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世界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报告论文,纪录片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界纪录片格局中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是纪录片创作最大的挑战与机遇,3D纪录片、网络纪录片成为2010年的热门话题。而伴随全球市场的开拓,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为纪录片贴近最广大的受众提供了更方便的平台。
1.主要国家纪录片创作与产业现状
目前,国外纪录片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第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公共体制;第二种是以法国、韩国为代表的政府扶持模式;第三种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商业化运营模式。
1.1 美国纪录片发展现状
美国纪录片形成了一套规范的运作模式,打造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2010年前后的美国,地震、火山喷发等一系列灾难不断,美国东西海岸在持续暴雨和雪灾中迎来了新年。除了自然灾害,经济的大衰退回升十分缓慢,墨西哥湾泄露的原油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在这一切的不安中,纪录片制作者们却在持续不断地拿出惊人的作品,把观众一次次带到不可思议的甚至匪夷所思的命题面前。2010年中出现了一大批影响力巨大的社会问题影片,如关注美国天然气输送中水污染问题的《天然气之地》(Gasland);关注美国的基础教育问题的《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关于金融危机对美国影响的《监守自盗》(Inside Job);质疑战争意义的《雷斯特雷波》(Restrepo)和《橄榄球星之死》(The Tillman Story)等。
2010年美国纪录电影市场继续呈上升之势,在十部最卖座的纪录电影里(表1),美国电影占了八部。《蠢蛋搞怪秀3D》以1.17亿美元的票房直逼《华氏911》,1944万美元的《海洋》和732万美元的《宝贝》是两部独立电影,让人惊叹法国纪录电影的卓越才华与市场能力。另一部值得一提的纪录片是华裔导演范立欣的《归途列车》(Last Train Home),这部影片上映首轮周末就获得了2.4万美元的票房成绩。这个数字之所以引人注目,因为这是全美仅有的一块银幕放映此片获得的成绩。2010年底,该片总票房超过28.5万美金。一部完全关于中国的纪录影片,取得还算可以的票房,尤其是获得了评论界一致的好评,仅以数票之差没有获得奥斯卡提名,令人遗憾。另外此片的美国成绩也影响了在中国的发行,据悉,该片已经取得了中国广电总局的放映许可证。对于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来说,《归途列车》有可能成为一个特殊的途径:在境外获得投资,在中国拍摄,然后在境外获奖、发行,最后回到中国继续销售。
对于有线电视来说,商业驱动的节目编排要求更多的纪录片,它们能被用来与对手频道播放的戏剧或娱乐节目唱对台戏,吸引互补的观众,进而为广告商网罗特别的社会团体。
2010年,探索传播公司迎来了它25岁生日。自1985年以来,“探索”从一个专业化频道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纪实节目公司。其盈利模式包括订购费和广告,订购费保证频道正常运营,而广告收入则体现为盈利。此外,多元投资组合带来的附加产品收益,包括零售店、音像图书、主题公园等也是一笔不小收入。如图1和图2所示,2010年探索美国本土的订购收入为10.47亿美元,占总收入44%;广告收入为12.22亿美元,占总收入52%(图1)。而全球市场订购收入为7.6亿美元,占总收入61%;广告收入4.22亿美元,占总收入34%(图2)。
图1:2010年美国本土收入渠道比
图2:2010年全球市场收入渠道比
