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丰县忠堡镇民族中学 445600
《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革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改革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需要改革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评价机制
现在的教育似乎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几乎人人都痛恨应试教育,但是几乎人人又都在为应试教育乐此不疲地添砖加瓦。学校奉行“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教学管理上“严防死守,盯紧看牢”。教师整天带领学生淹没在枯燥乏味的抽象理论和“考点”汇成的题海里,进行大容量、高密度的强化训练,学生书包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难,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努力“减负”,“书包限重”、“作业限时”、“作业限科”等,但是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如果考试评价机制这一根本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各项减负减压的针对措施无疑是隔靴搔痒。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涉及认知以及人的情感、品性、理想、信念等非认知领域的特殊课程,更应该走在改革的前列。
二、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改革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评价机制
教育专家指出,我国教育当前最大的弊端是只讲统一,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培养不出顶尖人才。近日, 有一份试卷贴上了论坛,上面显示“(无痛)的人流”填空题答案被判错误,并改正为“(热闹)的人流”, 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记者采访发现,普通市民与专家学者关于考题设置是否得当有着较大的认识分歧,但都不同程度地肯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教育的角度看,学生答案虽非创新,也不存在错误;教师出题也并非偏难怪奇;社会议论也无可厚非。学生、老师、社会,到底谁错了?都没有错,而是标准答案出了问题。传统的考试评价制度都有一套标准答案作评分依据,标准答案对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将其与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参考答案混为一谈,学生开放式答题,教师又阅卷不灵活,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的做法往往是对创新思维的扼制、对学生能力的漠视。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跳出应试教育的模式,走出机械式教学的怪圈,摆脱一切为了分数的教学束缚,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教育展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三、实践教育公平需要改革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评价机制
首先,用考试成绩来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不公平的。品德教育与其他知识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品德教育效果既有即时的,也有潜在的、长久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进行的教育活动可能对学生不会马上产生影响,却悄悄地渗入学生心灵,也许在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的某一个特定的情景下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我们能够精确地测量出学生的品德发展,但因为品德教育效果的隐含性、长效性,这一测量结果也无法作为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领域用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或效果是不公平的。
其次,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品德更是不公平的。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涉及到很多认知领域和人的情感、品性、理想、信念等非认知领域,认知领域的评价是有章可循的,而非认知领域方面的评价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其评价结果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正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结果的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不能通过考试测量出来。
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改革思想品德课课程的评价机制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应试教育不仅透支了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还透支了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奉献精神,透支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创新能力,透支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只有从源头上改革课程的评价机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才能让教师的“书香气”荡漾校园,让学生从“唯分数论”里走出来,让人民满意我们的教育。
五、思想品德课课程评价设想
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评价可以采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思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评价策略,其重心在“评教”,但并不意味着不能“评学”,只是评的方法需要改变。初步设想了以下方法:
1.勤写观察记录。在自然状态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与行为,并随手记录,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2.设置情景评价思想教育和品德评价。 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情景与学生进行交流,获得学生思想品质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3.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记录在本课程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与成就。记录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同学、教师、家长共同参与。
4.考试。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方式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辩论、情景测验、纸笔测验等都是考试方式,可以在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进行,使学生觉得考试不是难事,不要过多准备,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上课积极参与就行。教师应避免用总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论文作者:田景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4
标签:评价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程论文; 考试论文; 品德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7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