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社会角色与人物性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物性格论文,角色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人的角色随着社会因素、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角色冲突、角色转换、角色软化可以带来角色一系列心理变化。角色的变化势必引起性格的变化,本文即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探讨超社会角色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关键词 社会角色 性格 因素 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人们开始从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角度来研究文学。人们在承认自己主观局限性的同时,已不侈求从一个角度来概括文学,而力求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站在更高的视野来观察研究文学。社会无疑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是一种有益的全新的探索。我们由此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并有一个极开阔的视野。
人类是在社会的群居生活中确保自己的生存并求得自身发展的。使得人类群居生活成为可能并有规律发展的,是一些社会行为规范。而社会规范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角色。角色是和一定社会位置相联系的特定的行为模式。人的角色随着社会因素、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角色冲突、角色转换、角色软化等可以带来角色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而性格是一个人独特的思想、感情、意志、气质、才智、品性等心理特征的总和。角色的变化势必引起性格的变化。
社会中许多因素对角色有重要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人物的性格。这些社会因素既环绕着角色又超出角色,和角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因素包括心理情感、文化、人口、生物性、时间、地域。
一、心理情感
心理情感冲突的产生取决角色的一些能力。例如他是否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转换。他能否正确判断他正在进入的或处身其中的角色是个什么角色,以及此角色的规范。他能否和周围的各种角色调和好,他对角色适应程度如何等。角色往往发生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的冲突,这样会带来心理的不平衡。心理冲突往往是人物性格转变的动力。
传统的性格刻画方法往往喜欢把人物设计在严峻的情境,尖锐的态势中,加以铸炼和考验,这样人物性格得到充分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以人物剧烈的心理情感冲突为前提的。
有些生活看似平平淡淡,但人物性格却发生了剧变。如包法利夫人吃砒霜自杀,安娜卧轨,这是由于她们的角色不适应,角色冲突造成的。她们在经过了痛苦的心理矛盾斗争后,性格突变,选择了死。
重大的历史事件、阶级斗争、情节冲突只是人物性格世界露出的岛屿,而社会角色的心理情感因素带来的内在矛盾才是人物性格的潜在的汪洋大海,而恰是这部分最广大最真实的人物的心理情感冲突影响并促使人物性格转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个人自身的各种意图、动机也会导致剧烈的内心冲突。
社会从来就没有任何一种单纯的情感,每一种情感都和若干的其它情感纠缠在一起。现代人个性发展的愿望很强烈,而现代社会人瞬息万变、随机性强的特点又使他们特别容易受到挫折而产生心理伤害。一个人在固定的职业中总要扮演同一个角色,引起别人同样的反应,这对个性发展很强的人无疑易产生一种窒息和沮丧感。
为了扮演一个不真实的角色,一个人是很痛苦的,那么对他(她)来说每一天都是一种折磨。角色的长期不真实,是身心伤损和人格崩溃的一个因素。角色的真实要对有关的人真诚地表露自我,许多人不敢暴露自己对角色的真实感受,他们选择了伪装和掩饰。他们真实的自我消解在各式各样的角色丛中。于是,人格异化了,自我失落了,这样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压抑烦恼、痛苦和不安。人在孤独中才能面对真实的自我,而在面对真实的自我中又格外的孤独。