如今,探索频道每天都由15颗人造卫星以42种语言,向185个国家播放,到2010年在全球拥有超过15亿的累积订户。其中亚太地区有4.59亿订户(包括中国2.8亿的累积订户,主要是打上探索标识的节目模块,不包括纳入第三方频道的节目),在欧洲、中东和非洲有2.19亿订户,拉丁美洲有1.41亿订户,而在英国有1.1亿(图3)。但是订户数远远高过其他区域的亚太区盈利却仅仅占总收入15%(图4)。
图3:探索国际订户统计单位:百万
图4:探索国际各地区收入比
现在,探索传播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对旗下频道进行整合,并继续扩张市场版图。2010年3月,TLC全球启动,其国际版本于2010年底到达26个市场,预计2011年国际订户超过1亿,成为付费电视中最广泛订购的女性生活方式频道。而1999年开办的健康频道(Discovery Health),因收视较低在2011年1月1日被撤下,换成奥普拉·温弗瑞的OWN频道(The Oprah Winfrey Network),内容包括非虚构节目、纪录片和电影等。原频道中大多数与瘦身相关的节目被移到姐妹网:保健频道(FitTV),并更名为Discovery Fit & Health。
探索的扩张很好地演绎了“全球思考,本土行动”(Think Global,Act Local)的经营策略。保证内容高品质和权威性的同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对传播内容、传播手段做适当调整。截至2010年,探索节目已陆续登陆中国28个省市级频道。
2010年11月,探索频道与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布启动“中国印象”(China Image)项目,这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合作,旨在制作纪录片展示中国独特的魅力。第一轮播出的两部片子是《中国人间奇迹:古代北京》和《人间奇迹:再造四川》将于2011年第二季度在探索亚太地区播出,此外探索3D频道启播的第一个系列便是《中国》。
2010年对于探索来说是强劲的一年。探索公司全年收入37.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9%(图5)。其中美国本土收入增长是9%,全球市场收入增长11%。
图5:2008-2010年探索传播全年收入比
1.2 英国纪录片发展现状
在英国,无论是公共广播还是商业广播,尽管体制与运营模式各不相同,但公共服务意念是其共同的特征。对公共服务原则的信奉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促进一直以来都凌驾在广播“自由市场”的需要之上,并且塑造了不同于美国的英国方式。甚至相较于美国的公共广播,英国政府支持的广播传统更倾向于展示文化遗产、建构民族身份以及社会责任与底层关怀,并更允许社会批判性的纪录片出现在电视上。
英国纪录片目前的播放平台主要是三家大广播公司(图6):英国广播公司(BBC)、独立电视(ITV1)和四频道(Channel4)。此外,五频道(Five)和威尔士语四频道(S4C)也播出一定量的纪录片。自2003年广播法案发布后,Ofcom负责管理上述五个指定的公共服务广播,监督其公共服务宗旨的达成。
图6:Ofcom指定公共服务广播
2009年,Ofcom整个网络内纪实节目开支为4.67亿英镑,占所有类型节目总开支27.88亿英镑的17%,由于整个经济下滑的原因,纪实节目开支较2008年紧缩3%(图7、图8)。
图7:Ofcom网络纪实节目总开支
图8:BBC各频道2009年全新纪实节目播出时间(单位:小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广播法案》就要求所有广播公司的节目必须有25%以上来自独立制作公司,这一比率直到今天依然有效。
目前,BBC的纪录片制作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内部制作占50%,独立机构制作25%,以及创意竞争窗口(Window of Creative Competition,简称WOCC)占25%(图9)。WOCC“唯节目是举”,采用“预购”的办法对所有的内容提供者开放委托制作。2010年,BBC四个主要频道的纪录片委托制作的数量达到220小时。WOCC中70%的节目是由独立制作者提供,因此独立制作远远超过保底份额25%,达到了40%。
图9:BBC节目制作模式
