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英语教育问题探讨论文_蒋丁芝

重庆市合川中学 蒋丁芝

英语教育问题始终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英语教育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有关英语教育问题的讨论大多集中在英语“教学”层面上,讨论英语教学的目标、方法和重点问题。本文从国民教育角度来讨论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英语教育的主要问题英语教育属于国民教育。把一个学科作为国民教育要考虑三个方面: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国民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需要多大比例的国民具备这些素质;组织资源实现教育目标的能力和方法。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需要与实施教育 的重点的偏差,不仅目的达不到,而且会形成浪费;经济发展一时不需要那么多人具备的素质,会使实施教育的能力不足;方法不得当,不仅目的达不到,而且投入产出效果差。我觉得我国英语教育这三个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

首先,要求国民主要具备哪方面英语素质是含糊的。把英语作为中国人需要掌握的语言,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由于以英语为载体的文献和语音资料是世界文化、科技方面水平最高、最多、最新的资料。不掌握这种语言,会使国民获取先进文化和技术的能力降低;其二,由于英语是国际流行交流语言,要与外国人交往需要会英语。也就是要通过掌握英语,对世界最主要的信息流进行“获取”和“交流”。在这两个目的中,获取比交流重要。能否顺利听懂和阅读代表文化科技主体的语言,严重影响国民素质。我国解放初期为什么要进行大规模的扫盲?因为汉语书面语言是知识和信息的主要载体。少数民族的孩子为什么要学汉语?因为汉语为载体的文献和语音材料远大于翻译成民族文献和语音材料。如果仅从“保留民族特点”角度出发不要求少数民族孩子学汉语,实际会使少数民族处于不利地位。用非母语交流也重要,但相比获取信息的意义小,原因是现阶段非母语交流的事件少。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这个定义肯定是正确的。但学习一门外语的目的不一定只是为了“交流”,更重要的 往往是为了“获取”。如果仅为了能和外国人“说上两句”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国民教育,显然有些大炮打蚊子之嫌。

其次,我国现阶段是否需要人人会英语。眼下,有机会与外国人交流的人很少,还必须考虑一个人接受其他教育的程度与外语需求的关系。是否初中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需要直接阅读英语原著?或者到大学本科才需要?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接受大专教育有4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有14109万人;接受过初中教育有42989万人,总计有616 69万人接受过或正在接受英语教育。这 亿多人其中只有几百万人有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而需要用英语获取信息的比例也不会高。如果一点儿不考虑教育的必要性,会占用浪费过多教育资源。

6 很难把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英语需求的关系。但是,英语教育“返盲’’的问题是明显的,也是可以讨论的。

二、关于英语教育低效益的原因任何教育都有个完成阶段。到了这个阶段,专门的教育将停止,该方面知识和能力 的提高要依靠毕业生今后 的社会实践条件。如果社会环境不断地、大量地为他们提供了涉及教育内容的实践条件,这些教育的成果就会巩固提高。相反,如果他们的环境或基本不涵盖这些教育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逐渐丧失教育给予他们的能力。

教育后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结束的水平的相互关系可用一种称为“桌面规则”,的理论叙述。

1.终止教育后,教育者所学知识技能不能在社会环境中自然、方便地实践,教育成果会逐渐丢失。教育终止后其知识技能能够自然、方便地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教育成果保留并提高。

2.社会环境提供的实践条件方便及充裕的学科,教育停止后知识技能不易丧失。反之则困难大。

所谓“方便、自然”的利用环境,一是指所学知识和技能可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大量的应用;二是指不需要再进行专门的辅导和自学就能应用。

任何学科都受这个规则影响。比如算术,学完加、减、乘、除就结束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肯定有机会不断应用这些知识。但是,如果学了加法没学减法就退学,计算能力肯定会下降。小学语文水平,由于经常会看报读书,很少返回文盲。只认了七八百字就退学,一般都成为文盲。扫盲运动所以失败,因为当时要求是1500个汉字。这水平阅读正规出版物有困难,自然会逐步下降(同时适合阅读的读物也少——不能不断、大量地实践)。

多数学科的“环境桌面”很低,因此终止教育比较容易。而英语的应用环境要求很高,结束教育阶段如果不符合环境特点,很容易丧失教育成果。英语在我国不像印度等英联邦国家是“官方语言”(印度也仅有20%人掌握英语)。我国现存的“英语环境”有两种状态。一是外企、外贸、外交等活动所产生的较完整的环境;是英语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产生的不完全环境。多数受过英语教育的人处在后一种环境中。即他们很难遇见前一种环境,但都可以很自然、方便地接触到英文报刊书籍和英语广播电视。

