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会计问题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会计问题研究

卢海[1]2006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会计与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7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案例不断涌现,重组方式也推陈出新,出现了公司并购、资产剥离、资产置换和企业托管等多种方式。其中,尤以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方式最为特殊,改善公司业绩最为迅速,调整公司产业结构最为彻底,并引起证券市场的广泛关注和颇多争议。作为近年我国证券市场上一种十分特殊且存在颇多争议的资产重组形式,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交易本身的性质、交易的公平性、会计处理和监管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其交易性质不明确、关联交易难以公允、会计计量未能反映交易实质以及控股股东滥用评估方法操纵公允价值等。由于这种交易本身的特殊性和创新特点,其规范、运作、计价、披露和监管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支持、现状的调查和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对其规范和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的证券市场的公平和效率以及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等问题。鉴于此,本文首先阐述资产整体置换的类型和实施步骤,明确其交易实质并予以定义,然后探讨其政策背景、盛行原因及影响因素。通过对其背景、动机等问题的分析,揭示其存在的合理性。其次,汇总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的相关案例,归纳其运作的规律性,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会计和监管问题。同时,对企业集团与上市公司之间资产整体置换进行可行性研究,消除国有企业集团担心资产流失的思维误区,促进国有企业集团通过资产整体置换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做强做大。再次,针对资产整体置换对上市公司资产形态的实质性改变,探讨其对会计主体和持续经营的影响;同时研究我国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的演变过程,借鉴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新变化,结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提出规范资产整体置换会计处理的政策建议。最后针对资产整体置换中控股股东滥用评估方法操纵公允价值的监管问题,剖析我国目前公允价值监管困境的原因,借鉴美国SEC证券监管体系中的和解制度,将其运用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提高公允价值监管效率。本文分为六章,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引言。提出资产整体置换的研究背景和动机,回顾相关文献,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和主要贡献。第二章,资产整体置换的概念、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从多角度剖析资产整体置换,探讨其政策背景、盛行原因及影响因素。第叁章,资产整体置换的现状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汇总分析资产整体置换的相关案例,归纳其中的规律性,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会计问题和监管问题。同时,对企业集团与上市公司之间资产整体置换进行可行性研究。第四章,资产整体置换的会计问题研究。探讨资产整体置换中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计量属性等会计问题,借鉴国外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及其新变化,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提出规范资产整体置换会计处理的政策建议。第五章,资产整体置换的监管问题研究。归纳中国证监会对资产整体置换的监管发展阶段,探讨其中存在的监管问题。针对我国公允价值监管困境,借鉴美国SEC证券监管体系的“和解制度”,将其运用到资产整体置换中,以提高公允价值监管效率,促进公允价值广泛运用。第六章,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局限。归纳本文的研究结论,总结规范资产整体置换的政策建议,指出论文的局限性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论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贡献:在理论方面,提出并探讨了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引发的会计主体物质形态跳跃性转变和整体置换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等会计理论问题。同时,针对我国公允价值监管困境,运用“和解制度”新监管思路,为公允价值的合理估值和广泛应用提供了有效的监管制度保证。在实务方面,揭示出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存在的合理性和运作的规律性,为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的会计规范和证券监管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推动资产整体置换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