Storyville是BBC4旗舰国际纪录片栏目,目前已播出来自70多个国家的340部影片,包括一些最好的独立纪录片。而在内部制作中,BBC自然历史部(Nature History Unit)近千万英镑投资的蓝筹大片以精美画面、原创配乐和突破性的野生动物影像而享有盛誉。2009年-2010年播出的《生命》(Life)堪称史诗巨制,并卖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百多个国家。2011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隆重推出此片。
对于商业公司ITV来说,过去很多年有大量的时段致力于高品质、严肃和挑战性的纪录片,如《世界在行动》(World in Action)、《第一电视网》(Network First)、《野外生存》(Survival)、《观点》(Viewpoint)等。从21世纪初开始,随着这些节目的停播,其长久建立的时事节目和纪录片任务开始锐减,而代之以大量的“真人秀”节目,如《英国达人》(Britain's Got Talent)、《谁想成为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谁敢来唱歌》(Who Dares Sings)等,并将节目模式输出全球。这个变化部分归结为20世纪90年代的广播法案不再特别要求ITV必须包含纪录片在其节目编排中,而部分源于广播生态竞争的加剧。这使得ITV面临诸多批评,因此它也进行了一些回调。2010年,呼声最高的Survival在停播十年之后重回ITV1,这曾是英国最成功的自然纪录片系列,通常吸引观众超过1千万,并被销售到112个国家,是英国纪录片节目海外销售之最。
Channel4从创建起,其彻底的委托制作模式对英国乃至世界广播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纪录片人获得投资的主要渠道。旗下非盈利组织英国纪录片基金(Britdoc Foundation)每年拿出50万英镑,再从其他资源获得同等数额支持独立纪录片作品。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广告收入下滑,英国政府从执照费中划拨1400万英镑支持Channel4六年的运营,这也是除BBC外,第一个享受执照费的商业公司。Channel4始终坚持服务被BBC和ITV忽略的观众口味和兴趣,反映社会文化气候变化,给多元主义表达的机会。而它对人类社会多样性更大胆放松地表达,在总体上延伸了电视可能表现的地平线,同时也使其经常深陷舆论的麻烦。曾成功地创造了大量独特的纪录片栏目,如《先锋》(Cutting Edge)等。观察性纪录片数量在减少,但仍然有保留,如《深度报道》(Dispatches)栏目。
Channel4每天24小时播出,2009年播出节目8760小时(2008年8784小时)。其中晚间时段的编排中有204小时是首次播出的严肃纪实类型(包括纪录片和教育类节目,如聋哑残疾、健康、历史、自然、环境和科学)。More4频道中,国际纪录片系列True Stories提供67小时的首播严肃纪实节目(包括联合制作和收购),两个频道共有271小时的首播严肃纪实节目,部分或全部地在高峰时段播放(18:00~22:00)。由于新节目经费的削减,这个数字比2008年下降了5%(图10)。
图10:Channel4及More4首播严肃纪实节目数量
2010年《老大哥》(Big Brother)离开了Channel4的屏幕,但更多纪实肥皂剧(docusoap)继续点亮观众的眼睛。2008年启播的《家庭》(The Family)如今已经到了第三季,安放在普通人家中的摄像机,观察他们一天24小时的活动,反映英国现代多元社会。《每分钟都有新生命》(One Born Every Minute)记录每一个婴儿出生的过程,孕妇生产的艰难、新生婴儿的姿态、生育带来的希望之光都在影片中大胆呈现,获得了2010年BAFTA电视奖最佳纪实节目系列。
1.3 法国纪录片发展现状
法国纪录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其创作数量和资金投入都令人觊觎,而题材也显现出多元的特性。法国平均每年生产2000小时的纪录片,其中社会问题占55%,环境与自然题材占22%,历史与科学占17%,而文化与音乐占6%。这些影片100%由独立机构制作,没有内部制作。在法国有500家独立制作公司,其中50家为大公司。2009年法国纪录片总投资3.451亿欧元,资金投入上除了金额的庞大,其筹资渠道也相当丰富(图11、表2)。