在适应角色的过程中, 人们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情绪。 情绪既可以蕴含着社会的、生理的、心理的多种因素,也可以互相转化。一个人即使处于同一角色中也不可能永远处在相同的情绪中,随着性格的发展,情节的推进,人的心理情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同的情绪促使角色有不同的结果。例如:焦虑可使人智力减退,思想混乱,容易偏激;内疚会给人一种心理的痛苦;厌恶导致躲避倾向的出现;惊奇使人产生极强的兴奋;愤怒可导致攻击。
人有多种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尝试将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成多个层次。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认识和理解的欲望、对美的需要。人们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行动的。如果一个人行动不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仅仅是维持其家庭或工作安排的稳定性,那么这个人就真正忽视了他或她自己的幸福。长期忽视某个人对爱、自尊、情绪的尽情表露,或兴奋的需要,将会导致紧张和沮丧。克莱默夫人正是由于她的妻子角色,母亲角色不能使她的需求得到满足,她只好痛苦地离家出走。
二、文化
社会的文化影响人的思想、道德、世界观、审美等方面,同时也影响人的行为规范,从而影响了角色的性格。
人是动物中唯一有文化的动物。一个人可以是文盲,但不可以没有文化。不论什么社会角色,它往往有共同的民俗和文化。文化对人格与行为模式塑造有决定性作用。在文化传递过程中,前辈的过去往往就是下辈的未来。老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生活方式,是非观念等。为了维系整个文化的绵延不断,每一代长者都会把将自己的生活传给下一代看成是最神圣的职责。中国的儒家文化更具有这样的特点。《人生》中高家林和巧珍的分手不是背叛爱情,而是一种文化的叛逆。人类创造、传递文化的能力越强,就越将陷入文化的泥淖之中。由于文化决定人的行为模式,因而就对社会角色也有重要的影响。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观照,文学创作往往描写了人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心态。例如《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老人与《愚公移山》中的愚公,这两个老人尽管都有顽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但一个是属西方文化,一个是属中国文化,两个人性格迥然不同。
三、生物性
人的生物性往往有天生的东西。医学之父希波革拉第的四液说认为人有血液、黑胆液、黄胆液、粘液四种。它们与性格的关系是:血液特多之人,其气质多为多血质,性格比较乐观、愉快。黑胆液较多者,多具忧郁的气质。黄胆液较多者常为胆汁质,性多暴躁易怒。粘液占优势者,比较恬静淡泊,是为冷漠质。如果黄胆液的人充当医生的角色,要和善耐心地对待患者,而他本身天性又暴躁易怒,那他肯定会有一个痛苦的不真实的角色历程。
角色是某个地位的要求规范的总合,地位随社群关系的变化而发展,也就是说角色是由社会决定的。角色既有社会性,又有生物性。角色的生物性有先天的遗传差异,这是与生俱来的。角色有建立在生物种系发育史基础上的一般社会行为的范围。在遗传差异中,角色的个体心理差异的遗传因素对角色有很重要的影响。有些人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美术家这样的角色和他生物的遗传天赋是分不开的。正如某些智能有某种遗传因子一样,某些精神病有明显的生物遗传模式。由于先天遗传的作用,不同少女容貌会导致不同的社会评价,从而影响她的性格。
四、时间性
时间是一个关于世界的问题,也是一个关于社会的问题。每个社会角色都有一个生理节奏、文化节奏。时间的节奏感可以一直推进到社会角色的内心世界,构成内心世界的一部分,从而影响人物性格。时间被社会生活疏散开,从而时间节奏更加社会化。当社会角色把时间作为一种资源财富时,他往往有干不完的事,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样的社会角色的性格往往表现出一种上进心很强,很勤奋等特点。当社会角色把时间作为一种多余无聊的时光打发时,他往往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整天无所事事,不知何为,这样的社会角色的性格往往表现出一种懒散无力,好吃懒做等特点。闲暇时间增多,这为角色个性化创造了条件,即角色的某些个性得到了强化。例如祥林嫂被辞后,她的角色有了变化,由一个佣人变成了一个讨饭者。她有更多的时间想她死去的阿毛、想进阴间后被两个丈夫锯为两半,最后竟有些神经质,她的性格越来越抑郁木讷,她的死和她的内心压力过大有很大关系。
社会角色往往在时间的座标系里游移,被时间切分。角色往往随时间的结构变化而变化。如工作时间,角色是领导、经理、医生、职员,下班时间角色又变成父亲、儿子、母亲、女儿等等。在时间的座标系里,儿子角色又可变为丈夫角色,丈夫角色又可变为父亲角色。