张伟[2]2004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产重组是眼下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在西方证券市场上,资产重组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资产重组伴随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优化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和企业资本运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整个经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本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资产重组已经逐渐被我们认识,并付诸于实践,效果已初见端倪。 1992年底,宝安集团股份公司兼并上海延中实业股份公司,揭开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序幕,此后,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围绕上市公司展开的资产重组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 资产重组浪潮呼唤会计必须做出与之相应的变革。纵观全球,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有关资产重组的会计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颁布了一些与资产重组相关的会计准则,但时至今日,有关资产重组的许多会计问题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我国近几年的资产重组的大量涌现及其对会计实务的要求来看,我国对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对它提出的要求。因此,研究资产重组的会计问题以及制定相关的会计规范已是刻不容缓。 资产重组业务对会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由于当前我国相关的会计方法的不规范、不完整,使得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人为的对会计方法进行选择,或是使用准则中未规定的会计方法,从而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产生许多的会计问题。本文主要选取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所面临的主要的、较为突出的3个会计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即兼并收购会计处理方法选择、资产剥离的会计处理以及资产置换的会计问题等。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如下: 第一章是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概述。包括资产重组的概念和重组的作用,接着是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历史回顾,从现状中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方式、特点,随后主要是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所产生的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挑战,最后是本文研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会计的视角。 第二章是讨论我国上市公司并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首先对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进行比较,主要体现在理论假设不同、会计处理原则不同,会计后果不同,会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计信息质量不同等四个方面;其次是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并购会计处理现状,包括对上市公司并购会计处理的现有规定和现有的并购会计处理规定存在的不足;再次是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中的运用,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即TCL集团吸收合并TCL通讯;最后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会计处理的建议以及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会计处理选择。 第叁章是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会计处理的探讨。主要通过资产剥离会计处理的中外比较,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会计处理存在的缺陷,并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一些改进办法。 第四章是资产置换会计问题研究。本章首先从资产置换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出发,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中存在的会计问题,并将重点放在我国上市公司重大资产置换上,最后是对这些问题的会计政策建议。

陶丽帆[3]2005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资源的无效配置和闲置必须采取市场化的存量资产配置方式即资产重组来进行。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围绕我国上市公司展开的资产重组一浪高过一浪。据初步统计,自1991年到2004年,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共发生资产重组逾万笔,涉及上市公司在千家以上。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着资产结构不合理、主营业务不突出、非经营性资产难以剥离、经营业绩过于分化等问题,资产置换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也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业务的广泛运用带来了一系列会计问题,对会计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置换中的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粉饰年底业绩指标,以达到“保牌”的目的。资产置换特别是重大资产置换对上市公司影响重大,重大资产置换可能改变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影响上市公司的未来业绩。资产置换交易是否规范、定价是否合理、会计处理是否适当,与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休戚相关。当前的法规、会计准则对防范企业操纵盈余、非实质性重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而目前理论上系统研究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文章不多,未能有效的指导实践,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因此,本文以上市公司2004年发生的资产置换实例为依托,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一系列会计问题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为完善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中关联交易、评估定价、资产计量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主要展开以下研究:(1)在对相关的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介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概况,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方式、特点及动因。(2)探讨资产置换业务对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要素的概念及有效范围所提出的创新改革要求。(3)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置换主要由《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来规范,在介绍单纯资产置换和伴随着股权变动的资产置换的会计处理基础上,将我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着重与美国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并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4)结合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中涉及的一系列会计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资产置换中的关联交易、资产置换交易价格的确定、重大资产置换的会计问题。(5)根据对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会计问题的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针对其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规范之处提出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资产置换是资产重组中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大多伴随着股权的变动。 2.资产置换业务对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要素的概念及有效范围提出挑战。 3.目前上市公司的资产置换以关联交易为主,关联交易方又以控股股东较多。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中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其违背公平交易原则,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损害国家利益。 4.现阶段我国资产置换大多采用评估确认价作为定价方式,但它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中介机构的独立性有限、执业中缺乏相应的评估准则、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及评估方法的不当选

吕燕[4]2003年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要提供真实、决策有用的信息。对于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的各项事项,会计要进行及时、准确、真实地披露。本文主要是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中所涉及的若干会计问题进行探析,以期从会计的角度来揭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实质,规范其资产重组行为,从而推动我国资产重组实践的发展。全文共叁章,第一章资产重组概述,首先简要介绍了资产重组的概念,然后重点论述了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情况,包括上市前和上市后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各种资产重组的模式和方式进行阐述。第二章,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主要分为四类:对外购并扩张、股权转让、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本章对这四种主要的资产重组方式中所涉及到的会计问题,结合国际会计惯例及我国现有的会计规范,进行深入的探讨,指出当前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会计处理及会计披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提出一些改进建议。第叁章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的其他会计问题,如重组中的资产评估、重组的成本效益分析、资产重组的模拟调整以及资产重组的会计信息披露等问题,展开讨论,以更好地理解资产重组的实质。通过规范资产重组会计实务和信息披露,向信息需求者提供真实、决策有用的信息,保护广大证券投资者的利益,促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健康地发展。