法国纪录片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负责影视法令规章之草拟与辅助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影视制作、发行与放映。其辅助方式有自动性辅助及选择性辅助两种。自动性辅助是借由上一部电影的收入,刺激下一部电影的制作,以刺激量的生产,选择性辅助是针对具有独立制片精神及艺术原创性的影片给予支持,以确保质的水平。2009年CNC投入纪录片制作6680万欧元(表3)。
法国电视台是纪录片主要的播出平台,包括公共频道France 2、France 3、France 5、Arte和私有频道TF1、M6、Canal+(图12,表4)。
图12:法国各频道收视份额
France 2是一个公共综合频道,依靠执照费和广告运营,纪录片完全采用委托制作配合很少量的国外采买和预购。France 2每年委托制作12~15部历史节目,5~10部健康、环境和科学节目,平均每部制作经费12万~18万欧元。其代表栏目《红外线》(Infrarouge)是一档52~90分钟的单集纪录片栏目,每周四22:30播出。栏目题材以接近观众生活的法国时事和社会问题为主,也有部分科学、健康和历史题材。France 2每月推出一部时长90~110分钟的黄金时间特别制作(specials),历史题材占70%,科学题材占30%,其委托制作经费平均为30万到90万欧元。尤值一提的是,历史题材的节目多是以文献为基础的近代史,采用新视角、新的历史方法加上特别观点,没有历史学家出镜,只有文献、搬演或人物采访。此外,France 2也播出一些反映当代或古代史的纪实剧,但其委托制作经费会高于特别制作节目。
France 3也是公共综合频道,收入同样来自执照费和广告。France 3包括14个地方台,它们联合制作大量地区性投资的纪录片,由于预算较少,几乎不采用国外购买或联合制作,也不太具备国际发行的能力。France 3每小时的纪录片投资平均是9万到15万欧元,在每周五或周六的22:30播出52分钟纪录片,包括以历史题材为主的Passé sous silence,讲述人类故事的La vie comme un roman,关注法国社会和移民的C'est a la France以及聚焦普通人的Personnel et confidentiel。
France 5是公共频道中唯一的纪录片和杂志类专业频道,收入来源于执照费和部分广告,每天在地面模拟频道晚7点开始播出,而数字地面/有线/卫星则全天播出。France 5每年委托制作约750小时的纪录片,外购400小时,联合制作和预购60小时。用于委托制作的经费平均每小时8万欧元,预购3万欧元,联合制作6万欧元,而购买则只有8000欧元~12000欧元。
Arte是德法合作的文化公共频道,没有广告,用法德双语播出。Arte在地面模拟频道晚7点开播,数字频道则全天播出,在法、德和欧洲其他国家通过有线和卫星便可以收到。Arte下设几个节目购买和委托制作中心,位于斯特拉斯堡的Arte Geie委托制作5%~10%的节目;位于巴黎的Arte France委托制作45%的节目;而Arte Germany则委托制作45%的节目,其中Zdf Arte承担22%,而Arte Stations承担另外的22%。
Arte Science是Arte的特色栏目之一,每周一20:00播出45或52分钟的单集纪录片,主题涉及当代科学对我们生活提出的重大问题。栏目平均每年委托制作6~8部,平均每部费用为11万~12万欧元,外购6~8部,采购费为15万~20万欧元。
Sunday theme evenings是Arte的另一个特色栏目,每周日22:30播出52到90分钟的单集纪录片,其主题大都是无争议性的、可与故事片媲美的流行主题。每年22期的节目中,40%来自外购,40%进行委托,还有20%则是重播。用于每部委托制作的经费是12万欧元,用于8部国际采买的费用共计1.5亿~2亿欧元。
关注古代史或科学史的Human Adventure和关注科学、野生动物、冒险、历史的Arte Découverte也支撑起Arte的纪录片播出格局。此外,调查性纪录片一直是Arte编辑指南的中心,2009年Arte购买了14部调查性纪录片播放,这也使其在公共频道的竞争中显示出了差异。
在私有频道方面,TF1和M6完全依靠广告运营,它们没有常规的纪录片栏目,只有事件性的节目(event programming),在晚间22:30以后播出。而Canal+是私有付费频道,依靠订阅费和部分广告运营,每月播出一部紧随社会新趋势的52分钟纪录片,这一档严肃纪录片也使Canal+和Arte一道成为严肃纪录片的前沿。La Séance则是Canal+提供的一个原创观点纪录片播出平台,每部90分钟,一年12部均来自国际采购。