一个社会角色的时间结构往往分为工作时间、满足生理需要时间、家务劳动时间,自由时间。时间也往往带来年龄的老化问题。时间往往很隐蔽地规定角色的活动,它是个看不见的调度。每个社会角色都有一块手表。时间的切分造成角色的习惯性周期性行动,从而养成心理定势,并影响了人物性格。心理定势造成角色的定势,角色的定势是很强的。一九七三年,美国一组心理学家为了直接研究精神病患者,经允许住进了精神病院。他们发现,他们不能使服务员和专业人员相信他们是“心智健全”的人,因为精神病患者是那时心理学家的角色。角色定势越强对人物性格影响越大。
时间会带来年龄的变化。社会角色往往有它的年龄段或年龄层。不同的年龄段或年龄层使社会角色有不同的体力、心理因素,不同的社会需求,从而使人物性格有不同的差异。这种依年龄关系的角色分布而制定的分层标准,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社会秩序和价值导向。中国社会角色的年龄向来是比较重要的。如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父父子子、论资排辈等。德高望重的人也往往是年龄较大的。人的年龄、阅历给社会角色的重量加上了不少砝码。角色年龄往往带来了一定的性格定势。儿童、青年、中年人、老年人由于角色年龄不同有不同的性格定势,人们常说的“老顽童”则违背了年龄带来的性格定势。有些社会角色由于年龄的关系,例如有公民权的年龄(18岁)、更年期、退休等等往往会造成性格的差异或冲突,从而影响社会。甚至当社会角色并非与年龄紧密相关时,年龄仍会影响到人们对其能力和行为过程的判断。
如果人们的成长速度与其年龄角色一致,就被说成是成熟的。年龄角色可能与人的需要发生尖锐的冲突。当下一个年龄角色到来的时候,他们可能还没有做好进入这一年龄角色的准备,或者他们也许强迫自己与那个年龄角色一致,而以失去满足为代价。一个没有适应角色的人将开始痛苦的不真实的角色历程,他的性格也往往是扭曲的。
社会角色还有一个青春期危机的问题。青春期象征着角色的一个动荡的过渡阶段,它意味着个人心理形态的突变和危机。人到了青年,有个角色转换的问题。如被动者转为主动者,纯消费者变为创造者,无责任者变为有责任者,无性意识者变为有性意识者等。由于青春心理断乳期的产生,人的角色性格也往往易产生突变。
五、地域性
社会角色的地域性是很强的。世界有五大洲四大洋。世界的环境决定了人类的地域性。地域分国家、省、市、区等。按类型分又可分城市、乡、村等。最基本的地域单位是由社会角色组成的家域。一门一户构成社会的细胞。人类为了自己的国土寸土必争,可以献出生命,这说明人的地域观念是很强的。西方现代派作品《秃头歌女》正是描写人的生存空间的缩减,人的心理地域的缩减造成人的被排斥的苦闷压抑。
由于地域的关系,农村居民的角色特征和都市居民的角色特征有很大的不同。正像匈牙利的米哈里·萨卡尼分析的那样,农村居民角色特征是多重角色关系、角色接受,一个角色丛中的角色冲突,低密度的角色关系。都市居民角色特征是重叠的角色关系、角色义务,不同角色丛中的角色冲突,高密度的角色结构。因此城乡角色性格也有很大的差异。
人的地域性是由住宅来划分的。不同的地位决定不同的社会角色。地位的基本含义是重要性或重要程度。不同的社会地位带来不同的住宅。对住宅的满意程度会带来不同的心理,从而影响人物性格。有的住宅环境优雅,绿化设施好,出门有自己的专用车,到单位、商店、医院、学校等都很方便,在此居住的人心情愉快、性格也往往较好。有的住宅位临街道,噪音大,甚至有的住宅离化工厂很近,往往受害于有毒气体、怪味,久而久之,所处其间的社会角色易得神经衰弱,慢性中毒,导致角色病变从而影响人物性格。
六、人口
角色有一个数量的问题,所谓角色的数量也就是社会的人口。人口系统的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质量等都会影响角色的质量。人口增长的速度关系到生活质量问题。生活质量和角色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它甚至影响整整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征。比如发达国家、贫困国家的民族性格显然有很大的差异。人口出生率高给安排就业带来了困难,闲杂的社会角色多,往往带来更多不安的性格困难。人口增长过快,人均住房面积相对或绝对地减少,这就加剧住房紧张,引起角色冲突,角色冲突直接影响人物的性格。
以上分析了超社会角色的诸因素对人物性格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必须承担一种或多种角色的训练。一个人的角色越多,说明此人能力越强。社会的各种因素影响人们认同角色。人们在习惯各自角色过程中势必要影响人们的性格性。通过超社会角色的研究,我们可以扩大人物性格的社会容量,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探求性格的内核。对性格进行一种动态的研究而不是静止的研究。我们把文学作为和其它社会因素互渗的交流的学科,以社会这个大背景作为文学研究的参数,同时我们也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