出实质性的步伐。

“开放”与“共享”是电大教育应该秉持的核心教育理念,甚至可以说,也是缺乏“共享文化”的中国大学要实现“质的提升”,成为“一流大学”所不能不具备的“内涵”。教学资源共享是教育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电大要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早日成为公共学习服务平台。不可能等环境自然成熟以后再共享,只能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来促使这样的环境早日形成。这是和谐社会赋予电大教育的历史使命。

(四)推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坚持电大“四个面向”的办学方向,拓展电大教育的服务对象,为各类社会群体包括党政机关的政府工作人员、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再就业者、士官、退役军人、残疾人、外来工、农转居和农民等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是电大系统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对此,电大应制定特定人群教育发展专项援助计划,针对其现实的和潜在的需要开设相应的继续教育服务项目,使其有能力担任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充分发挥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致力于中国农民素质教育是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基层电大接轨农村、服务农民,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面临发展的大好时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当今农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和农民个体活动呈现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等形态,决定了各地基层电大在向农村和农民实施开放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在教育观念、教育技术以及教育中远期目标上紧紧把持和谐社会的理念,使各个环节、各个层面逐步彰显出各自的特色来。对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贫困地区流向城市的大批农民工,或者是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工业化出现的大批失地农民,电大开放教育的重点应该在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实际就业能力方面,为其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于建筑、加工和服务等行业的实际情况,基层电大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使进城务工人员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还要根据特定行业需要,对已上岗的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根据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升学历层次的需要,通过课程开放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接受电大中专、大专乃至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机会,以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文化的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收稿日期:2007-03-05

标签:;  ;  ;  ;  ;  ;  ;  

论电大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与责任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