除了电视播出平台外,每年总有一些法国纪录电影进入商业院线发行,而一些专门放映纪录片的私人电影院也为法国纪录片提供了广阔的放映空间。2009年,法国影院首轮播放的纪录片数量71部,达到了10年来最高,此前平均每年50部。在所有类型的首播影片中,纪录片占到了12.1%。30部纪录电影被批准获得制作资金,其中27部为法国本土制作,平均每部113万欧元。2009年投入纪录电影制作的经费共计3362万欧元,低于2008年的7657万欧元,但其原因在于2008年《海洋》(Oceans)的预算超过了4000万欧。当然《海洋》也不负众望地在2010年取得了商业和艺术的双丰收。影片由曾执导过《微观世界》和《迁徙的鸟》的雅克·贝汉和雅克·克鲁奥德再度联手制作,花费4年时间,耗资4500万英镑,在全球50多个地方取景,获得超过500小时的素材。影片为观众展开了一部关于海洋的美丽与残酷的传说。不同于BBC大片《深蓝》的贵族气,《海洋》全片充盈着浪漫的法兰西气质,精致、唯美的画面处处透出细腻和感性,就连生命的战斗也被表现得富有诗意。而影片引入孩子的视角,警醒人类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用生态主义来审视所谓的“现代文明”。另一部影片《宝贝》(Babies)由托马斯·巴尔姆斯执导,用了400天分别记录下来自美国、日本、蒙古和纳米比亚的4个婴儿来到世界上第一个年头里的经历。影片采取了纯观察的记录方式,完全没有字幕或解说,但充满了温情和奇趣的场面,让人感受到人类最纯真的美好。《海洋》和《宝贝》分别以1944.2万美元和732万美元的成绩占据了2010年北美院线纪录片票房的第二和第三名,显示出法国纪录片在院线中也具备着强大的生命力。
1.4 韩国纪录片发展现状
2009年《牛铃之声》的成功使纪录片成为韩国的热门话题,也使韩国政府看到了独立电影市场的潜力。2010年,韩国政府投资3000亿韩元支持电影产业,其中885亿用于建设HD drama town、2281亿建立数字广播内容中心支持开发影视内容及相关产业。韩国文化观光部下属的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是该国主掌电影业务的最高行政部门,致力于政策制定、技术提高、优秀人才培养、辅导金审核执行、国产电影的海外市场拓展等。其主要资金来源含电影票税收及政府预算,每年约有4200万美金的预算支持包括纪录片在内的电影创作。过去独立制作者可以直接向政府申请项目、获得资金进行拍摄,但弊病是资金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影片质量不高。2010年,政府对资助政策进行了调整,由上述机构控制和审核资金,并提供给纪录片制作者必要的帮助。
在韩国,电视台与影院之间互动密切。电视台播出受欢迎的纪录片便会剪辑电影版在影院上映,而影院取得高票房的影片,电视台则会收购版权。在韩国制作与播放平台主要是三家大电视台:由政府创办的官方电视台韩国广播公司(KBS);民间电视台文化广播公司(MBC)以及私营电视台首尔广播公司(SBS)。三家电视台每年制作多部四到六集的大型纪录片,每部制作经费约10亿韩元。2010年KBS制作的《东吉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Sudan)和MBC制作的《亚马逊的眼泪》(Tears in the Amazon)等片都在电视台取得很好的收视,再进入影院获得票房佳绩。
据电影振兴会的统计,2010年韩国影院上映纪录片共29部,其中法国自然纪录片《海洋》观众数达60万人,而韩国本土的纪录片多达22部。
由区秀焕导演的《东吉别为我哭泣》是继《牛铃之声》后受到关注最多的一部纪录片。影片主人公李泰植从医学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神父,在非洲苏丹南部一个偏远小村庄东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去拯救世界上那些贫瘠土地上受苦受难的灵魂。他设立诊所,治病救人;开办学校,教授数学和音乐。2009年1月14日,46岁的李泰植因大肠癌晚期离开了这片异国土地,而素来以哭泣为耻的东吉人这一次流下了珍贵的眼泪。影片以朴实的镜头、真实的采访和李泰植神父的珍贵影像资料构成,打动了韩国人民的心。影片于2010年9月上映,到年底观众数达到26万人,2011年继续上映,目前观众人次已突破了30万人。《亚马逊的眼泪》是MBC电视台为建台49周年特别制作的。影片耗资15亿韩元,花费250天制作完成。节目组冒着生命危险在亚马逊丛林进行拍摄,真实感逼人。仅预告片就创下了15.7%的收视成绩,正式播出更是收视一举突破20%,火爆的人气丝毫不输给电视剧,而其电影版在影院上映观众数超过了10万。MBC紧接着制作了《非洲的眼泪》(Tears in Africa)于2011年3月上映,SBS的《最后的冻原》(The Last Tundra)也于2011年2月上映。
