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因素论文_王春露

浅析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因素论文_王春露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1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抢救工作效果。方法 整理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82例,按照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分成成功组和失败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成功与失败因素。结果 成功组急救反应时间较失败组显著缩短(P < 0.05),成功组急救措施优于失败组(P < 0.05)。结论 对心肺复苏工作给予重视,建立高效护理协助平台,配备优良先进设备,并注意其生物安全和卫生洁净度,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因素

在急诊临床日常工作中,会面临因各种突发原因造成的抢救工作。我国每年约有180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其中约有2/3的人是由于未能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而死。心肺复苏是针对由于外伤、疾病、淹溺和电击等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心跳停止时采取的一种急救措施。近几年,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研究逐渐增多[1]。本研究为了探讨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对本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接受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接受急诊心肺复苏的患者,选取其中的8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成功组46例和失败组36例。成功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52~83岁,平均(65.7±13.4)岁;失败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51~84岁,平均(66.7±14.3)岁。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行心肺复苏抢救。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按照急诊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分成成功组和失败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对比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影响因素。

1.2.2 心肺复苏方法 依照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对符合标准的患者立即展开胸外心脏按压,开通气道,行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合理应用复苏药物,室颤者予电击除颤首次电击能量为360 J,注意脑保护治疗[2]。

1.2.3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1)瞳孔明显缩小;(2)面色或唇色由青紫变成红润;(3)可触及到颈动脉搏动;(4)患者的意识恢复正常,有明显的眼球活动、睫毛反射、对光反射等,存在手脚抽动症状[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数据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急救反应时间、心跳停止到开始心肺复苏时间等计量资料均采取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成功组与失败组救治时间的比较

成功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和心跳停止到开始心肺复苏时间较失败组明显缩短(P < 0.05)。

2.2 成功组与失败组抢救措施的比较

成功组除颤、气管内用药、机械通气、高效护理协助平台、新型心肺复苏抢救床、新型生命监护仪等新型设备的应用率均较失败组高(P < 0.05)。

3 讨论

如果人体内血液循环和呼吸都停止,就意味着机体组织供氧中断,脑的剩余氧气仅够脑细胞用10 s左右,心脏的剩余氧气仅够心脏跳动几下,所以针对呼吸、心跳停止患者,必须快速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以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4-5]。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多起重要、必不可少的关键辅助作用,在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对专业护理人员的站位、工作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但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看似细小的环节会极大地影响到整项工作流程的实施、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救治的实际效果[6]。本次研究中发现,应用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关键的因素主要为:急救反应时间和心跳停止到开始心肺复苏时间等,设备与抢救措施先进与否对抢救成功率也有显著影响。

本院为了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制订了一些措施:(1)建立了针对急诊特点、属于护理人员工作范畴内[7]、专门应用于急诊抢救室中进行心肺复苏术的高效护理协助平台;(2)应用符合人体生理学特点的心肺复苏抢救床,可以实现患者头部和床体的双向调节,既能保证心肺复苏操作者的体位调节,又可实现患者实际进氧量的顺利通畅,可以使血液和氧气迅速流到患者的大脑和心脏,可有效提高心肺复苏术成功率;(3)在建立高效护理协助平台的基础上,应用新型的导线收纳装置,对各种导线进行有效收纳,且在各个收纳口根据所监测指标的不同而标记相应颜色,具有实用、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可有效保护导联线、节省时间等优点;(4)在平台建立时,充分考虑到整体配套硬件设施的生物安全及卫生洁净程度、日常工作开展起来的方便程度、患者的心理、健康需求,发明设计了一整套的各种医用防护罩,用于各种器材、设施、患者转移运输工具等,具有安全、健康、实用的特点[8]。

参考文献:

[1]孟晓煦.三种心肺复苏方式在心脏骤停院前急救中的运用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3):354-355.

[2]樊黎丽.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6(12):1443-1445.

[3]孟凡山,孙菁.急诊护士心肺复苏操作培训效果的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08,10(14):948-949.

[4]曹昌权.现代心肺复苏用药的新进展[J].河北医药,2008,30(10):1584-1585.

[5]李雄杰,胡赛,黄艳.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9,8(7):415-416.

[6]李小宁,李亚林.4349例急诊抢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0):950-952.

[7]陈艳,李薇,王华荣.优化护理流程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5):86-88.

[8]徐惠梁,陆峰,管敏.123例心脏骤停院前复苏成功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6(10):1105-1107.

论文作者:王春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1

标签:;  ;  ;  ;  ;  ;  ;  ;  

浅析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因素论文_王春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