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日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趋势_道德教育论文

英、法、日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趋势_道德教育论文

英、法、日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中论文,教育改革论文,现状论文,趋势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发展经济成为各国追求的主要目标。不少国家逐渐认识到,在当今形势下,无论是经济竞争、军事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实际上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因此,近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那么,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进行了哪些改革?改革的基本趋势是什么?本文拟对英、法、日三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及其趋势作些介绍和评价。

(一)英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1、改革的背景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世界性教改潮流的冲击,二是英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中的一些东西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并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英国在教育管理上是一个高度地方分权的国家,中小学课程完全由地方和学校自己决定,因而各学校间课程的开设在数量和质量上差异都很大,教育质量的差异也很大。英国与其他国家学生学业成绩相比较,拔尖学生的学习成绩接近其他国家最好的成绩。而差生则是比较国家中最差的。这些都使英国不得不下决心对中小学教育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2、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统一全国课程。长期以来, 英国是欧洲唯一未使用全国统一课程的国家。1988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1988教育改革法案》。 该法案以法令条文的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这在英国教育史上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1988教育改革法案》规定,中小学要开设两类课程: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和科学3门课;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外语、技术、历史、地理、 美术、音乐和体育7门课,共10门课。 英国中小学课程由极不统一和多样化走向集中统一的方向,其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它对于提高英国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保证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广泛而系统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便于学生的转学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都具有重要意义。

(2)划定统一标准,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的改革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5—16岁), 学生要参加四次全国统考,四次考试分别在7、11、14、16岁举行。 实施四次全国统考的主要目的,是政府试图通过不同阶段的统考加强对教学和考试的集中和控制,对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进行严格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以新的中等教育证书取代一般水平普通教育证书和中等教育证书考试。英国过去对中学毕业生实施两种考试,一种是“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属于学生取得升学资格的考试;一种是“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属于取得一定就业资格的考试。改革后的考试将上述两种考试合二为一,这样,既简化了考试程序,减轻了学生负担,也解决了学校为应付两种不同的考试在开课上存在的一些混乱状况。

(3)更新观念,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英国历来有重文轻理、 重理轻工的倾向,把职业技术教育视为专为下层社会子女开设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英国因而一直发展缓慢,徘徊不前。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英国普通教育的质量,影响了劳动力的素质。为此,八十年代以来,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计划,以帮助人们改变传统偏见,更新观念,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措施有三条:一是在普通综合中学增加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如在中学1—3年级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必修课加工技术课和绘画课,4—5年级开设了各类选修课,如经济、建筑、工艺设计、电工、时装、家政、保健、文书等,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选修1—2门。二是实行厂学合作,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英国开展了“工业实习周”活动,在实习周中,学生走出教室,到工厂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扮演生产者的角色,实习结束后由厂校双方共同鉴定实习结果。这种合作方式对于解决学校实习场地不足,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获得就业的临场经验和心理准备,都是十分有益的。三是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师资匮乏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为此,改革开始后,英国政府投入了2000万英镑的经费用于职教师资培训。第一期拨款后,政府还将考虑新一轮的拨款计划,从物质上保证师资培训的顺利进行。

(4)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合格公民。 英国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提出,学生应掌握4个核心的道德观念:①对人的尊重;②公正与合理; ③诚实;④守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处理好6 个关系:①与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和伙伴关系;②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劳动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③同所有人的关系,即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人类关系;④同个人的关系,对个人的正确理解和评价;⑤与自然界和环境的关系;⑥对待“上帝”的关系,即接受宗教信仰的问题。

在德育途径上,英国强调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例如,通过与社会各界人士对话,寻求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的反馈,使德育内容具体化。或将社会代表请进学校和课堂,与教师合作进行德育,或将学生带到社会上参观访问。另外,英国中小学还特别强调教师自身在德育中的示范作用,认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是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手段。他们认为,一个优秀教师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应当是:①允许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②学生要求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时,能够真诚地给予帮助。③公正地处理争端。④平等对待学生,不应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严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关系搞僵。⑤以身作则,树立师表作用。⑥有幽默感,但不拿学生的缺点开玩笑。

(二)法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状况

1、改革的指导思想

法国在教育上实行中央集权制。法国政府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因而“国家应该直接干预教育”。这一点与美国、英国有很大的区别。法国中央政府设国民教育部领导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主要负责制定教育规划、政策、分配教育经费、规定公立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制、招生制度及文凭颁发标准。

法国八十年代以来进行的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分权、现代化与适应”。所谓分权,是指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给予地方和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改革方向与英国恰好相反。所谓现代化,是指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现代化。所谓适应,是指教育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2、改革的主要内容