2010年韩国纪录片的一大特点是主题多样化,国家、劳动、运动、宗教等主题像一桌自助餐,其中宗教主题的数量之多尤其突出,包括前面提到的《东吉别为我哭泣》、《原谅》(Forgiveness)等。2009年《神召》(Calling)获得10万观众数,2010年制作方打造出《神召2》,而《回归》(Restoration)也是一部宗教题材纪录片,观众数超过15万,并在摩纳哥国家电影节获奖,《回归2》又开始制作。
2.新技术 新趋势
2.1 3D纪录片
纪录片的全球化不仅仅体现在相互间的文化渗透与联合制作上,近年出现的作品所显示出的美学风格也跨越了国界,表现出趋同走向。2004年《超码的我》的成功,为世界大屏幕纪录片带入了一股低成本运作、便携设备拍摄、家庭录像带式的美学风格,而《阿凡达》的火热放映使得2010年成为3D年,纪录片世界也掀起了新一轮的视听狂潮。
2010年北美票房最高的纪录片是杰夫·垂麦因(Jeff Tremaine)导演的《蠢蛋搞怪秀3D》(Jackass-3D)。这是此系列的第三部,改编自2000年开始在MTV频道播出的电视娱乐节目,以一群人进行各种危险、荒诞、自残的特技和搞笑演出为内容。2002年,Jackass首次被搬上银幕,投资为500万美元,作为纪录片性质的娱乐恶搞电影,一经上映就获得了年轻观众的热烈支持,单北美票房就超过了6000万美元。四年后,Jackass-2再度获得了8462万的全球票房。2010年的Jackass-3D接续了前两部的娱乐恶搞精神,再加上富于动感的3D视听效果,获得1亿1千7百万的票房,成为近年来唯一逼近《华氏911》票房成绩(1亿1千9百万)的纪录片。
在韩国,2010年的观影人次为1.4681亿万人,比2009年的1.5679亿人次减少很多,但是票房反而增加1兆韩元,上涨16.6%。其最大的原因就是3D电影的大众化拉高了电影票房(3D票价比一般影片高2~3倍)。因为看好市场前景,韩国也开始制作3D故事片和纪录片,包括与中国邮政合作的3D纪录片《从香格里拉来的信》;为庆祝中韩建交20周年,中国文化部和韩国官方合拍的《大陆的魂3D》也获得政府资金支持。
2010年全球涌现出大量的3D纪录电影,大都获得不错的票房收益。但3D技术主要诉诸可以做视觉延伸的影片,如深邃的远古洞穴(赫尔佐格《被遗忘的梦的洞穴》)、神秘的海底景观(让·雅克·曼德罗《深海探奇》)、遥远的外太空(托尼·梅耶斯《哈勃望远镜》)、茂密的热带丛林(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现实版)抑或富有张力的舞蹈(文德斯《皮娜》)。
3D电影的票房纪录表现出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观看新技术,传媒公司相信这项技术也可以冲击家庭观众。探索公司早在两年前就准备试播3D节目,而直到现在索尼、三星和LG等电子厂家才大量生产出播放3D的电视机。2011年2月13日,探索与索尼、IMAX公司合资企业3net在DIRECTV 107频道启播,这是美国第一个播出的3D频道,包括自然历史、纪录片、旅游探险、历史、生活方式等。
总体来说,伸手可及的临场感和美到极致的视觉冲击给了纪录片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但纪录片形态并没有随新技术而发生变化,且有的跟风作品迷失在技术之美中而损失了真实之光。
2.2 网络纪录片
纵观2010年的纪录片,无论是创作还是市场,都存在着一个不能忽视的关键词,那就是——互联网。新的数字平台的出现为纪录片节目内容的销售开辟了新空间,越来越多的制作者开始使用网络上的素材资源,随之而来的是影像的形式在剧烈变化和丰富着,“网络纪录片”(online documentary)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就在2010年圣诞节前夕,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公布了对网络中立性的裁决。它宣布,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因为无法判断哪些从内容提供者处得到的项目是合法的,所以,阻止浏览者访问的行为应该被禁止。这势必有助于促进和拓宽互联网对于独立制作者的作用。而当下的美国纪录片也开始吸引来自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亨利·朱斯特(Henry Joost)和阿瑞尔·舒尔曼(Ariel Schulman)导演的《猫鱼》(Catfish),作为2010年九部院线过百万美元的纪录大片之一,票房达到了321万美元。创意来源于导演对于网络交往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探求,但影片使用了一个生动而且戏剧性的故事来暗示这个命题。影片播出后不久,就出现了一些声音质疑他们制作的真实程度。当然,导演在谈论这部影片的时候巧妙而且有意地回避了“documentary”这个词。