金桩[5]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企业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手段,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值得关注的事项。自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的12年中,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无论是重组次数还是交易金额都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作为在我国特殊的转轨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经济行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究竟有没有给参与人及社会带来效益?效益的大小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关系到企业今后资产重组行为模式的选择,也将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本文从资产重组绩效的理论、实证和制度分析叁个层面,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制度根源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包括对资产重组定义及分类的探讨、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现状的描述以及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的述评等。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资产重组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总结出资产重组绩效的理论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新古典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协同效应理论分别作了理论和应用分析。 第叁章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司治理改善两个方面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特殊功能意义,并从融资地位、控制权收益和政府意图等叁个方面着重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特殊目的。 第四章分别采用事件收益分析法、基于因子分析的综合财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做了综合研究。 第五章分别对资产重组的四种主要方式,即股权转让、收购兼并、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与所拥有股权的出售绩效做了实证研究。此外,本文还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两种创新方式,国有股回购和换股合并做了实证研究。 第六章主要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从产权制度、法律环境、信息披露和政府行为四个方面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制度环境做了深入分析,并得出我国现存的制度环境是影响重姐绩效的根本原因的结论。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绩效是低下的。事件收益分析和综合财务分析均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只产生了非常短期的绩效。同时笔者发现不同的重组方式之间,重组绩效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2.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中,有关资产重组活动参与人的目标异化和行为扭曲是导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 3.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尽快完善有关资产重组的法律法规,纠正现存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并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不同方式采取分类引导和规制,使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在规范中健康发展。

谷青山[6]2009年在《公司资产重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给许多公司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一些公司带来了发展的良机。2008年末以来,在我国政策鼓励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等多方面因素推动下,以产业整合为主导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上演,成为“严冬”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可以预见,在经过资本市场多年洗礼后,在相关政策支持下,2009年我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将从以往政府主导型为主迈向市场主导型为主,中国资本市场将由此进入资产重组新时代。本文在阐述资产重组概念、发展过程、动因、模式、交易方式的过程中,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着重讨论了近年我国资产重组的实战案例,进而从理论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金融危机下公司资产重组的思想,从而给公司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正文分为以下章节:第1章介绍资产重组的概念。介绍了我国和西方对资产重组的定义。第2章简述西方国家并购的五次浪潮及其特征。第3章分析资产重组的动因。介绍资产重组普遍存在的动因和我国资产重组的动因。第4章是资产重组的类型的介绍。第5章简述我国资产重组的发展过程及阶段特点。第6章是结合案例详细论述了我国的模式。第7章是结合案例详细讨论了资产重组的交易方式。第8章简要介绍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有关法律法规。第9章是极端的资产重组——侦务重组和破产清算。介绍了新破产法的有关资产重组的新规定并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第10章是问题综述。简要介绍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资产重组的新思路。第11章是反思。反思了交叉持股对笔者所在公司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提出利用资产重组的解决途径。

