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一脉相承”与“统一”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_邓小平理论论文

正确认识“一脉相承”与“统一”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_邓小平理论论文

准确理解“一脉相承”和“统一”——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列主义论文,毛泽东思想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准确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在干部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对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有人认为:既然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那么,我们只讲邓小平理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由此认识推导出的结论就是:既然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那么再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容易导致教条主义的错误。我认为,要走出这种思想认识的误区,必须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上的“一脉相承”和“统一”。

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我理解,这里的“一脉相承”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指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原则。具体表现为五个统一。

第一,哲学基础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社会、改造社会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反映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凝结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以实事求是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8页。)邓小平理论, 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根本上把握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坚持生产力决定作用的观点,坚持按辩证法办事,尊重实践、依靠群众,强调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科学分析、概括,从而形成的理论。

第二,政治立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诞生伊始,就公开声称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的,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2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也曾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97页。 )他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理论,同样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其价值目标和终极目的。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3页。)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提高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让绝大多数人过上幸福生活”。因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等等。这些论述,都是邓小平政治立场的生动体现。

第三,基本原理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核心。马克思、思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列宁和毛泽东分别领导俄国和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本国的革命实践,把这一科学理论变为现实。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伟大事业,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页。)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原则。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邓小平告诫全党,在改革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中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表现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两条社会主义原则;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两条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指出,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第四,方向目标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进程总的趋势是按照客观规律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是共产主义社会。从此,共产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奋斗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列宁、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致力于建设的社会。邓小平同样肯定了共产主义是其为之奋斗的目标。他说:“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7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0页。)邓小平认为, 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第五,检验标准的统一。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依任何人的意见,意志为转移,而要看实践的结果。毛泽东把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则与唯物史观相结合,实现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他指出:“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人民的利益的”(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95页。),因而,必须“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94页。)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邓小平同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这个基本原则,他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页。)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邓小平带领全党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顺利完成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种种的疑虑和困惑,邓小平又坚持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将实践标准深化和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可见, “三个有利于”标准突出了实践标准中的价值问题,更加适合具体操作,同样是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标准;它既是我党的理论认识及政策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又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办法、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对人民有价值标准。

上述“五个统一”说明,邓小平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基本原理、方向目标、检验标准,都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这就是“一脉相承”;而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原理原则,是经过实践检验而被证实是科学的,因而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

然而,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邓小平理论作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相统一的科学体系,不是相同于或相等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是照抄照搬其固有结论作为现成答案。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精髓就蕴含着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逻辑要求。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充实和完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若干设想、构思,使之系统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根据新的实践,提出新的设想与创见,建构新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不丢马克思主义根本,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系统创新而形成的新的科学体系。

这一新的科学体系,其实践基础和认识对象不同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因而,其认识成果有着全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物质世界、主要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萌芽、产生、发展并必然走向灭亡而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的认识成果。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对社会主义从思想、学说发展到社会运动,再发展到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历史进程的认识成果。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在新的时代背景中,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的认识成果,是对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成果,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新的科学体系,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的前提下,一切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崭新的内容。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等等。这些在过去的马列经典著作中无法找到的新的理论观点,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这一新的科学体系,结合新的实际,赋于马克思主义一些原理、原则以新的含义,使其更加完善。例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场,吸收和利用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认识,等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代显示出了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更重要的是,这一新的科学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论及;列宁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实践时间又太短,仅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而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当代中国的根本问题和根本任务、当代中国的发展动力和政治保证、当代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和战略重点,当代中国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当代中国的国家统一等问题,作了科学的系统的回答。既初步解决了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又填补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空白。

这一新的科学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现象深入到了本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这是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以及怎样才是真正搞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是对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历史进程作动态的描述。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手段和目的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突破性进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创造性发展。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中国人民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重新构思社会主义的多项具体制度,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实行全方位的改革,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也只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才能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兴旺发达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充分发挥出来,使社会主义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不仅如此,邓小平理论所提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可见,邓小平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化”的。它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二者关系问题上,二者可以相互取代或者是彼此孤立的认识都是错误的。离开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将成为无源之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渊源;没有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就失去了生命力,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标签:;  ;  ;  ;  ;  ;  ;  ;  ;  ;  ;  

正确认识“一脉相承”与“统一”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