我国 英 语教 育中, 初中1000多单 词,高 中30 00多单词 。显然,初、高中生毕业后的水平离“方便、自然”地应用英语还有很大距离。非英语专业本科 级为44600单词,达不到能够顺利阅读普 通 水平 的 书 籍 报刊 。 实际 上 顺 利 阅读 非 学 习 参考 类 书 刊 要8000左右词,即使 级水平也有些难。而且,方便、大量可以接触的听力材料——英语广播、电视,即使通过 级的学生绝大多数也 第三,英 语教育 的方法出了 问题, 因为投入产 出的效 果很差。我国英语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受教育的人数很多,但最终实际能够应用英语的人很少,这一点很像建国初期对农村进行的大面积扫盲——接受扫盲的农民很多,但绝大部分都返回为文盲,只有少部分具备阅读能力。即使做一个乐观估计,我国目前仍然保留和可能保留完整英语能力的人也不超过15 00万人。就是说有6亿多人 ,占总数97.5%的人 已经 正在返 回为“英语 文盲” 。按初、高中各 年,大专 年接受了英语教育,国家和个人总计共进行了 亿人一年的英语教育。每个学生每年国家和个人为英语学习平均花费应该不少于100元人民币,总计投入为2500亿人民币。

2 6不能利用。这种情况同解放初期的教育的情况很接近。因此,大多数学生英语能力迅速下降是必然的。

相反如果达到这个水平,能够顺利阅读英语书籍刊物,听懂广播电视,即使不从事英语教学或与外国人交流的工作,也会自然、不间断地“接触”英语。一周只听一次内容广泛的中央四台英语新闻,英语水平不仅不会下降,还会提高。

国内“英语环境”就像一个“桌面”,爬到这个桌面上,英语就很难“掉”下来。而低于这个桌面,一般都会下降,直至落到地面,这是所谓外语学习的“桌面规则”。在教育界有个“沸点理论”,说我国英语教育是“温吞水”。由于一直烧不开,因 而其中97.5%,总计2438亿人民币等于或接近扔掉了。这不包括可用以学习其他学科的1.3万多亿学时的机会成本。

对于英语教育普及到哪个层面,讨论起来很困难,因为个人 此效果差。这个比喻很难描述结束教育与环境的关系——因为水不继续烧还会凉。我国英语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个规则,出现问题是必 然的。不注意这个规则在 处理语文、数学、历史等其学科问题不大,但英语就一定出问题。我国除英语专业毕业和极少部分其他学科毕业,而后又自学英语上到桌面并使用英语获取信息的学生(通常听力极差)在这个桌面上,由此形成目前懂英语的人不懂专业,懂专业的人不懂英语的局面。

三、英语教育问题的基本思路假如确实 存在所 谓“桌面规 则”那 么出路显然 只有两 个:“抬高终止教育的标准”和“尽量降低桌面高度”。

下面我们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抬高标准有两个意思,一是教学大纲的标准提高到真正的水平,要能顺利阅读普通英语资料,能听英语广播、电视(听懂广播电视者听懂会话容易)。二是只要对某群人进行英语教育,就要受教育者达到最低桌面水平。不进行所谓“温吞水”教育。对于为什么必须在英语教育结束阶段达到“桌面水平”,前面已经讨论。而“要学就学会”说着容易,实际会有很多问题。比如国家资源是否支持;究竟在多大层面上进行教育和放 在什么年龄段。但假如确实国家只能支撑或需要大专毕业具备英语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也不是没有办法,无非做些学制和内容的调整。

比如初、高中英语做选修课,高中减为两年,部分教学内容移到初中。本、专科学制改为 年和 年。将英语教育集中在大专阶段完成。

所谓降低桌面是指增加社会的英语环境成分和降低利用环境应用英语的门槛。这里也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关部门有意扩大大众接触英语的条件。比如增加英语报刊书籍数量,增加播放英语的电视电台和节目。解放初期扫盲失败的一个原因是农民即使认了些字,可阅读的东西也极为罕见。二是降低大众接受英语的门槛。比如国家教育部门增加一些报刊、网站、电视、广播,专门发表、播放当天与其他新闻同样的内容,但水平是词汇量四、五千左右人能顺利阅读的。有了这个“阶梯”,不仅学习者容易尽早利用它们进行“实习 ”.也使毕业水平低的学 生有个进步的“缓冲地”。

降低桌面使更多英语基础较低的人有了一个逐步抬升英语的支撑点。降低了英语教育最终水平的要求。如图三:降低桌 面后,在两个桌面 之间的受教育者英 语水平逐步提高。

国家进行“降低桌面”工作并不难,而且这是投入最小、成效最大的方法。

论文作者:蒋丁芝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1

标签:;  ;  ;  ;  ;  ;  ;  ;  

我国英语教育问题探讨论文_蒋丁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