张永艳[7]2005年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产重组一直是证券市场中的热点,它像一把双刃剑,既能起到提升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社会经济秩序的作用,也有可能被上市公司用来调节利润,危害证券市场的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对资产重组行为的会计规范,减少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是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正是从研究资产重组与会计的关系入手,结合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资料和2003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部分案例并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对资产重组中的特殊财务会计问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研究,并尝试从会计的角度提出几条提高资产重组质量的建议。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首先对资产重组的基本概念进行辨析,然后着重论述了会计在资产重组中的作用和资产重组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丰富、发展。 第二章论述了各类资产重组业务中都存在的共性财务会计问题,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资产重组中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第二,调账基准目的确定;第叁,资产重组中的信息披露;第四,资产重组中的利润操纵。 第叁章着重论述了并购中的两大财务会计问题:其一是并购会计处理方法,首先对并购会计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接着提出了对并购会计方法进行选择的两条思路,最后谈了对我国并购会计方法的几点思考;其二是并购商誉的会计处理,涉及对并购商誉性质的反思,对并购商誉现行会计处理方法的介绍及对我国并购商誉会计处理的思考。这一章是本论文讨论的重点。 第四章主要对其他资产重组方式中存在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如资产剥离中的分部处置及其损益处理和信息披露的特殊性;股权转让中的“下推会计”的由来及其合理性;资产置换中的经营业绩的连续性和置换损益的确认等等。 第五章主要构建了资产重组会计规范体系,并对有关资产重组会计规范的完善提出了几条改进建议。

周宇[8]2002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开创性事件始于1993年9月,事件的主题是深圳宝安公司通过股票二级市场收购延中实业股份公司,由此拉开了上市公司重组的序幕。据统计1,1997年发生重组并进行公告的案例约270起,1998年上市公司重组事件为705起,1999年上升到1100起。根据《中国证券报》的分季度统计2,2000年全年共发生各种形式的资产重组活动1051起,涉及到上市公司531家,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公司总数比1999年增加了219家,增长了70.19%,远远超过了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增长速度。资产重组是上市公司行业转移的重要手段,资产重组的根本目的在于存量资产的重新配置。资产置换作为资产重组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为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所证明了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很经济的办法,它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因为资产置换以最简捷的资本集中手段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较之资本积累而言,资本集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为企业带来较为明显的资本扩张和利润回报效应。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不少企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于是“资产置换”便成为近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资产置换与资产重组其他方式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采用这种方式更为直接地转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向,提高了资产质量,并且通常不涉及到企业控股权的改变,有利于保持企业经营管理的连续性。但现实中,许多上市公司在实施资产置换进行重组时,利用资产置换人为“创造”出所谓的收益,玩账面游<WP=3>戏。这其中涉及到的非货币性交易、资产整体置换、关联方交易和信息披露都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在另一方面,理论上关于规范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讨论不够详尽,未能有效指导实践,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因此,笔者选择了这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意在能为规范上市公司资产置换有所贡献。本文从资产置换的概述出发,紧紧围绕资产置换引发的相关会计问题,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其中既有海外成功经验的借鉴,也有自己一些不成熟的设想;既有结论性的研究成果,也提出了一些有待人们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 资产置换概述一百多年来,资产重组伴随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优化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和企业资本运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整个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资产重组的根本目的在于存量资产的重新配置。本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资产重组已逐渐被我们认识并付之于实践,其内容之丰富多彩和方式之纷繁复杂令人目不暇接。资产置换作为资产重组的方式之一,能够带来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提高企业的可塑性。本章主要对资产置换进行一般性论述,界定了什么是资产置换、资产置换的特点、类型和动因,为后面讨论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会计问题奠定基础。第二章 资产置换的会计问题这里提及的会计问题是狭义的,主要是非货币性交易和资产整体置换所引起的问题。资产置换涉及大量的非货币性交易,其会计处理和收益确认有别于货币性交易。《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资产置换中的会计处理,但其间还是有一定的弹性。第一节就新旧准则进行比较,指出:新准则通过采取淡化处理公允价值、置换损益的确认以补价为限、将交易中发生的税费计入资产成本等手段,大大压缩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置换操纵利润的空间,有效防止了账面重组。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新准则实施后,在实务操作中仍然存在着利润操纵的<WP=4>弹性。弹性之一:上市公司通过货币性交易的方法规避准则。将一次性进行的非货币性交易转换成两步走的货币性交易,资产与货币的流转机制与非货币性交易没有本质区别,改变的只是交易方式,但已不在准则规范之列。两种不同的形式,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有不同的影响。弹性之二:加大补价占交易总额的比例,避开25%的限制,从而在会计处理上可按货币性交易进行,获得远大于在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下可确认的重组收益。第二节讨论资产置换的特殊方式——资产整体置换。资产整体置换对会计主体产生影响、对置换期间的财务报表的编制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置换后的公司应作为一家新公司看待;而现有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应借鉴国际经验采取编制模拟财务报表来弥补。第叁章 资产置换的关联方交易问题上市公司的资产置换大多是在关联方之间进行的,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交易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其操纵的手段主要是运用定价政策来实现,表现为交易价格不合理。资产置换中定价方式有评估确认价和协议价,多数情况是以评估值为基础确定的。在确定评估值时,评估方法是影响评估值的重要因素。针对资产置换的关联方交易问题,笔者提出,关联方交易重在规范:一是对影响关联方交易的因素提出约束。建议改变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资产评估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强化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实行由少数股东聘请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加大开放程度等。二是对信息披露的监管,采取财务报?