(1)强化基础学习,更新课程内容。 这方面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废止自1969年以来一直在小学实行的课时三分制教学计划,重新恢复传统的分科教学,以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二是推迟高中的分科时间。以往,法国的高中(普通高中、技术高中)为分科学习阶段,学生一进高中就按学科组进行学习。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法国八十年代的改革决定推迟高中分科时间,高中第一年为共同的基础学习阶段,不再分科;高中第二年和第三年为分科学习阶段,学生按下列8个不同的学科组进行学习:A组为哲学与文学,B组为经济与社会科学,C组为数学与物理,D 组为数学与自然科学,E组为数学与技术,这五类学科组设在普通高中; 后三类学科组设在技术高中,F组为工业,G组为经济、商业与管理,H 组为信息科学。三是积极引进新知识,更新课程内容。其中最显著的一项改革就是将信息科学技术知识引入了中小学课程。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小学各年级均独立开设了科学与技术课,初中的综合技术课中增加信息科学技术内容,高中开设了信息科学选修课。

(2)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八十年代以来, 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和理论主张中,法国新教育思想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并对法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新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相对立,它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认为应当尊重儿童的个性,注重个人的实际经验,提倡活动教学法。新教育思想虽强调儿童的地位,但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的基本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儿童自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这一点,使这一思潮与杜威的理论有了一定区别。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法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样化和个别化,强调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鼓励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目前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个别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等。个别教学法就是根据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测验和诊断,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教学。活动教学法,就是让儿童在自由进行的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探索,通过动手动脑,来获取感性经验和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建立在儿童的自然兴趣之上,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使儿童乐于学习。这种方法在小学低年级运用较多,北美国家的小学中也大量采用。

分组教学法有两种:一种是按学生的学习程度编组,并施以不同深度和不同进度的教学。一种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习惯或友情,每五、六人自愿组成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定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小组任务。各小组完成任务后,轮流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分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提供资料、提出建议和进行总结。

(3)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 一是增加职教设备方面的投资,二是增设新专业,三是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姊妹关系,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条件。

(4)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 法国在这次改革中提高了对教师的培养要求,加强职前、在职培养。过去初中教师大学2 年后进教师培训中心,两年即获教师资格,现在不行了。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如果教师学历偏低,就不能很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另外,在待遇方面,1985年,新参加工作的小学教师月薪6000法郎,高中7650法郎,而年轻工程师收入一般都在1万法郎以上,教师待遇偏低由此可见一斑。 为此,在这次改革中,法国准备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待遇。

(三)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

1、改革的基本背景

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政府向来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举国上下齐心协力重视办教育。到1989年,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9.99%,高中入学率达94.5%,大学入学率接近40%。 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日本教育也存在着不少弊病,主要表现在:①教育制度和内容划一,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②学历主义风气严重,高考竞争异常激烈。③校内暴力、逃学、自杀及其他不良行为频繁发生,青少年道德水准下降。这些弊端引起了日本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满,改革中小学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人甚至用“教育危机”、“教育荒废”来形容日本教育的现状。于是,1984年8月, 日本成立了作为总理大臣的咨询机构的临时教育审议会(简称临教审),正式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这次教改的主要目标包括三个方面:①重视个性,即克服教育的划一性、封闭性,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②向终生学习制度过渡。要求中小学担负两项重要使命:一是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二是中小学教育本身作为终生学习体系的一环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学习机会。

2、改革的主要内容

(1)扩大选修范围,增强课程弹性。1989年, 日本文部省颁布了中小学新教学大纲。新大纲除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扩大了选修课范围,把从高中二年级起开设的选修课提前到初中,允许学校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选修课内容,并可调整选修时数。另外,新教学大纲的又一大改革是扩大了高中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的自主权。高中可根据学校、社区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多种多样的课程。办学者享有设置教学大纲规定范围以外课程的权利,可以自主决定新设课程的名称、目标、内容、学分数和评价方式。这些措施对于改变日本中学课程过分划一、缺乏弹性的状况,是有积极意义的。

(2)适应国际化需要,更新课程内容。在未来社会, 随着交通通讯手段的发达及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将日益加深。这是日本人对未来的一个基本看法。为适应这种国际化需要,日本更新了中小学课程内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加强了各科教学中有关国际化方面的内容,如小学的社会科、中学的历史、地理学科中都增加了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内容;二是加强了外语教育,增加了“日常会话”等新内容,并大量招聘外籍教师来日本任教;三是在中学的有关课程中增设电子计算机方面的内容。