而在英国,2010年呼声很高的纪录片来自Channel4,其革新点、突破性在于结合了传统广播与直播网络链接和来自公众的支持。纪录片《七天》(Seven Days)在网络上有在线聊天功能,观众可以互动并影响节目的演员,节目每周拍摄和编辑的事实使其成为当下的话题并且非常不同于传统纪录片。同时《10年10月10号地球一日》(One Day on Earth 10.10.10)与《一天的生活》(Life in a Day)都通过网络收集全世界普通人拍摄的视频片段。故事与网络互动,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迅猛增长的潜在观众。
在世界其他地方,网络纪录片也在迅速发展。但历史地来看,新技术一般不会直接催生伟大的艺术。总是需要一些时间、实验并允许出错,以发现新技术更好的作用和新的表达方式。
2.3 纪录片筹资新渠道
尽管政府提供各种辅导政策,广播公司的委托制作才是最大的纪录片出资渠道。近两年的经济危机使广播公司纷纷紧缩开支,削减节目经费,独立纪录片人从中拿到的资金更少了,并且对传统的和严肃的纪录片提供资金更加困难。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从其他渠道寻找资助:捐助人、赞助方、基金或艺术委员会,甚至非盈利组织和大公司的社会责任部门。同时,更多的制作者选择在网络上宣传、发行,甚至融资、销售自己的影片。公众集资的方式成为2010年全球各大电影节的热门话题。
公众集资首先被弗兰尼·阿斯壮(Franny Armstrong)实践,她用了好几年通过自己的网络筹集到150万英镑拍摄了气候变化的纪录片《愚蠢年代》(The Age of Stupid,2009)。面对广播公司压缩预算,许多纪录片制作者目标转向了IndieGoGo这样的社会集资网站,代替对委托制作的依赖。IndieGoGo于2008年建立,是社会集资网站的先行者,今天已有上百个纪录片在其网站寻找资金。《希望之锦》(Tapestries of Hope)是一部调查津巴布韦年轻女孩被性虐待的纪录片,通过IndieGoGo筹集到来自81位投资者的2万7千美金。
2010年11月在英国开办的Buzzbank.org也是一个群众集资领域的新入口,以提取5%的佣金的方式运作。一部即将登上Buzzbank的影片是Bruce Goodison导演的Leave to Remain,讲述在英国避难的严肃故事。对制作者来说,网络筹资具有极大的诱惑,特别是那些具有困难的社会议程的影片。
回顾世界纪录片2010年的发展,我们发现传媒组织越来越国际化,纪录片“大片化”趋势增加,联合制作更加普遍,同时也意味着合作方的经济和意识形态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的妥协。广播公司倾向于选择“最小公分母”的节目策划。因此自然科技、古代历史、旅游探险的纪录片在商业上具有普遍吸引力,因其淡化政治性,可以穿越不同的文化,也很容易重新包装和配音,具有长期的架上生命。传媒领域充满了各种各样被贴上“纪录片”标签的形式,“纪实娱乐”大量繁殖,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结合了直接电影方法和戏剧呈现的杂糅形式:纪实肥皂剧(docu soap)、纪实剧(docudrama)和真人秀(reality TV)节目占据了电视台黄金时段。而严肃的观察式纪录片和黑白的文献编撰式纪录片在电视编排中越来越难以寻找到一席之地。
我们不能低估施加在纪录片人身上的压力,他们不得不为筹资四处奔波,并制作充满妥协的作品,但这些限制还远不是窒息的力量。电视以及新媒体平台仍然可以提供给那些有创意、有责任和坚持不懈的影片制作者相当大的空间。这些给我国纪录片带来的启示或许在于,如何进入全球产业化运作的同时,保持本民族传统并挖掘触发人类心灵共鸣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