范银华[9]2009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注入重组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产注入重组是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和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产注入”能否成为“价值注入”,即上市公司资产注入重组的绩效是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参阅国内外资产重组及其绩效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注入重组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分析了公司资产注入重组绩效的相关理论和影响因素,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注入重组的绩效进行了检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注入重组给公司股东带来了22.42%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CAR),资产注入重组绩效显着。在所有的行业中,房地产等9个行业的资产注入重组绩效显着高于其他行业,且注入的资产与上市公司主业相关程度高的资产注入重组绩效显着高于非相关的资产注入重组。本文通过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重组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资产注入重组的绩效与其股票所在的证券交易所几乎没有关系。本文还对资产注入重组的绩效分类别进行分析,发现股权注入型、非公开发行股票支付方式、资产置换和主业整体上市的上市公司资产注入重组绩效高于同类别的其他方式的资产注入重组绩效。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束珏婷[10]2003年在《沪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财务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倍受市场各方所关注。尽管西方学者对资产重组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在发展阶段,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活动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西方学者的结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目前国内对资产重组的研究大部分以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为主,定量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1997-2000年间的上市公司。在2001年证券市场监管力度大大加强、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对重组活动的规范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是否表现出与往年不同的特点,重组是否能改善上市公司的业绩,这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本文采用以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评价的方法,对2001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进行研究发现,从资产重组的方式来看,收购兼并所占比重最高,业绩较好的公司偏向于选择这种重组方式,而资产置换、股权转让仍为绩差公司所青睐;从重组前后财务指标的变化来看,重组公司表现优于市场平均水平,但与往年重组公司当年业绩即得到明显提升不同,2001年重组公司财务指标并未得到显着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更是全面下降,统计对比不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公司绩效的观点。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论文写作的背景及目的;第二部分明确本文对资产重组的定义和分类;第叁部分探讨了资产重组中具有代表性的会计处理问题,旨在帮助更为全面地理解财务指标的变化;接下来,论文分析了2001年证券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对重组的影响;第五部分对国内外有关重组绩效的研究文献做出回顾与评价;第六部分对2001年沪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及其财务绩效展开具体研究,分析了实证结果及局限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加以总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会计与监管问题研究[D]. 卢海. 厦门大学. 2006

[2].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D]. 张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会计问题研究[D]. 陶丽帆. 西南农业大学. 2005

[4].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会计问题研究[D]. 吕燕. 广西大学. 2003

[5].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 金桩.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6]. 公司资产重组问题研究[D]. 谷青山.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

[7].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D]. 张永艳. 山东大学. 2005

[8].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会计问题研究[D]. 周宇.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9].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注入重组绩效研究[D]. 范银华. 长沙理工大学. 2009

[10]. 沪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财务绩效研究[D]. 束珏婷. 清华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置换的会计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