(3)加强道德教育。八十年代初, 日本青少年犯罪率达到战后最高峰。据统计,1985年青少年犯罪人数达25万人,其中中学生占73%。除违法犯罪外,学生饮酒、吸烟、离家出走、逃学、打架斗殴、对教师施加暴力、性关系混乱、破坏公物、自杀等不良行为急剧增多。日本政府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教育荒废”现象,是因为战后的教育忽视了道德教育。

为此,新教学大纲突出了德育的地位,重点改进了德育内容,从关于自身、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个人、社会、国家的关系等四个方面重新组合了道德教育内容。在德育目的中特别强调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念”,主要是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自杀问题提出的。另外,文部省还强调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建立三位一体的学生生活指导制度,以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和帮助。

(4)改进教学方法,缩小班级规模。 日本新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上首次提倡采用按程度编班的方式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进行编班,授以不同程度和内容的教学。这也是八十年代其他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为适应教学方法改革,保证教育活动圆满进行,日本临教审提出,必须立足于教育环境人性化的观点,消除过大规模的班级,争取1992年前将中小学班级规模限制在40人以内,实施40人班级制。日本战后曾四次修订过班级规模和教师定员标准,六十年代初第一次规定中小学班级学生数为50名,第2—4次规定班级规模为45人。这次确定的班级规模,已接近西方其他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班级规模平均数。

除上述改革外,日本还对师资培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从上述三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中,可以大致概括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改革动向或趋势:

第一,重视基础学科,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学科是中小学课程的核心部分,给学生以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发达国家在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中,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小学的基础学科,如美国强调了“五门新基础课”;英国统一了十门基础课程;法国在小学恢复了分科教学,在高中推迟了分科时间,其目的都在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日本的新教学大纲也强调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这表明,基础知识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动摇,不论搞什么改革,也无论如何花样翻新,基础的东西不能丢,这一点是各国多次教改中得出的一条经验教训。

第二,追求教育的统一与多样的有机结合。这次教改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以英、美为代表的在教育上实行高度地方分权和灵活政策的国家大力强调增加教育的统一性,如英国统一了全国课程、考试。而以日本、法国等为代表的在教育上实行中央集权的国家又在呼唤着教育的多样化,纷纷采取措施给地方放权,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一现象表明,在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实行过分的统一和过分的多样都行不通,都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追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是各国教育改革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第三,教育民主化思潮占主导地位。教育民主化思潮是当今国际教育界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教育思潮,它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观念,同时也影响着各国的教改实践。“教育民主化”含义广泛,它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教育决策、管理的民主化和教学活动的民主化,等等。要实现教学民主化,首先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要为学生提供一套适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合理课程。第三,把教学进程建立在师生平等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师生人际关系,创造友爱、真诚的教学气氛,来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总之,国外在这方面成功的做法还很多,这一教改趋势值得我们注意。

第四,教学方法追求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是这次教改中各国改革的一个着重点。教学方法改革总的趋势是灵活多样,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改革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教学方法的个别化,强调在中小学运用个别辅导、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二是重视能力分组,如法国、日本都将分组教学法作为重点提倡。三是强调活动教学法。当然,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教师素质,方法本身是无所谓优劣的,关键在于教师运用是否得当。

第五,面向未来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改革是这次教改的核心之一。随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临近,各国都在根据未来社会的变化及其需要,积极改革本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课程管理体制,二是改革课程结构,三是更新课程内容。进入九十年代后,这一改革仍在继续进行。

第六,加强道德教育。八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道德教育的复兴,各国都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加以高度重视。如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在中小学要加强反吸毒教育和性教育;英国强调要教育儿童尊重他人、公正、诚实、守信;日本提出要加强道德教育,消除“教育荒废现象”等等。道德教育方面的共同趋势是:加强传统的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优良传统;根据新形势更新德育内容。

第七,注重提高师资水平。各国在教改中都普遍认识到,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改成功的关键,也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次教改中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是:①提高教师的聘用标准,如法国提高初中教师的学历要求;②改善教师的待遇;③改革教师培训制度;④加强教师的责任感;⑤发挥优秀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美国建立了教学责任制,设立“优秀教师总统奖金”用以表彰和鼓励取得优异成就的教师。

第八,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八十年代以来各国教改的一个共同趋势。例如,一向不重视职教的英国也打破偏见,在普通中学增设了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法国增加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日本加强了对中学生的出路指导,增加了职教内容。这表明,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学生进入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  ;  

英、法、日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趋势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